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星山炮台

大星山炮台

大星山炮台位於港口鎮最南端的大星山西南面,是平海諸炮台中保存得相當完好的炮台。東、西、南三面臨海,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星山炮台
  • 地理位置港口鎮最南端的大星山西南面
  • 建造時間:1718年
  • 建造目的:抵禦外來侵略
炮台簡介,命名,結構,歷史背景,炮台碑記,

炮台簡介

鴉片戰爭前夕,帝國主義列強不斷派兵侵略中國,為抵禦外來侵略,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廣東、廣西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等捐銀在此建造炮台,築成軍事要塞。炮台用麻石砌築,周長295米,平均高3.5米,寬2.55米。東北各有一石門,門高1.96米,寬1.63米。據碑文記載,當時在炮台內設營房22間,火藥局(庫)1間,由安兵600名和把總1員駐防。炮台由東向西呈長方形,戰壕縱橫,城牆則蜿蜓似起臥的盤龍,氣勢雄偉壯觀。 大星山炮台現為惠東縣文物保護單位。

命名

大星山古炮台位於惠東縣港口濱海旅遊度假區大星山,是平海港口地區諸炮台中保存得相當完好的炮台。因炮台形似豬兜,故又稱豬兜城。又因炮台位於山頂,故又名炮台山。
大星山炮台外景大星山炮台外景

結構

為抵禦外來侵略,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時任廣東廣西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楊琳等捐銀建造。大星山位於稔平半島的南端,居扼守紅海灣和大亞灣之勢。該炮台就坐落於大星山之巔,海拔高度約100米,東、西、南三面臨海。炮台依山勢西高東低,東段狹長,西段平面呈橢圓狀,炮位設在炮台的東西兩端。周圍牆體用花崗石條石、塊石、青磚等砌築。周長295米,高度在3米至4米之間,厚度2米至2.5米不等。靠北面用花崗岩條石置一東北向的門,門高1.95、寬1.63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重修炮台。
大星山炮台外景大星山炮台外景

歷史背景

據《歷史文化名城平海》記載,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朝在平海設定守御千戶所,隸屬惠州衛,下轄210個百戶所,軍士1120人,三分守城,七分屯田,耕戰結合。到了清代,平海的防衛設施進一步加強,清朝康熙至嘉慶年間,除了加固、整修城牆外,還在平海城前沿地帶先後構築大星山、墩頭和吉頭等炮台,築成一道壁壘森嚴的海防線。踏進大星山豬兜城,還可以看到清代建設的雄偉壯觀炮台,炮台盤踞在山上,俯視著三面臨海邊防。大星山炮台視野極佳,腳下海面上有任何動靜,在炮台上一覽無餘。站在大星山炮台遺址上所看到的是一片秀麗風光:驚濤拍岸,海鷗飛翔,船隻競渡。

炮台碑記

炮台內設施已散失,60年代曾在炮台內搬出炮二門,現一置縣博物館,一置平海鎮文化站。大星山炮台遺址是研究明清時期廣東沿海邊防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1984年12月,惠東縣政府將該炮台遺址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大星山炮台碑文大星山炮台碑文
《鼎建大星炮台碑記》 該碑原置於大星山炮台門側。碑為花崗石質地,高90、寬48、厚10厘米。碑的下半段斷為兩截。
碑名“鼎建大星炮台碑記”置於碑上首橫排篆書陰刻。正文9行146字,豎排楷書陰刻。落款為:領造官惠州府歸善縣歐斝恭記……康熙伍拾柒年二月拾六日工成勒石。
碑文記述大星山炮台的軍事火力配備和人員設定情況,並說炮台是由總督廣東廣西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楊□,捐銀1300兩建造而成等情況。原碑已失,現僅存拓片。
附碑文:
鼎建大星炮台碑記:
大星山東西連環炮台兩座,地□周圍總計捌拾玖丈三尺,城門壹,東向。營房貳拾貳間,火藥局壹間。貳仟伍百斤炮貳位,壹仟斤炮貳位,六百斤炮一位,伍百斤炮三位。安兵六拾名,把總壹員駐防。
康熙伍拾柒年,為一件欽奉上諭事,時伍月貳拾壹日。
欽命總督廣東廣西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楊 臨勘捐銀建造。
總計捐出銀壹仟三百兩正
領建官惠州府歸善縣歐斝恭記
平海營游擊□ □ 奇暨
碧甲司巡□ 張文垚
左哨二司□ □ 陳進
共相督理□ □ 修書
康熙伍拾柒年二月拾六日工成勒石
備註:□表示碑文文字殘舊無法顯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