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鹿茸的鋸茸,呈圓柱狀分枝,主枝習稱“大挺”,鋸口直徑4~5CM,離鋸口約1CM處分出側枝,習稱“門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挺
- 呈:圓柱狀分枝
- 二槓:1個分枝
- 長:17~20CM
簡介,花鹿茸,馬鹿茸,分類,初生茸,二槓茸,三岔茸,砍 茸,鹿茸片,化學成分,
簡介
採收的叫"花鹿茸",質量最優;東北馬鹿採收的叫"東馬茸",品質較優;西北所產的叫"西馬茸",品質較次。
鹿茸 是指梅花鹿或馬鹿的雄鹿未骨化而帶茸毛的幼角。梅花鹿、馬鹿在生下後8-10月齡的雄性小鹿,額部開始突起,形成長茸基礎,2足歲以後,鹿茸分岔,鹿茸以3-6年所生的為佳。鹿茸是名貴藥材。鹿茸中合有磷脂、糖脂、膠脂、激素、脂肪酸、胺基酸、蛋白質及鈣、磷、鎂、鈉等成分,其中胺基酸成分占總成分的一半以上。鹿茸性溫而不燥,具有振奮和提高機體功能,對全身虛弱、久病之後患者,有較好的強身作用。
花鹿茸主枝(大挺)呈圓柱樁,多具1-2分枝。具1分枝者,習稱"二槓",主枝長14-20厘米,鋸口直徑約3厘米,離鋸口約3厘米處分枝,分枝長10-15厘米,直徑較主枝略細。外皮紅棕色或棕色,多光潤,表面布有紅黃色或棕黃色緻密的茸毛,上端較密。下部較疏。分岔間具一條灰色筋脈,皮茸緊貼。體輕,鋸口潔白,有細峰窩,外圍無骨質。氣微腥,味微鹹。具二分枝者,習稱"三岔",主枝長24-30厘米,直徑較細且不圓,略呈彎弓形,微向後偏,先端略尖,下部多有縱棱筋及突起的疙瘩(稱"骨豆")。鋸口 外圍多骨化,中心有蜂眼,外皮紅棕色,毛稀而較粗。初生茸為不分岔的圓錐體,挺稍尖,長15-30厘米,直徑約2-3厘米。外皮密生黃棕色或淺灰色細毛茸,基部多顯出骨豆,鋸口的斷面顯骨質。 再生茸其形常為鋸二槓狀或10-15厘米的獨挺,一般挺稍扁,下粗上細,上部有縱棱筋。外皮薄,毛較粗糙,體較重,鋸口面幅圓大,已顯基本骨化,中心僅顯少許蜂眼,無腥氣。
花鹿茸
花鹿茸:又名黃毛茸、花茸。為梅花鹿的幼角。一、鋸茸:全體呈圓拄形,多具1~ 2分枝。具1分枝者,習稱"二槓",其主枝習稱"大挺",挺高14~20厘米,鋸口直徑約3 厘米,離鋸口約3厘米處分枝,分枝長10~15厘米,直徑較主枝略細。外皮紅棕色或棕色,多光潤,表面布有紅黃色或棕黃色緻密的茸毛,上端較密,下部較稀,分岔間具一條灰色筋脈,皮茸緊貼。體輕,鋸口潔白,有細蜂窩,外圍無骨質。氣微腥,味微威。具2分枝者,習稱"三岔",大挺長24~30厘米,直徑較細,多不圓,略呈彎弓形,微向後偏,先端略尖,下部多有縱稜線(稱"起筋")及突起的疙瘩(稱"骨豆"或"釘"),皮紅黃色,毛稀而較粗。二茬茸和頭茬茸相似,但挺長而不圓,或下粗上細,下部有縱棱筋,毛較粗糙,體較重,無腥氣,二、砍 茸:即帶有腦骨的茸,亦分二槓、三岔等規格,與鋸茸同。腦骨前端平齊,後端有一對弧形的骨,習稱"虎牙"。腦骨潔白無殘肉,外附腦皮,皮上密生茸毛。花鹿茸均以粗大、挺圓、頂端豐滿、質嫩。毛細、皮色紅棕、油潤光亮者為佳。挺細瘦、下部起筋、毛粗糙、體重者質次。主產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北、北京等地;其他地區亦有少量生產。
馬鹿茸
馬鹿茸:又名青毛茸。為馬鹿的幼角。形狀比花鹿茸粗大,分枝亦較多,側枝一個者習稱"單門",二個稱"蓮花",三個稱"三岔",四個稱"四岔",或更多。其中以蓮花、三岔、四岔為主。東北產的單門,大挺長28~27厘米,直徑3厘米許。皮灰黑色,毛青灰色或灰黃色,細而光亮,質嫩,斷面外皮較厚,灰黑色,中央米黃色,有較細的蜂窩眼,微有腥氣,味微鹹,蓮花大挺長16~33厘米,下部有稜線,而質不老,斷面蜂眼稍大,三岔質較老,皮色深,四岔毛粗而稀,挺下部具稜線及疙瘩,分岔頂端多顯露光頭,習稱"捻頭"。砍茸腦骨較薄,色灰白,毛灰褐色,兩茸間距離較花鹿茸為寬。西北產的多為砍茸,長30~100 厘米。挺多不圓,預端圓扁不一,表面有梭,多抽皺乾癟,分岔較長且彎曲。毛灰色或黑灰色而粗長,鋸面色較深,上端紫紅色,中段以下灰紅色,下部灰白色,常見骨質。