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晚報》於民國21年(1932年)2月12日創刊,開始時為“臨時版”,4開4版1張。報頭橫排,名《大晚報國難特刊》,同年4月15日起正式改為《大晚報》。對開一大張,旋又增至二大張。張竹平主辦,總經理兼總主筆曾虛白。《大晚報》屬於“四社”——《時事新報》、《大陸報》、《大晚報》、申時電訊社——聯合辦事處管轄,聯合辦事處的總經理為張竹平。編輯有汪倜然、金摩雲、邵宗漢、姚志崇、崔萬秋、黃震遐、張若谷等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晚報
- 外文名稱:Evening News
- 語言:漢語
- 類別:人文
- 主管單位:申時電訊社
- 主辦單位:大晚報社
- 編輯單位:大晚報編輯部
- 創刊時間:1932年2月12日
- 出版周期:日刊
- 終刊時間:1949年5月
發展歷程,歷史意義,
發展歷程
民國24年(1935年)秋,張竹平在國民黨的政治壓力下,將“四社”出售與孔祥熙,《大晚報》成為孔家喉舌。該報於民國24年和民國34年間兩次改組。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初期,曾虛白脫離該報,由汪倜然繼任總主筆,王錦城任總經理。經過上述改組與人事變動,該報較創辦初期大為遜色。惟八一三淞滬抗戰時,該報特聘曹聚仁為戰地記者、所撰軍事通訊頗得讀者好評。
民國26年(1937年)11月國民黨十九路軍撤出上海後,該報雖繼續出版,但接受日方的新聞檢查,一度與漢奸報紙為伍。翌年11月,改為英商企業,由英人弗利特(B.H.Fleet)主持的獨立出版公司出面發行,在香港註冊,該報轉變立場回到抗日報刊陣營,屢受日偽迫害。民國28年(1939年)7月,排字房被特務搗毀,汪偽政府發布對83人的“通緝令”時,名單中有《大晚報》總主筆汪倜然、總經理王錦城、編輯徐懷沙、朱曼華4人。民國30年(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淪為“孤島”,《大晚報》停刊。
抗日戰爭勝利後,經王樂三(原《大晚報》總會計)與汪倜然、王錦城共同籌備,該報於當年9月1日在滬復刊。汪倜然仍任總主筆,王樂三任總經理,朱曼華任總編輯。發行量不及抗日戰爭以前。1949年5月26日上海解放時停刊。
歷史意義
創該報初期特色是:一是白話化,不僅新聞用白話編寫,社論也用白話;二是注重通訊、特寫——地方通訊取材著眼於社會、經濟,各地通訊數量較多;三是改進編排,新聞編輯採取混合制,重要新聞,即使是社會性或地方性的訊息,也一律編在第一版,並採用“留頭斷尾”的辦法,將重要新聞的頭一段都排在第一版,而把下文轉到後面幾版去。四是參加社會活動。
一二八淞滬抗戰時,該報及時報導前線戰況,重要訊息當日見報,發行量很快由原先的幾千份增加到三四萬份,為上海各晚報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