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垂天地:雅安·汶川地震中的母親們

大愛垂天地:雅安·汶川地震中的母親們

《大愛垂天地:雅安·汶川地震中的母親們》內容簡介: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剛剛過去了五周年,今年4月雅安地震又牽動了全中國無數人的心。在今年“5·12”母親節暨汶川地震五周年紀念即將到來之際,花城出版社與家庭期刊集團合作出版了《大愛垂天地:雅安·汶川地震中的母親們》一書。該書由家庭雜誌采編組采寫,他們的採訪團隊深入雅安、汶川地震災區,從母愛的角度入手,實地探訪,傾聽母親們講述地震來襲時的恐懼和悲傷,以及災後重建的艱辛與堅強。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穿越雅安,直擊真情大愛”,主要採訪雅安地震中母親和孩子們的遭遇;下篇“廢墟上的康乃馨:站起來的母親們”,則側重展示汶川地震後災區母親自立自強的心路歷程。全書同時大量穿插第一手拍攝的現場照片。

基本介紹

  • 書名:大愛垂天地:雅安•汶川地震中的母親們
  • 出版社:廣東省出版集團,花城出版社
  • 頁數:152頁
  • 開本:16
  • 品牌:廣東花城出版社
  • 作者:家庭雜誌采編組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606771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大愛垂天地:雅安·汶川地震中的母親們》編輯推薦: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奪走了許多無辜的生命,直到五年後的今天,殘留在人們身上的、心靈上的余痛仍未平復。今年的4月20日,雅安發生了7.0級大地震,再次揭開了我們曾經的傷疤,也增加了新的傷痛。然而,大災彰顯大愛。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平凡的母親們,在災難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孩子們築起生命的城牆;在災難後,用自己的樂觀和堅強,為孩子撐起一片藍天。
《大愛垂天地:雅安·汶川地震中的母親們》以圖書的形式,記錄下震區母親們的親身經歷,正面彰顯母愛的偉大,及母親與命運不屈的抗爭,同時也為讀者提供在災後重建家庭、教育等方面出現的一系列生活和心理上的問題的反思,以期以一共更恆久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們得以看到母愛的偉大與堅韌。
這是一部震區母親生活的真實記錄,也是一部觸動靈魂節點的大愛之書。在書中,一個個平凡卻又偉大的地震母親,用她們的身軀,為孩子擋住了風雨;用她們的堅強,為家園重建新生。

作者簡介

家庭雜誌采編組,由家庭期刊集團的記者、編輯、攝影師組成,深入地震現場,采寫第一手資料,講述汶川與雅安地震母親的感人故事。

圖書目錄

上篇 穿越雅安,直擊真情大愛
1.向震中挺進,探訪地震母親和孩子 崔曉 4
2.躲過汶川躲不過雅安,五歲么女爸媽捨不得你 崔曉 6
3.如果不是兒子,我早就活不了了——岳龍芝的故事 劉雲 32
4.我的孩子有十個“媽媽”——劉春艷的故事 劉雲 37
5.媽媽抱團,沒有過不去的坎 崔曉 42
6.地震寶寶和他們的父母 崔曉 49
7.地震中的母親和孩子 崔曉 60
8.採訪手記 崔曉 75
下篇 廢墟上的康乃馨:站起來的母親們
1.為愛重生,十二位母親的苦樂五載 王宇盈 張佩玲 86
2.“可樂男孩”:有媽就有家 王宇盈 張佩玲 90
3.哪怕再做十次試管嬰兒,我也要繼續嘗試——莫小朵的故事 王宇盈 103
4.“搶”個孩子回家養——王冠蘭的故事 王宇盈 張佩玲 107
5.補缺與“原裝”很重要——馮德碧和劉乃香的故事 王宇盈 張佩玲 113
6.寬厚母親:不讓金錢成為重組幸福的攔路虎 王宇盈 張佩玲 119
7.心理諮詢師賈佑春:不是媽媽的“媽媽” 王宇盈 123
8.另一種堅強 王宇盈 張佩玲 140
9.採訪手記:穿越五周年——行過“5·12” 王宇盈 144
編後記 陳銳軍 147

