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市口街道,位於京口區中部偏東。東沿環城路至花山路東端接古晉陵郡城遺址,與潤州區象山鄉接壤,南沿中山東路至大學山與健康路街道相望,西以
古運河與寶塔路街道分界,北沿大西路及千秋橋街至鼓樓崗與四牌樓街道為鄰。以轄境大市口區片命名,街道辦事處設在大爸爸巷24號。1989年,有23個居委會,340個居民小組,16787戶居民,51467人(男27741人,女23726人)。
解放初,轄境屬千秋、斜橋等鎮。1952年,屬北固區。1956年,撤區建街道辦事處,轄境為壽邱、中山路街道辦事處。1960年,屬北固人民公社。1980年,撤銷北固人民公社,析置大市口和四牌樓街道辦事處。1983年,屬城區。
大市口為鎮江城區最古老的地區之一。東漢末三國吳孫權築“京城”於
北固山前峰,即現在的烈士陵園及鼓樓崗一帶,東晉時築“晉陵郡城”亦在境內。唐代築城時,曾先後置“千秋門”(後改鐵瓮門)和青陽門。明、清時築有“十三門”,抗日戰爭之前尚存。據史料記載,宋代大市口即為鎮江城廂之“大市”。鼓樓崗、五條街一帶,歷為府、縣署所在地。大市口地區歷來為人煙稠密、商業繁盛的中心。1930~1932年間,拓建中山路和中正路(今解放路)時,在兩條路交叉點,建有一座中山塔,於60年代初拆除。1987年,中山路再行拓寬後,東接環城路,西至古運河一段,稱中山東路。沿路大樓林立,市內各路公共汽車,均在大市0錯行駛。五條街建有城裡最大的菜場和農貿市場中心,並設有飲食夜市場。境內有43條街巷。
花山灣一帶,原為潤州區象山鄉農舍和菜地。80年代初,始興建住宅樓群,今已形成新型住宅區,建有387幢住宅樓。結合舊城改造,境內八叉巷、彌陀寺巷、演軍巷一帶,也於80年代中後期,拆除舊房,興建住宅樓群。
境內有中學4所,師範學校1所,國小3所。其中,八叉巷國小為全國桌球傳統項目學校。市青年宮、少年宮和河濱公園均在境內古運河畔。
境內文物古蹟,主要有:京口城、六朝晉陵古城遺址、漢荊王
劉賈墓、萬壽宮、古城隍廟及古清真寺舊址等。第一樓街有清初“京口三詩人”之一的鮑皋舊居。
歷史沿革
解放初,轄境屬千秋、斜橋等鎮。1952年,屬北固區。1956年,撤區建街道辦事處,轄境為壽邱、中山路街道辦事處。1960年,屬北固人民公社。1980年,撤銷北固人民公社,析置大市口和四牌樓街道辦事處。1983年,屬城區。大市口為鎮江城區最古老的地區之一。東漢末三國吳孫權築“京城”於北固山前峰,即現在的烈士陵園及鼓樓崗一帶,東晉時築“晉陵郡城”亦在境內。唐代築城時,曾先後置“千秋門”(後改鐵瓮門)和青陽門。明、清時築有“十三門”,抗日戰爭之前尚存。據史料記載,宋代大市口即為鎮江城廂之“大市”。鼓樓崗、五條街一帶,歷為府、縣署所在地。大市口地區歷來為人煙稠密、商業繁盛的中心。1930~1932年間,拓建中山路和中正路(今解放路)時,在兩條路交叉點,建有一座中山塔,於60年代初拆除。1987年,中山路再行拓寬後,東接環城路,西至古運河一段,稱中山東路。沿路大樓林立,市內各路公共汽車,均在大市口交錯行駛。五條街建有城裡最大的菜場和農貿市場中心,並設有飲食夜市場。境內有43條街巷。花山灣一帶,原為潤州區象山鄉農舍和菜地。80年代初,始興建住宅樓群,今已形成新型住宅區,建有387幢住宅樓。結合舊城改造,境內八叉巷、彌陀寺巷、演軍巷一帶,也於80年代中後期,拆除舊房,興建住宅樓群。
區劃人口
下屬12個
社區居委會(雙井路社區,彌陀寺巷社區,千秋橋社區,高橋北社區,鼓樓崗社區,老北門社區,東吳社區,蔡家山社區,茶山社區,華潤社區,米山社區,古城社區),共有居民64370人(2010年)。
經濟發展
大市口街道的經濟工作,是以原北固人民公社部分企業及居委會網點為基礎,逐步發展起來的。1981年,設立財務經濟科。1984年,撤科設立綜合服務公司。1989年,產值、營業額為1107萬元。創利20.17萬元。有企業網點130個。1981年6月,大市口街道有青雲門蓄電池加工組、大西路紗頭組、雙井路紗頭組、北固殘次商品門市部、第一樓街飲食店、中山路飲食店、鼓樓飲食店等7個小型直屬企業,1989年增加到10個。大市口街道按照“工業強區、三產興區”的總體要求,緊扣經濟工作主線,大手筆引進項目,大力度推進項目,重大項目建設捷報頻傳、亮點不斷。目前,總投資超1億美元的第一樓街步行街項目的拆遷工作已全面完成,實現一期門面銷售近70%,大市口街道注重早計畫早上手,將其納入目標責任狀年終考核,所有指標逐一分解到部門和社區。在此基礎上大力開展全員招商活動,以商引商,網上招商。街道全年共進行小分隊招商14批次,接洽客商58人次,洽談項目18個,順利簽約7個,是京口區今年金秋經貿洽談會上籤約項目最多的責任單位。據統計,這個街道共引進總投資100萬元以上的項目116個,投資總量超8億元。
城市管理
街道為京口區繁華中心之一,有三條“文明路”和一條“衛生路”。1984年,與沿街346個單位和396戶個體工商戶簽訂“門前三包”、“門內達標”責任書742份,並定期檢查。各居民委員會均建立民辦清掃員隊伍,結合愛國衛生運動,開展春、秋季衛生大掃除和滅鼠除害活動。境內設有綠化點89個、廁所27個、垃圾箱79個,溝頭1480個,對共公設施,實行定人定點管理責任制。到1989年,全街道23個居委會中,有20個被評為區衛生先進居委會,占總數的86.95%。“五好大院”2個,“五好家庭”655戶。1989年,大市口街道有23個治安保衛委員會,治安委員115人,並設定治安聯防辦公室,有16個治安巡邏隊,隊員328人。民事調解工作實行“防調結合,以防為主”的方針,以“三無”(無矛盾激化、無民事轉為刑事案件、無非正常死亡)為目標。有23個民事調解委員會,調解委員145人。1983~1985年,街道民事調解工作連續受市司法局、省司法廳表彰。1986年,鼓樓崗居委會蔡淑英被省司法廳評為民事調解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