有腥臭氣,味鹹。馬鹿茸均以茸體飽滿、體輕。下部無稜線。斷而蜂窩狀、組織緻密、米黃色者為佳。茸體乾癟、毛粗不全、體較重、下部起筋、斷面灰紅色看質次。茸體大部分毛已脫掉,顯灰臼色,或下部隆起疙瘩狀,內部灰白色,體重已成骨化者不可作鹿茸人藥。主產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等地。產東北的稱"東馬茸",又名"關馬茸",品質較優。產西北的稱"西馬茸",品質較次。鹿茸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動物水鹿白唇鹿、白鹿等的幼角亦作鹿茸使用。商品在四川稱春茸(水鹿茸)、岩茸(白唇鹿茸)、草茸(白鹿茸),但均屬野生,產量很少。
分類
初生茸
呈圓柱形或圓錐形,略彎曲,無分岔,長約15-30厘米,直徑約2-3 厘米,皮紅棕色或棕色,密生黃棕色或淺灰色細毛,茸基底部鋸口略圓形,黃白色或帶血污色,外圍顯骨質鏵。中部呈海綿樣孔隙,基部外壁略有骨釘,氣微腥,味微鹹。
二槓茸
大挺圓柱形,直立長15-18厘米,直徑3-4厘米,頂端鈍圓飽薄,向內方稍彎曲,習稱彎頭或稍有皺縮,眉叉亦呈圓柱形,斜向前伸,長9-15厘米,直徑2、5-3、5厘米,全形略如拇指與食指,作八字樣分開,皮紅棕色或黃棕色,密生黃棕色或淡灰色細毛茸,鋸口卵圓形,黃白色或淡黃色,外圍有較薄的骨質,中部密布海綿狀細孔,體輕如朽木,氣味同上。
三岔茸
大挺略呈方形彎曲,長20-30厘米,已分生第二枝,大挺及側枝先端略尖而無彎頭,下部分壁有縱稜線及微突丐的疙瘩,習稱起筋骨釘,皮紅棕色,毛茸較稀而稍粗,外用骨質較厚,其餘與二槓相同。
再生茸:形與二槓相似,唯大挺不圓或下粗上細,無彎頭,皮灰棕色,毛茸較稀而粗或生有較長的針毛,鋸口外用骨質厚,外壁已有縱稜線,質堅重,其餘與二槓略同。
砍 茸
即帶頭蓋骨的二槓或三岔,茸形及氣味與二槓或三岔相同。顯微鑑定:粉末:淡黃色。表皮角質層表面呈顆粒狀,茸毛脫落後的毛窩呈圓洞狀。毛茸中部直徑13-50μm,表面由扁平細胞(鱗片)呈覆瓦狀排列的毛小皮包圍,細胞的游離緣指向毛尖,皮質有棕色色素,髓質斷續或無。毛根常與毛囊相連,基部膨大作撕裂狀。骨碎片表面有縱紋及點狀孔隙,骨陷窩呈類圓形或類梭形,邊緣骨小管呈放射狀溝紋。橫斷面可見大的圓形孔洞,邊緣凹凸不平。未骨化骨組織表面多具不規則的塊狀突起物。角化梭形細胞多散在。
鹿茸片
有血片和粉片兩種,主要是鹿茸切片時的部位不同。血片為鹿茸的頂尖部切下,呈黑褐色,密蠟狀,有光澤,質最佳;粉片是從鹿茸的中下部切下,白色或略帶黃色。鹿茸按照採收與加工方法不同,一般把它分為鋸茸和砍茸兩種。鋸茸是在雄鹿三歲時開始。二槓茸每年可採收兩次,清明節後40-50天采二槓茸(頭茬茸),采後50-60天采再生茸(三茬茸)。三岔茸每年采一次,約在7月下旬進行。砍茸是對老鹿、病鹿或死鹿的鹿茸連同腦蓋骨鈕下,亦分二槓、三岔等規格。
化學成分
鹿茸化學成分:以梅花鹿上、中、下三等鹿茸,順次含水分12.91%,11.01%,10.82%;有機物60.44%,51.85%,49.07%;水溶性浸出物12%,8.77%,7.02%;醇溶性浸出物2.31%,1.08%,0.89%;醚溶性浸出物1.16%,0.64%,0.61%;灰分26.65%,37.79%,40.11%,灰分中含鈣、磷、鎂等;水層出物中含多量膠質。一說尚含極少量的卵胞激素"雌酮"(Oestrone)。含腦素(ceramide)約1.25%,並含少量雌酮(oestrone)、PGE2等多種前列腺素、多種胺基酸,以及骨質、骨膠、脂類、蛋白質等。鹿茸提取物還含有游離膽甾醇、神經醯胺磷脂類(卵磷脂和溶血卵磷脂、鞘磷脂)、糖脂類。另從鹿茸中提得酸性粘多糖,其中含有氨基半乳糖和糖醛酸。鹿茸尚含多胺類化合物,如腐胺、屍胺和精胺,這是一類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氨基和亞氨基的長鏈脂肪族化合物,具有刺激RNA和蛋白質合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