文摘

“可樂男孩”:有媽就有家
王宇盈 張佩玲
我們想先講講大山深處一位本分農婦——蒲紅,講講她在苦難中成長起來,支持殘疾兒子創業的故事。
深山裡,那毫不起眼的勤苦媽媽
北川縣貫嶺鄉竹壩村五組。
這個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地址,不僅意味著從北川縣城出發一個半小時的車程,還意味著行車途中會有無數個令人有嘔吐衝動的急轉彎,無數個三十度以上的坡度。
當頭暈目眩、不乏後怕的記者剛從積灰盈寸的越野車上下來,就被迎出來的楊彬媽媽拉進了屋。
深山裡的羌寨——典型的中國傳統乾欄式房屋,下層飼養牲畜,上層住人。場院上曬著準備醃製成鹹菜的韭菜根、準備餵牛的蘿蔔纓子,屋樑下掛滿了金黃的苞谷。
狗好奇地打量著陌生來客,雞在窩裡下蛋,過完年還沒來得及買豬苗,圈裡只有兩頭小牛……
半敞開的廊下,角落裡堆著男主人親手編的竹簍竹筐,牆上掛著做木工活的刨子、推子。
清風徐來,屋裡一塵不染。哪怕是牛圈,也毫無臭味。一切井井有條。
這是北川“可樂男孩”楊彬的家。他的媽媽叫蒲紅。長發扎在腦後,身材瘦小,眉眼挺精緻,語音很清亮。
楊彬之所以被叫作“可樂男孩”,是因為地震時他在職業中學的廢墟中被掩埋了七十七個小時,從昏迷中醒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喝可樂。儘管當時高熱不退、雙腿感染嚴重,一個月動了八次手術,專家表示不樂觀,醫院不斷下病危通知書,父親每天要用雙氧水給他清洗傷口幾十次,洗過的水都是黑紅黑紅的……可是楊彬始終微笑著,甚至是幽默的。他的樂觀堅強感動、鼓勵了許多人。當年八月,他和父親被專門請去北京觀看奧運會。
他成了新北川的名人。
地震前,楊彬是個頑皮孩子,打架、逃課,可是聰明、講義氣、人緣好。他說自己之所以能倖存下來,得歸功於班主任經常罰他們這些“精力過剩”的學生做伏地挺身,每次五十個,從而練就了強健的體魄。
無論怎么調皮,在慈母面前,他還是服服帖帖。每次媽媽給楊彬打電話,總會有這樣的開場白:“媽媽這么辛苦供你們出去念書,彬彬,你莫要再皮嘍!”楊彬說,只要媽媽一說這話,他的心就軟了,因為他深深知道媽媽的辛勞。
蒲紅每天早上六點起床,餵雞、餵豬、餵牛,爬上山坡在家裡的十幾畝地里幹活,種玉米、花菇及其他蔬菜,收拾屋子,洗衣服,中午和晚上還要各餵一次雞、豬、牛。山上種了木材和藥材(杜仲、厚朴),當樹苗還小時,為防牛羊去啃,還得有人時不時去巡視。媽媽一年到頭胼手胝足,用楊彬爸爸的話來說,就是“他媽媽確實是個勤苦人”。
楊彬最心疼的就是六七月的大熱天,烈日當頭,媽媽每天還要在田裡鋤草,侍弄莊稼。
“5·12”地震前的那年春天,楊彬周末回家,幫媽媽採茶,再背去山下賣。臨回學校前,媽媽給了他四百五十元“工錢”,楊彬高興得在媽媽臉上打了大啵兒,開開心心離開了家。這是媽媽最後一次見到兒子站著和跑著的樣子。
地震前一天恰巧是母親節,楊彬給媽媽打了電話,媽媽還是如上文一樣說著開場白,楊彬也照樣“嗯嗯”說好——兩人都沒有意識到,命運的轉折即將到來。
印象中,她是家裡最柔弱的人
在綿陽520醫院裡,楊彬從昏迷中醒來,借了難友的手機給家裡撥電話,一個電話也沒打通。好不容易在第二天撥通了在成都讀大學的姐姐的電話,報告了自己的位置。姐姐通知了爸爸,媽媽則是這個家裡最後一個知道這個不幸訊息的人。2008年5月19日,等她紅腫著眼睛趕下山時,楊彬已經被轉去重慶治療。
