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愛無邊》把代表遼寧“六地”精神的
孫景坤、
錢令希、
楊利偉、
郭明義、
錢學余、
方文墨、
羅陽這七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個人鑲嵌在中華民族重要的歷史發展節點中,在歷史的舞台中聚焦個人,展現時代洪流中那些閃閃發亮的精神和真實可信的人性與個體。
作品目錄
創作背景
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遼寧省作家協會組織出版了《迎接黨的二十大報告文學作品集》,包括由
滕貞甫主編的《
風鵬正舉》和由周建新、
劉國強分別創作的《大愛無邊》《
用理想剪裁天下》這三部厚重的報告文學作品集,文集記錄了十八大以來遼寧眾多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奮鬥故事與優秀事跡,表現了新時代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遼寧勞動者的卓越貢獻和精神面貌,文集的出版集中匯報和展示了新時代遼寧優秀勞動者的奮鬥業績,也表達了對這些旗幟人物深切的關懷和崇高的敬意。
作品鑑賞
《大愛無邊》的首篇《靜靜的鴨綠江》以藝術的手法為人們記錄了百戰歸來一布衣的老兵孫景坤的故事。可以說,孫景坤的形象讓很多讀者感覺既似曾相識,又耳目一新。作為革命英雄譜系中的一員,他身上既有《紅日》《保衛延安》《誰是最可愛的人》等經典作品中革命英雄的諸多共性。比如,1947年底,剛剛結婚6天的孫景坤就帶著村裡的9名青年,跟隨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第八師,向西北挺進,去解放更多的勞苦大眾。兩年多的時間裡,他隨軍轉戰瀋陽、新民、四平、長春、義縣、唐山、海南島,英勇頑強,用熱血青春詮釋了革命戰士的赤膽忠心;1950年,在淅淅瀝瀝的秋夜渡過鴨綠江,到達朝鮮新義州,兩進兩出朝鮮戰場,強渡清川江、激戰龍水洞、巧戰162高地,英勇無畏,用鋼鐵之軀演繹中國軍人的鐵血信仰。但是,孫景坤之所以能成為讓人為之動容的“獨特”的這一個,還因為周建新寫透了在前線出生入死的萬千戰士最樸實的夢想。戰友們從朝鮮戰場返回時,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打完仗,回家種地。”而且,孫景坤一直認為,自己從戰場上活著回來就占了大便宜,而對那些永遠無法回到家鄉的戰友,他則保留了永遠的懷念甚至愧疚。這是鄉土中國自然孕育的中國農民發自內心的對生命和腳下土地的熱愛以及對於和平、幸福生活的渴望,這也是身懷赫赫戰功卻甘願深藏功名、淡泊名利,紮根鄉村、修壩造田、辦廠致富、造福桑梓的深層原因。這樣,一個飽滿的、深沉的、獨特的、真實的遼寧革命英雄形象站立了起來,並帶給與前行中的人們諸多的思考。
周建新的《大音希聲》以時間為線索記錄了創新楷模錢令希如高山流水般讓人景仰的一生。他的身上體現了20世紀早期中國知識分子為中國國家富強、中華民族振興奮鬥終身的精神,他始終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勇於擔當、創新開拓、不懈奮鬥。然而,同樣令人動情和崇敬的是,從江南小鎮出生到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留學、敘昆鐵路試用、雲南大學和浙江大學執教、再到
大連理工大學57載的探索,錢令希把人生大部分的時光都留給了學術和事業,2004年身患腦膠質瘤88歲的他放棄保守治療,堅持手術的重要原因是他放不下神志不清、癱瘓在床三年多的髮妻倪暉。“妻子照顧他一輩子,現在已病入膏肓,他要陪好老伴最後一程。錢先生害怕自己得了阿爾茨海默病,或者走到老伴的前邊去,他要趁著有生之年,多還一些欠下老伴的債,多盡一些丈夫的責任”。既是歷史洪流中,跨越無數障礙,堅定、智慧、勇敢的共和國科教事業的掌舵人,又是家庭生活中,與妻子相濡以沫、真情相待的溫暖普通人,周建新筆下錢令希的形象令人感慨又感動。
在傳承和弘揚遼寧“六地”精魂上,《大愛無邊》沒有選擇宏大敘事的視角,而是擷取歲月縫隙中或壯烈或溫情的細節和片段,秉持著一種歷史的使命感和時代的責任感記錄下了這些社會中流砥柱人物艱辛而厚重的過往,幫助身處現代喧囂與浮華中的人們尋覓遺落和塵封的歷史記憶,感知英雄模範人物背後的個體選擇和人性實態,由此來完成對風雲變幻的歷史的深刻銘記、深沉反思。
閱讀《大愛無邊》的過程,是一次遼寧“六地”精神的漫遊與洗禮,也是一次永葆初心地理學意義上的跋涉與行進。周建新對七位時代人物的生成軌跡的探尋,也就是在重尋孕育他們的遼寧地域文化和遺傳密碼。地處中國東北的遼寧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交融、交匯的地方。遼寧人用發自內心深處對於家鄉和祖國的熱愛演繹了勇敢、頑強、樂觀、艱苦奮鬥、自力更生、開拓進取的 “六地”精神,並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遼寧篇章。
