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明宮三清殿
- 用途:道教供奉最高尊神
- 台基面積:大約4000平方米
- 建造時間:唐代
三清殿規模,精神寄託,考古發掘,
三清殿規模
三清殿位於大明宮西北隅青霄門內偏東,是一高台建築,台基北高南低,現存高度北部為15米,南部12.6米,平面呈凸字形,北寬南窄,南北長78.6米,東西寬北部為53.1米,南部為47.6米,面積達4000餘平方米。高台系板築夯土,周圍砌1.26米厚的磚壁,表面皆順砌磨磚對縫的清水磚面,其底鋪磨製工整的基石兩層。基石及磚壁向上均呈內收11度角的斜面,從出土的大量朱繪白灰牆皮,可知上面有殿堂或樓閣建築。其上安石欄及排水石槽等設施,出土有石殘件。方磚鋪排1.5米寬的散水繞以台基下,上殿的階道有兩條,一是踏步階梯道,設在南面正中,長15米,寬32米。另一是斜坡慢道,設在台基北端兩側,長43.25米,平面呈梯形。慢道上面兩側鋪有壓邊條石並設石欄。遺址中出土很多綠琉璃和黃、綠、藍三彩瓦,青灰色陶瓦為數也較多。還有銅構件及鑲嵌在木構件上的鎏色銅飾殘片等。除三清殿外,大明宮中還有其他道教廟觀建築遺址,如大角觀、玄元皇帝廟等遺址。
精神寄託
唐代崇尚道教,供奉老子,三清殿是宮廷內供奉祭祀道教的建築。
唐朝的統治者崇尚道教,認老子為祖先,因此在大明宮內也有三清殿、大角觀、玄元皇帝廟等道教建築。
道教與李唐王朝有著特殊的深厚淵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唐初門閥士族的傳統勢力還很強大,若非系出名門,就很難得到社會的尊重。唐朝皇帝為提高自己的門第出身,便利用道教始祖李聃姓李、皇室也姓李的巧合,附會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後代,是“神仙之苗裔”。道教因而也就成為李唐王朝信奉的重要宗教。
唐代道士在宮廷中的活動,貫穿著整個李唐王朝的始終。唐初,他們竭力宣傳李唐王朝與老子的親屬關係,奠定了道士們在宮廷中活動的基礎。中唐,他們利用皇室的支持,把道教的影響由宮廷擴展到民間,在“開元盛世”中掀起了一股狂熱的崇奉道教的風氣。晚唐,一些道士在皇室的允諾下,取得了一次“興道滅佛”的勝利。
在那個時代,道教充斥大都小邑,名山幽谷之中道觀幾乎無處不在。東都洛陽的玄元皇帝廟,一派“山河扶繡戶,日月近雕梁”的宏大氣勢。長安的太清宮設定了兩丈多高的白玉老君像,旁邊又以白玉雕了玄宗侍衛這一老祖宗,更顯出雍容肅穆。著名的天台山桐柏觀,則是“連山峨峨,四野皆碧,茂樹鬱郁,四時並清……雙峰如闕,中天豁開,長澗南瀉,諸泉合漱,一道瀑布,百丈懸流”其他如華山、王屋山、青城山、仙都山、泰山各處也都遍布著道教的宮觀,就連僻遠的深山野谷,也有著道教的蹤跡。道教贏得了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信仰。
先看看皇帝對道教的熱情。唐太宗李世民在道士王遠知預告他將成為“太平天子”後,便投在道教門下。據說他還曾受過三洞法籙。他“發使天下,采諸奇藥異石”,結果服用了一位名叫那羅邇娑婆的天竺方士所合的延年之藥,中毒身亡。唐高宗對道教更是亦步亦趨,“令廣徵諸方道士,合煉黃白”,又請道士劉道合“合還丹”。據說一個叫葉法善的道士“少傳符籙,尤能厭劾鬼神”,唐高宗就將他召到京師景龍觀,“恩寵莫與為比”。唐睿宗則請太清觀道士楊太希為自己燒香供養,祈神保祐。唐玄宗對道教的熱情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把盧鴻一、王希夷、李含光、馬承禎、張果等當時最著名的道士請到長安來,加官封號,百般寵信。他不僅自己煮煉丹藥,登壇受籙,還要大臣百官統統去太清宮太微宮聽講老莊。他不僅把太上老君敬奉為祖宗,百般尊崇,把道士當作親戚,劃歸宗正寺,有罪也不依常法處置,只由道教戒格處分甚至還要把玉真公主嫁給道士張果。
士大夫對宣揚長生不死的道教的嚮往也絲毫不比皇帝差。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常嘆息自己“在流俗而嗜煙霞,恨林泉不比德而稽阮不同時”,並說“吾之有生二十載矣,雅厭城闕,酷嗜江海,常學仙經,博涉道記”,因此時常游道觀,交接道士。四傑中的另一位盧照鄰,則“學道於東龍門精舍”,他反覆煮煉丹砂,多次服食方藥。就連文學史上的革新人物陳子昂,也是一位道教信徒。而田園詩人孟浩然在他的作品中也表達了這一思想,在《宿桐柏觀》中表示“願言解纓紱,從此去煩惱”,“紛吾遠遊意,學彼長生道”;在《游精思觀題山房》中還自認為“漸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詩人李頎則與道士張果往來,真相信張果已凡千歲,並試著自己煉丹服食。在士大夫中受道教影響最深的要數李白了。他“五歲誦《六甲》”,“十五游神仙”,成年後與東岩子、元丹丘等道士為友。他們曾在著名道士胡紫陽那裡聽他“高談混元”。後來李白果真登壇受籙,正式成為道教中人。
考古發掘
大明宮中出土琉璃瓦件不多,但三清殿遺址卻出土了多種顏色的釉瓦,不難想像當年之華麗。右圖為建築考古學家楊鴻勛復原的三清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