那一年,蒲紅四十五歲。從來沒走出過大山的她,丈夫是鄉里的幹部,所有的家務她一人拿下,異常的勤勞肯乾。可是大家都認為她一輩子在大山里,被大山限制了,也被大山保護著,經不得風浪,是整個家裡最經受不住打擊的人。
果然,她痛哭流涕地去了重慶。再見到兒子時,他的腿已經沒了。她沒辦法抑制住眼淚,三天不吃不喝,頭髮一根根變白了。憂急之下,她的聽力也變得非常差。
她沒有在人前哭的習慣,眼淚一上來就一個人悄悄地躲在外面哭,大家只看見她不停地往門外跑,一去好半天。
她對兒子說:“沒關係,沒有腳還有手,爸爸媽媽都還年輕,能幫你的,都會幫你。我可以回家種樹、種花菇,日子終歸會好起來的。”那三天,她不斷地重複著這幾句話。
楊彬的父親和姐姐見狀,連忙請楊彬的舅舅把她送回山里,因為當時誰也沒有精力照顧蒲紅了。
臨別的時候,蒲紅看了兒子一眼,沒敢說話,生怕一開腔就會淚流滿面。她以為兒子的命保住了,卻不知之後兒子好幾次在生死線上掙扎。
蒲紅孤零零地回到山裡的家中,整日抹淚。“那時候,我一直在慪氣,氣自己不爭氣,下了山卻什麼都沒做成。我把一輩子的眼淚都流光了。”
雖然仍是吃不進、喝不下,但瘦弱的蒲紅已經忙開了。她又買了兩頭豬苗、幾十隻雞仔……她強迫自己每頓吃一碗米飯,她要為兒子活下來,為兒子多攢些錢。
“我媽媽一直是個非常樸實的人。我爸爸擅長擺條(講道理),平時隨便就能把我和我弟弟擺哭了。媽媽不擅長說話,她一直說自己是不爭氣的母親。其實我們從來沒這么想。”楊彬的姐姐蒲雨說。
出了院,楊彬第一次回家,先乘汽車到山腳下,然後騎馬上山。蒲紅早早地在山下候著。一見到兒子,她連說“回來就好、回來就好”,鞍前馬後地伺候著。她一會兒怕兒子冷,一會兒又怕沒了雙腿的兒子從馬上掉下來。下馬的時候,蒲紅一把背起兒子就跨過門檻進屋。楊彬在家的那幾天,上廁所都是媽媽背著去。
楊彬發現,打那時候開始,媽媽重新把他當成了小娃娃。每天早晨,媽媽端著粥碗進屋,一邊說:“彬彬,你以後可要自立自強喔。”一邊不由自主地拿起調羹餵兒子喝粥。楊彬覺得好笑:“媽媽,我又不是沒了手。”
震前,楊彬是媽媽的開心果,老愛逗媽媽樂,現在還是。
“彬彬一直是笑呵呵的,好像一點兒也不擔心自己的將來。這鼓勵了我。所有人都對我說,彬彬媽媽,你莫要慪氣嘍,天災是沒法子的喔。那時候,我已經不怎么哭了,但頭疼,記憶力下降,耳朵不好,見人不愛說話。”蒲紅說,“除了賣命找錢,我恨不得把心掏出來給彬彬,卻不知道自己還能做點什麼。”
三年後,楊彬大專畢業,開始創業。
撐起天,兒子成為北川重生的代言人
楊彬的生日在農曆十一月。2009年的那個生日,是楊彬在挺過大災大難之後過的第一個生日,縣上、班上、家裡,許多人合計著一定要給這孩子熱熱鬧鬧地過一個生日,楊彬的爸爸媽媽也想利用生日給兒子沖沖喜。
可是那天,楊彬的父親從山上下來時出了車禍,機車栽下山谷。幸好他及時跳車,人掛在懸崖邊的一棵樹上才保住了一條命,但撞斷了三根肋骨。送至綿陽醫院急救,院方還下了病危通知書。
大家商量不能讓楊彬知道這件事,只派了蒲雨去醫院陪父親,母親和舅媽繼續陪他過生日。
楊彬回憶當時的情形,那時母親顯得鎮定自若,若無其事。
在大街上,同學們用特大號的蛋糕糊在楊彬身上,母親在一邊寵溺地笑著。
“後來,過了大約一周時間,我才隱隱約約地知道父親出了車禍,我對母親刮目相看。我覺得,就是從那個時候起,媽媽心裡那種天生的堅強開始慢慢復甦了。”楊彬告訴記者。
楊彬在北川職業中學學的是電子電工專業,畢業後,他繼續讀經濟管理大專班。2011年4月畢業後,他申請了綿陽地區針對震區傷殘青年的創業扶助資金,在北川新縣城租了兩百多平方米的店面,開了一家汽車美容院。