寫好郭明義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周建新選擇的路徑是追蹤郭明義從童年到少年、從青年到壯年的足跡,闡釋郭明義之所以成為郭明義的密碼。周建新是從2010年8月開始走近郭明義的。經過十幾年的關注和思索,他終於肯定地說,“郭明義之所以成為如今的郭明義,是大東北這塊熱土,是時代的洪流,是鞍鋼這座大熔爐,把他打造成了時代的楷模”。構成大東北這塊熱土的,首先是郭明義父母善良的基因。老郭家是代代相傳被街坊四鄰頻頻稱道的仁義之家,“有事找老郭家”成了大家的口頭禪。因此,許多年後,“有事找老郭家”找的不再是父親郭洪俊,而是郭明義,大家追蹤溯源,其思想源頭就在他的父親,只是“老大越來越像他爹了”。可以說,奶奶(爺爺早逝)、爸爸、媽媽寫就的老郭家淳樸的家風,被郭明義最大限度地傳揚了出去。而後,學工學農學軍的時代,鍛造了郭明義喜歡勞動的習慣。1976年,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鋼鐵英雄連”,汽車兵郭明義沿著雷鋒的航向一路向前。復員後,共產黨員郭明義無論身在鞍鋼哪個崗位,都兢兢業業、恪盡職守,把崗位當作命根子,在平凡的崗位上寫出了大寫的奉獻的人字。鞍鋼,這箇中國鋼鐵工業的長子,有著艱苦創業、不懈奮鬥的傳統,有著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土壤,從雷鋒到孟泰,從王崇倫到今天的郭明義,這種企業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財富,經歷了幾十年的傳承與弘揚,已經成為一種核心價值體系,也必將培養出更多的“雷鋒”和“郭明義”。追尋了郭明義的來路,那么他爭分奪秒地為鞍鋼和全社會多做一些事的心愿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於是,人們讀懂了郭明義,讀懂了《大愛無邊》,讀懂了襁褓中的方文墨找尋震耳欲聾的引擎聲的來源原因,也讀懂了殲-15艦載多用途戰鬥機承載的羅陽的夢想起航的地方,那就是深埋在遼寧這片黝黑的土地中的地域文化和遺傳密碼。
真實是報告文學的根基命脈所在。史料的實證、資料的詳儘是寫好報告文學的基礎。但同時,報告文學重在報告,貴在文學。在真實的基礎上,如何結構文章,如何調動語言,如何打動讀者,也是同樣重要的事情。對此,周建新選擇的辦法是用心記錄、深情禮讚。
《大愛無邊》描寫的七位時代楷模,分布於各行各業,尤其要塑造好力學專家錢令希、鉗工方文墨、殲-15戰鬥機總指揮羅陽的形象,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深入專業領域,做好紮實的準備工作。在寫作中,周建新沒有避開任何專業問題,深入挖掘,層層剝離,最終為人們呈現了既專業精湛又血肉豐滿的真實立體的人物形象。報告文學作品要寫得生動,必須傾注作者的真情。周建新在《大愛無邊》的創作中也秉持了真情是最動人的力量的原則。在他看來,“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眼睛的發現和真切的感受,勝過很多人為編織的故事。因此,在《最後的戰場》中,看到拚命工作的羅陽用生命換來了殲-15的完美升空,換來了大國海軍的自信崛起,卻在遼寧號起錨,帶著全艦的歡聲笑語勝利返航時猝然離去時,讀者們油然而生向偉大的民族脊樑致敬,向為了中國海軍艦載機事業奮鬥終生的羅陽烈士致敬的心情。周建新用事實鼓舞人、用真情感染人的同時,還時刻不忘進行理性的反思。在濃重的歷史意識的指引下,他將理性之光和感性經驗互動融合,在視域的關聯、交疊中實現價值引領和情懷培育。比如,在《靜靜的鴨綠江》中,國民黨在山城村周邊大修碉堡,卻依然無法改變一敗塗地的結局。周建新寫到:“他們沒有想到,人心才是最牢固的工事,沒有老百姓的支持,碉堡只能成為自己的墳墓”。周建新以深沉的反思精神展示報告文學的意義要探尋歷史,更要啟迪當下。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周建新,滿族,1963年冬月生於遼寧興城,一級作家,遼寧省作協副主席。著有長篇小說《大戶人家》《血色預言》《老灘》《王的背影》《錦西衛》《香爐山》和中短篇小說集《分裂的村莊》《平安稻穀》等十餘部。在《當代》《十月》等文學期刊發表中、短篇小說百餘篇,作品多次被《新華文摘》《小說選刊》《小說月報》等轉載,並多次入選各種年度文學選本。曾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百花文學獎”、《民族文學》年度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