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大春秋
- 作者:李舫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散文集
- 首版時間:2021年12月
- 字數:310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大春秋》由二十三首詩詞出發,從春秋戰國到唐宋明清,從千古名士到悠悠古城,從人文勝跡到山川天地,在這些恢弘浩蕩而又沉鬱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場域中,作者漂泊、尋覓、思索、叩問,眷念、批判、熱愛、憂契,酣暢淋漓地書寫了一幅幅磅礴豐沛、蘊思深刻、充滿傳奇與智慧的大歷史大文化景觀。《大春秋》分為三輯,分別探尋詩詞里的“士”“脈”“道”,不僅收錄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名篇,如《江春入舊年》《飄泊中的永恆》《春秋時代的春與秋》等,還收錄了其最新寫作的散文佳篇,如《千秋一揚雄》《霓虹》《覺醒》《跫音》《山河血》等。
作品目錄
第一輯 士 | 第二輯 脈 | 第三輯 道 |
---|---|---|
千秋一揚雄 江春入舊年 念天地之悠悠 在火中生蓮 一蓑煙雨任平生 山山記水程 南嶽一聲雷 | 飛鴻雪泥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飄泊中的永恆 長相思,憶長安 成都的七張面孔 能不憶江南 覺醒 天堂 霓虹 | 春秋時代的春與秋 千古斯文道場 紙上乾坤 大道兮低回 跫音 山河血 苟利國家生死以 |
創作背景
2016年年初,李舫在某中央機關掛職。與她以往的工作和生活不同的是,機關的生活緊張而忙碌。工作間隙里的閱讀、時間碎片裡的思考,成為她一天生活中最難得的放鬆。“你也許想不到,用這些碎片一樣的時間,我讀完了點校本二十四史中的大半,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舊唐書、新唐書、宋史……某一天,囫圇吞棗之後,我突然萌生一個想法,寫一本關於中國的大書。”正是因此,李舫創作了《大春秋》。
作品鑑賞
在作者看來,正是在春秋時代,人類文明完成了思想的第一次重大突破。春秋何以大?這當然離不開時代本身的豐富與博大,但作者還賦予它一種象徵的意味,“大春秋”寄寓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正是得益於這種文化精神的滋養與浸潤,中華民族始終懷揣理想與信念,雖歷經劫難,卻頑強堅韌、不屈不撓。由此,“春秋”不再只是歷史時間範疇,對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追尋與闡釋,是支撐作者以歷史筆記的形式進行梳理、致敬和文學書寫的根本動力所在。
大春秋,像一座巍峨的山峰,吸引著作者去攀登。作者的視角不拘於一時一地,思辨也不停留在一人一事,而是打通古今中外,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開闊視野,重新回望歷史。整部文集通過“士”“脈”“道”三輯文章,一步步展開對歷史的回溯、探尋和思辨。
“士”一輯中,作者憑藉對歷史場景的重建和日常經驗的復現,塑造“士”的形象並拉近讀者與他們的距離。作者寫揚雄,在豐富生動的日常生活細節中,為創作《長楊賦》耗盡心血、力竭而病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作者筆下的陳子昂,不僅又一次登上了幽州台,更是將那一腔熱血和深情也一併烙進讀者心裡。此外還有韓愈、蘇軾、李贄和王夫之等,這些人物除了留下已成經典的詩詞文章,他們的胸襟與擔當同樣閃耀在歷史的天空。
“脈”一輯中,作者展開對歷史文脈的追索。一個民族歷史的延續與文化的發展,體現在諸多物質的與非物質的遺產之中,它有如血脈一樣滋養生命、涵育精神。血脈之中,刻印著一個文明古國不斷創新、煥發創造活力的密碼。比如,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詩經》,是中國詩歌的古老開篇,吟唱著中國人民自古以來追索“小康”的樸素夢想;而今,穿越數千年風雨滄桑,這夢想在中國大地變為現實。文脈賡續中,有鏗鏘的現實律動,有嘹亮的時代迴響。
“道”在中國歷史中無疑是一個複雜博大的概念與理想。它吸引無數仁人志士、思想哲人與文化巨匠不懈求索。在“道”一輯中,作者書寫那些在歷史變遷中探索國家民族出路的人物形象,書寫理想之崇高、英雄之精魂、家國之情懷,全書最後以“苟利國家生死以”作結,顯示出作者對家國大義的深切思考和自覺認同。
《大春秋》筆觸沒有止於古代,而是延續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歷史,及至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壯闊畫卷。從雪域高原的西昌、懸崖峭壁的涼山、千溝萬壑的固原到武陵河畔的湘西、七省通衢的襄陽,作者在中國農村行走記錄,山鄉巨變中的親歷和見聞讓她深受震撼。無數人的命運在改變,無數人的夢想在實現,脫貧攻堅將歷史與現實緊密地關聯起來。
《大春秋》的寫作,時間和地理跨度大,知識和信息含量高,仿佛一次穿越時空的思想碰撞、精神對話。正如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散文雜文獎授獎辭所言,它“穿越古今,氣勢雄強,以尋根和守望確證中華文化的磅礴力量”。作品承載著豐盈厚重的精神內涵和人文情懷,也彰顯了以文學方式書寫歷史的獨特價值。
作品影響
- 榮譽表彰
2022年8月25日,《大春秋》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散文雜文獎)。
出版信息
2021年12月,《大春秋》由長江文藝出版社首次出版。
名稱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參考資料 |
---|---|---|---|---|
《大春秋》 | 2021年12月 | 長江文藝出版社 | 978-7-5702-23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