楊彬欣慰地看到,汽車美容院開業的那一天,父母站在前排笑得像孩子一樣舒心。這是他受傷後第一次見母親笑得如此開心。開業當晚,大家圍坐一桌,他對爸爸媽媽說:“你們不要太擔心了,我們都長大了,可以養活自己。”
媽媽眼裡有淚花,但始終沒有掉下來。
蒲紅習慣安靜,平時就待在山裡,下山幾天就渾身不舒服,吵著要回去。但那一回,她一口氣在縣城住了十幾天。
汽車美容院前前後後投入了十幾萬元,除了貸款,父母把家裡的樹、花菇、木耳賣了,把平日親戚朋友的欠款都收了回來,將錢一股腦兒給了楊彬。
店面是精通木工活的父親幫忙裝修的,母親在店裡的時候,還幫忙洗車。2013年3月16日,在記者探訪時,楊彬正準備為店面進行升級改造。
“我一直覺得媽媽一輩子在山裡,城裡的人情世故之類她都不懂,可是自從媽媽得知彬彬要開始創業,得和方方面面的人處好關係,她就動了不少腦筋,一會兒往山下捎塊肉,一會兒往誰家裡送一些土雞蛋,一天到晚做各種既本色又乾淨的好吃的,幫彬彬打點得周周到到的。這把我們都驚呆了。”女兒蒲雨感慨道。
去年冬天,在綿陽電台上班的蒲雨帶了幾個要好的同事去山裡玩。蒲雨的同事吃過蒲紅做的臘肉臘腸之後,被美味震懾住了。因為楊彬家的臘肉臘腸都採用山裡的土豬為原料,這些豬都是用苞谷餵養的,一點兒飼料都沒吃,肉特別香。而且蒲紅是享譽鄉里的“名廚”,手藝非凡。於是,蒲雨所在的綿陽市電台新聞部一下子訂了一萬多塊錢的臘肉。
這下,蒲紅在家裡忙開了。製作近三百斤臘肉,需要六百多斤鮮肉,是一項非常龐大的工程,得先把殺好的豬切成十來斤一塊的肉塊,在大桶里用鹽巴醃上七天,再把肉塊掛起來,把水滴乾,在底下搭好火架子,用橘皮、松枝、白薯芽燒煙來熏,得熏二十多天。
最費力的是擦花椒鹽巴,一塊肉得反覆擦好幾次。冬天山里冷,蒲紅的手每天都凍得通紅通紅的,人也感冒了好幾次。
蒲雨的同事來拿臘肉的時候,對蒲媽媽說,您乾脆做這個生意算啦!
蒲紅笑笑說:“我不想掙那個錢喲,太累嘍!臘得不認真,對不起人;臘多了,又太累。山里天冷,腰不好,搞不動了,種種花菇算嘍!”
後來,楊彬在朋友的鼓動下,於2013年1月在北川新縣城的巴拿恰商業街開了一個小小店鋪,打出“北川可樂男孩特產”的招牌。他的本意是讓爸爸在家裡把左鄰右舍種的花菇、木耳收一收,拿去縣城賣。他還雄心勃勃地購買了“中國特產網”的3G手機網著作權,準備把北川特產推向全國。
楊彬和爸爸商量這事的時候,媽媽在旁邊聽到了。這一下子,蒲紅坐不住了。她對兒子說:“你店裡的臘肉媽媽包了。媽媽的手藝你知道,第一年保證給你來個開門紅。”
她絕口不提腰疼,也不提任何困難。“就怕他用不上。能幫他一點兒,還有什麼可說的?”蒲紅對記者說。
楊彬心疼媽媽,建議媽媽向周圍的鄉親收一些臘肉再轉賣,媽媽拒絕了:“這怎么能行?自己做的才放心。第一年更要給人留下好印象。”
楊彬只好請求媽媽不要選在早上和晚上醃肉,因為山里那時候太冷,而擦鹽巴必須在戶外,他怕媽媽又感冒了。
這回,蒲紅同意了。
事實證明,蒲紅沒有吹牛。楊彬的山貨店是春節前開的,銷路最好、口碑最好的,就是蒲紅親手做的五百斤臘肉,賣得只剩下一百來斤。
2011年3月12日,楊彬被鳳凰衛視請到北京,專門談震後自我重建和創業經歷。他健康、開朗、樂觀,幾乎成了北川在廢墟中重生形象的代言人。
當記者問蒲紅如何評價自己在兒子創業中起到的支柱作用時,她有點兒羞澀地說:“我是個沒出息的媽媽,一輩子沒讀多少書,能做的就是關心孩子的吃和穿。但我覺得很自豪,自己多年的辛苦和付出沒有白費,兒子女兒很爭氣,沒有走歪路!”
兒女沒有走歪路,這就是樸實母親最大的滿足。

