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庇天下:遼寧棚戶區改造紀實》是2012年白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重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庇天下:遼寧棚戶區改造紀實
- 作者:王重旭
- 出版社:白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10月1日
- 頁數:354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52903423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大庇天下:遼寧棚戶區改造紀實》內容為2004年末,遼寧省委九屆八次全會與全省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從2005年開始,用兩年到三年時間,基本完成848萬平方米、27.5萬戶、84.4萬人的5萬平方米以上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任務,並把棚戶區改造作為全省的頭號民心工程。經過21個月的努力,遼寧省順利完成了5萬平方米以上棚戶區改造任務,昔日低矮破舊的1212萬平方米棚戶區“消失”,總面積1332萬平方米的高質量新樓房拔地而起。截至2006年12月20日,全省共有120萬居民搬進新樓房。《大庇天下:遼寧棚戶區改造紀實》全方位記錄了這場被稱作21世紀“新土改”的棚改,昂揚著陽光燦爛、蓬勃向上的主旋律。
圖書目錄
序 家在房子裡 張正隆
第一章 百代千年的安居夢
1 還有什麼能稱得上“全球奇蹟”
2 百代千年的安居夢
3 共和國無暇他顧
4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5 破滅的住房夢
6 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第二章 呻吟的棚戶區
1 等而下之的那個“棚”字
2 呻吟的棚戶區
3 莫地溝,一聲嘆息
4 棚戶區,都市裡的疤痕
5 郭英田,那不堪回首的往事
6 “喊爺”的故事
第三章 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改造棚戶區
1 再也不能那樣活
2 歷史,終於迎來了轉機
3 號角已經吹響
第四章 一場關於執政能力的考驗
1 睡著的孩子要不要拍醒
2 共產黨員就是要敢於承擔風險
3 錢從哪裡來
4 國家開發銀行挺身而出
5 一位敢講真話的市委書記
第五章 又一場波瀾壯闊的遼瀋戰役(上)
1 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
2 “一號民生工程”
3 拆遷,天下第一難
4 鋪天蓋地的宣傳攻勢
第六章 又一場波瀾壯闊的遼瀋戰役(下)
1 遼瀋大搬遷
2 突出重圍
3 一個都不能少
4 一個不滿意都不能拆
5 城管科長劉三姐的故事
6 把最大的實惠讓給民眾
7 市委書記夸幹部
8 “六親不認”的王雙慶
第七章 拔地而起的萬千廣廈(上)
1 蓋老百姓住得起的房子
2 一定要選個好地段
3 在棚改問題上,誰也不能亂插手
4 一分錢也不能漲
5 工期!、工期!
6 關鍵時刻,必須有人站出來
第八章 拔地而起的萬千廣廈(下)
1 速度與質量,一對並非不可調和的矛盾
2 我們是義務監管員
3 就是一個釘子都不行
4 今天我放你一馬,明天百姓就罵我一生
5 一個特別能戰鬥的企業方陣
6 弄潮兒向濤頭立
7 有這一件事,這輩子就沒白活
第九章 咱老百姓,今兒個真高興
1 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
2 終於,我們上樓了
3 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
4 結婚、復婚,真忙
5 大年初一的禮物
6 市委書記“燎鍋底”
7 和原來比,真是天壤之別
8 這生活,你上哪兒找去
9 就說俺搬新家了
10 孟祥禎的夢想成真
第十章 21世紀的“新土改”
1 不懂得窮人,就不懂得政治
2 請讓我來幫助你
3 那顆放不下的心
4 一封感謝信
5 築起一道嚴密的失業警戒線
6 我把崗位送給你
7 有活乾的日子真幸福
8 不能讓老百姓吃虧
9 冬天裡的春天
第十一章 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遷
1 大學之道,在親民
2 從學會住樓開始
3 必須把人組織起來
4 個人魅力讓她一呼百應
5 最好的途徑是啟迪心靈
6 小張卓的轉變
7 金盆洗手的劉鳳蘭
8 俺們那旮都是活雷鋒
9 繡紅旗
第十二章 小城故事多(上)
1 社區里新來的年輕人
2 生怕一覺醒來,這一切就都沒了
3 咱天生就是唱歌的
4 棚戶區裡的鄰居節
5 羅存穎,最後的“貴族”
6 咱得了便宜,不能不吱聲
第十三章 小城故事多(下)
1 你是元帥我是兵
2 好漢李雲龍
3 編外主任郭英田
4 金婚馬麗華
5 人間大愛岳雲凌
第十四章 共產黨的根扎得究竟有多深
1 從中央到地方,一貫到底
2 社區的靈魂是怎樣煉成的
3 中國,那些最小的書記們
4 王雅君和她的莫地溝
5 見過6位常委的徐秀香
