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共有黨員34人,其中男黨員31人、女黨員3人。該村黨支部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年被評為先進集體等等。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6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30人。
人文地理
該村現有農戶467戶,共鄉村人口1872人,其中男性1054人,女性818人。其中農業人口1859人,勞動力1224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彝族4人,農業以種植、養殖業為主。
新農村建設
2007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現該村規劃已編寫完成,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交通不便、人民飲水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無公害蔬菜,壯大養殖業,解決人民飲水問題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802畝(其中:田480畝,地322畝),人均耕地0.43畝,主要種植水稻、麥子等作物;擁有林地622.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畝,主要種植梨、石榴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894.7畝;草地1605畝;荒山荒地2160畝,其他面積1615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46.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03萬元,占總收入的38.58%;畜牧業收入110萬元,占總收入的41.2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865頭,肉牛10頭,肉羊52頭);第二、三產業收入54萬元,占總收入的20.22%;工資性收入34.7萬元,占總收入的11.5%。農民人均純收入1131.8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業 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2.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60人(占勞動力的21.24%),在省內務工245人,到省外務工15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養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1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49.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養業產業。
特色產業的本質是“我”最擅長的經濟,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因此是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特色產業的形成固然離不開政府扶持,但更重要的是市場內生。政府的作用是營造環境,誘致市場主體創業。市場主體追求利潤,必然根據本地要素稟賦實際選擇適宜的產業,從而形成特色產業。從過去的經驗教訓看,還要處理好“取”與“予”的關係。在“特色”剛剛顯露時就急著“增收”,只會扼殺“特色”。
特色產業的理想狀態無疑是“
產業集群”。集群本身是一種特色。聚集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
縱向型。圍繞成長起來的特色產業,眾多上游、中間、下游企業聚集起來,形成一個個完整的生產鏈;二是橫向型,即同類或相似企業、產品聚集,形成專業生產、銷售中心。聚集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減少了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形成
經濟成長極,提升了經濟競爭力;不僅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增強市場機制,激發人們的創業意識,最終促進
產業經濟全面發展。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02戶,共鄉村人口1871人,其中男性720人,女性560人。其中農業人口1871人,勞動力1280人。 到2011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804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5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