後記

編後記
陳銳軍
2013年3月16日,採訪完“可樂男孩”楊彬在北川縣貫嶺鄉老家的父母后,天已擦黑了。回北川新縣城的路必須經過老縣城,而老縣城,那座被五年前“5·12”大地震完全毀滅了的城市,仍被作為大地震遺址由武警封閉著。
我們的採訪車駛入了老縣城的街道,我叮囑司機開慢點,不要鳴喇叭。
這是怎樣的一座城市?白天,因為有不少參觀者的緣故,雖然也是滿目瘡痍,但殘垣斷壁間還能遊動著一些花花綠綠的身影,還能有幾絲生命的亮色;現在天已經完全黑了,整個城市沒有一處燈火,車燈照處,全是猙獰的斷牆和黑洞洞的視窗。這些不祥的影子隨著車燈的移動不停地拉長、縮短。間或,會見到一個面目不清的女人詭異地獨自走在廢墟邊上。
五年前,山河破碎,生靈塗炭,這裡曾是一片生死相搏的慘烈現場。據說老縣城當時常住人口兩萬多,而震後生還僅幾千人。多少鮮花在這裡枯萎?多少生命之光在這裡暗淡?
採訪車穿城而過,我們在心裡默默祈禱:願逝者安息,生者平安。
這是一次讓人永生難忘的採訪。
今年的“5·12”,是汶川大地震五周年,恰巧,也是母親節。
母親,在那場大災難里,曾經譜寫過這世間最偉大的生命傳奇。五年了,你們還好嗎?
2009年,以創建和諧家庭為己任的家庭期刊集團,曾在北京舉辦了“四川震區重組家庭集體婚禮”,將最誠摯的祝福送給參加婚禮的十五對重組家庭。轉眼四載,他們重拾幸福了嗎?重組家庭的媽媽好當嗎?
懷著對震區母親的無限牽掛,3月中旬,我們派出採訪團隊,深入“5·12”地震災區,實地探訪。踏上行程,我們仍心懷忐忑,害怕觸碰到五年前那場悲慟的記憶,冒犯了剛剛從悲痛中平復過來的母親。但一路走來,我們滿懷感動,甚至心生敬畏。這些看似平凡的母親,心碎,卻也堅強。她們在苦澀里找到了生活的希望,用母性的力量戰勝災難,用無畏的母愛重建新生,她們是廢墟里長出來的康乃馨。
本以為,經歷了那次慘絕人寰的大悲劇後,災難從此可以遠離天府之國。不料,就在我們這一期母親節特別策劃《“5·12”廢墟之上:12位母親的5年》在家庭雜誌2013年第十期上市之際,4月20日,四川雅安又發生七級大地震,傷亡上萬人。這一次,我們像五年前向汶川派出前方記者一樣,第一時間派出了曾經上過越南戰場的崔曉和特約攝影記者張彤。他們冒著餘震和塌方的危險,搭乘機車穿行在蘆山、天全、寶興災區,採訪了大量災區母親和地震寶寶的故事。後方,除了安排在最新一期的雜誌做專題報導外,我們也在和省立中山圖書館等單位緊張籌劃著名要搞一個母親節影展,準備把雅安地震中受苦受難的母親和“5·12”地震後已重獲新生的母親一同展示出來,讓人們看到母愛的延續、母愛的偉大。
這時,一直在微信上密切關注著我們災情報導的花城出版社社長詹秀敏打來電話,建議我們把這些報導集結成書,這和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於是,一場媒體與出版社的跨界合作就此展開。短短十多天的時間,大家以一種超常的工作熱情投入到本書的編輯中,目的只有一個:儘快奉獻出一本經得起看的、洋溢著大愛情懷的圖書。
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穿越雅安,直擊真情大愛”,主要是採訪雅安地震中母親和孩子們的遭遇;下篇“廢墟上的康乃馨:站起來的母親們”,則側重展示“5·12”地震後災區母親自立自強的心路歷程。書中穿插了大量第一手拍攝的圖片。
在此,我們要特別感謝在雅安地震災區採訪中,給我們強力支持的成都凱旋俱樂部領隊張帆以及隊員藍錦、童小兵、趙文捷諸位,沒有他們專業的越野機車,我們的戰地記者無法在嚴密的封鎖中穿行在災區現場。感謝四川省北川縣婦聯主席賈婭、北川縣婦聯副主席王丕芳、汶川縣婦聯主席朱玉蓮、北川縣擂鼓鎮國小副校長李強、擂鼓鎮幼稚園園長霍駿、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援助北川工作站副站長付春勝、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裴諭新以及“5·12”震中映秀鎮倖存者常曉青等多位熱心人士給我們提供採訪幫助。此外,花城出版社的林賢治老師給本書起了一個深具震撼力的書名,編輯王凱、劉瑋婷、鄒蔚昀、美編李玉璽等也為本書順利出版付出大量心血,在此一併致謝。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謹以此書獻給偉大的母親們!
2013年5月4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