6 全票當選的趙淑淳
第十五章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1 遠遠沒有結束的棚改
2 為了老百姓的幸福
3 你們解決了世界性的難題
4 那些來自國內和國外的聲音
5 充滿智慧,更充滿理想
6 每當想起那往日的時光
7 一座歷史的豐碑
後記
作者簡介
後記
從來沒有用這樣短的時間完成一部30多萬字的書稿。
如果說,遼寧在棚改中創造了“遼寧速度”的話,那我便是借了這棚改的東風,在“棚改精神”的感召下,創下了自己的寫作速度。
從今年3月初,到8月31日完成書稿,其間真是夜以繼日,尤其七八月份的酷暑,渾身汗水,苦換苦熬。過去聽本溪籍作家張正隆說,他每天寫作都在14個小時左右,我感到驚訝。可是這一陣子,我也如此。尤其那些天,一接到白山出版社胡承山副總編的電話,便有一種“鼓聲陣陣催人急”的感覺。
對棚改這個題材,我還是比較熟悉的,因為我家的一些親屬就是棚改的最大受益者,他們從住了幾十年的本溪柳塘棚戶區搬到轉山棚改新區。目睹了他們前後的生活變化以及他們對黨和政府的感激,我真切地體會到,棚戶區改造確實是共和國60年來規模最大也是效果最好的民生工程。
在採訪中,那些還在棚改一線辛勤工作的黨員幹部,那些經歷過棚改風風雨雨的同志,那些在棚改新區為老百姓操心勞神、默默奉獻的社區幹部,那些發自內心感謝黨、感謝政府的棚戶區居民,都深深地讓我感動;特別是當我看到改造前後的棚戶區的巨大變化、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讓我真切地感到中國在進步、社會在進步。
遼寧省委宣傳部對本書的寫作和出版,予以高度重視。寫作前,曾把白山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等有關部門召集到一起,共同研究寫作、出版等一系列問題。新聞出版處的同志積極主動地為我聯繫和安排去各市採訪諸項事宜。
全省14座城市的市委宣傳部領導,對本書的採訪高度重視,熱情接待、安排採訪,提供了大量的檔案、材料、圖片,為我的寫作提供了很多方便。特別是本溪市委宣傳部和本溪市文聯,在這段時間裡,很多應該我來做的工作都安排給了別人,儘量給我充足的時間。
著名軍旅報告文學作家張正隆在這部報告文學寫作之前,專門告訴我採訪和寫作應該注意的事項。特別是在本書初稿完成後,又不辭辛勞,和白山出版社的幾位領導共同研究修改意見並為本書寫序。
所以,這部書不是我一個人在寫作,也不是我一個人來完成,它的背後是一個集體、是一個團隊,我不過是一個執筆者。所以,在這部書稿完成之際,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向這些人說聲謝謝。
遼寧的棚戶區改造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我想,必須以全景式的方式來寫作,才能從巨觀上把握,才能把遼寧棚改的全貌展現給世人。但是,這樣的寫作必然帶來一定的難度,尤其時間緊迫,要求必須8月底交稿,因而不允許拿出更多的時間採訪,也沒有更多的時間去精雕細琢,留下一些遺憾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不過,我相信自己,這部書,還是真實地反映了遼寧的棚改。
最後,謝謝所有在此期間我所採訪過的人和幫助過我的人。
序言
家在房子裡
張正隆
從歐巴馬、普京,到此刻窗外開車的坐車的步行的各色人等,忙碌一天少有不回家的。無論家是什麼,宅分幾等,生活必需,功用使然,誰都少不了一種叫作“房子”的物件。即便茹毛飲血的遠古人類,也要尋個遮風避雨的洞穴什麼的。
不久前為家鄉本溪寫本書,聽聞棚戶區“房下崽”的故事,就是在房前屋後搭建偏廈子。溪湖區礦建街一位袁姓老礦工,住的偽滿時期的房子,兩個兒子要結婚,周圍擠擠插插的,實在無處下崽。與周邊鄰居和有關部門協商,把公共廁所扒倒。,蓋起小房,就成了洞房。
遼寧作為新中國的工業搖籃,遼寧工人階級作為“共和國長子”,曾經為國家建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付出極其艱巨的努力,做出過歷史性的重要貢獻。進入新時期以來,由於資源枯竭和體制轉軌,長期生活在棚戶區的工礦企業職工陷入了極大的困境之中。據調查統計,到2004年底,全省有200多萬人居住在棚戶區,其中120萬人生活在5萬平方米以上的連片棚戶區,有40多萬人居住在5萬平方米以下的連片棚戶區。這些棚戶區主要集中在撫順、本溪、阜新、鐵嶺等資源枯渴型城市,總面積達632萬平方米,大部分是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建成的臨時簡易房。房屋破舊,陰暗潮濕,部分牆體開裂,多數地基下沉,有的七八百戶合用一個公共廁所。
紅領巾時代,就聽說美國的摩天大樓下是貧民窟。今天的西方已開發國家,也不無這類建築,一個世界性難題。
始於1987年的遼寧棚改,主要採取市場化運作模式,改造的棚戶區都是地段較好、商業開發價值較高的地方,大片的偏遠地段的棚戶區少有人問津。這些棚戶區的居民,70%為下崗失業人員,50%是城市低保人員,案件多發,秩序混亂。
2004年12月26日,上任不到半個月的遼寧省委書記李克強,到撫順最偏遠、貧困的莫地溝調研時,代表省委、省政府鄭重承諾:“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讓你們搬出棚戶區,住上新樓房!”
截至去年,就是在這些少有開發商問津的棚戶區,矗起4402萬平方米樓房,211萬人住進了新房。
這就是歷時近8年的遼寧“一號民生工程”,一座實實在在矗立在遼瀋大地上的煌煌豐碑。
就有了王重旭的這部全景式描寫棚改的長篇報告文學《大庇天下》。
喜遷新居,一些人望著那坐便,不曉得是個什麼物件,不知道怎么拉屎撒尿了。這不是個冷笑話。先拆舊房,再建新房,水、電、氣、暖配套,爐台、水池、坐便俱全,搬進去就是個現成的家。這還不夠,還要降低物業費,實行自助式管理,還要用預留部分商業房的經營收入,解決特困戶的困難。而最重要的,當然還是保障憲法賦予他們的勞動的權利,這樣那家庭資產一下子就增值了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家裡,才會有恆久的生機活力、歡聲笑語。
有支叫《國家》的歌唱道:“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任何國家、社會,只有棚戶區的千萬家幸福了,才有國家、社會的幸福,和諧。安定。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
遼寧200多萬曾經的棚戶區人,不一定知道遼寧是下崗工人最多的省份,也是城市棚戶區最多的省份,也就難以想像省委、省政府當家人承受的壓力,甚至風險,建國以來遼瀋大地上這項最大的民生工程又是多么舉步維艱。他們是從切身經歷的巨大變遷和體貼入微的細節中,感受到這個“一號民生工程”(如今全國各地的棚戶區改造都叫“一號民生工程”了)中的“一號”的分量和暖意的。“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這話無論出沒出口,也無論曾經有多少愁苦、失意、牢騷,那一刻幸福都不帶任何虛妄地寫在每一個曾經的棚戶區人臉上。
《大庇天下》全方位記錄了這場被稱作21世紀“新土改”的棚改.昂揚著陽光燦爛、蓬勃向上的主旋律。
2012的春寒料峭中,以雜文著稱的王重旭成了行者,在遼瀋大地全部的14個地級市奔忙,去那些過去時和即將過去時的棚戶區採訪。無論科技已經和行將怎樣縮短空間距離,坐在家裡便能知曉天下事,報告文學這個行當,都少不了腳到眼到耳到嘴到,而且沒人可以代勞。報告文學作家筆下的世界,那些生動鮮活的人物、故事、情節、細節,字裡行間的那種感覺,必須由作家親自去觸摸、感知、採集。一場足球賽,坐在螢光屏前,即便什麼樣的天才和超級球迷,也絕難獲得置身於人浪中的那種激情、亢奮和快感。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家在房子裡。家徒四壁也叫家,無房即無家,也無所謂什麼家產。豪宅里也有悲劇,棚戶區也有妻賢子孝、其樂融融,但別墅區與棚戶區誰的幸福指數高低,則是不言而喻的。生活永遠比文學精彩。曾經的棚戶區的每一扇視窗里,幾乎都是一個局外人難以想像的世界,為作者提供了廣闊的揮灑空間。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今日之社會,沒有比棚戶區的那些房子再大的民生問題了,也沒有比那些房子的變遷更能展示社會的文明和發展、進步了。《大庇天下》這個值得大書特書的題材,應該說主題、立意並不難透視、把摸,唯因人物眾多,涉及地域之廣,其採訪量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也就尤其考驗腳力,這就需要功夫、時間。有責任感的報告文學作家,沒有不肯在採訪上花功夫、下氣力的。至於完成這樣一部作品,採訪工程需要多少時日,因人而異,難以定量。毫無疑義的是,任何報告文學作品的質量,絕對與採訪的廣度、深度成正比,而這種廣度、深度是需要時間保障的。現代科技給了人神行太保的腳力,可面對一個個採訪對象,要想觸摸他們的內心世界,捕捉那些抓心抓肝的細節(細節有時就是大歷史),卻是個耐心細緻、耗時耗力的活計。就像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你可以閃婚,卻不能閃生,進了洞房就能抱上孩子。
重旭是個快手,坐到電腦前,手撫鍵盤即文思泉湧。腳也勤快。無論採訪中有多少苦辣酸甜,都不偷工減料,也不怕苦累。他卻說這是他寫得最苦最累的一部作品。半年時間,採訪寫作,難得從容,難免影響情緒、心態。否則,以他的功力,自然會寫得更好。
2012年秋瀋陽
冬大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