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巫山文化

大巫山文化

《大巫山文化》是2001年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任桂園。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巫山文化
  • 作者:任桂園
  • ISBN:9787562424130
  • 頁數:285
  •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1-8-1
  • 裝幀:平裝
  • 紙  張:膠版紙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大巫山文化》是一部地域文化研究專著。地域文化不僅包抱山川、地形、氣候、物產之類地理環境的自然因素,更包括歷史形成的人文環境的種種因素,諸如該地域特定的歷史沿革、民族狀況、人口遷徙、教育發展、風俗民情、文學藝術、名勝古蹟、方言俗語等,盡在其中。本書以具有鮮明地域特徵的大巫山為研究對象。“大巫山”所指地域,隨時代而變遷,但其核心則是巫山。
本書首先對大巫山溯源辨流,鉤稽根植於本土德原生性文化;然後揭示其移民文化特質,探討民俗文化中德巴風楚韻和浪漫主義的神女文化;最後論及景觀文化和旅遊文化。所論諸種文化現象,皆以豐瞻的原始材料為依據。既引文獻資料為“書證”,又用考古發現為“物證”,還以民間採風、田野調查所得有關資料為“參證”,新穎的觀點以翔實可靠的材料為支撐,言必有據,求實求真,體現了可貴得學術品格。

目錄

第一章 大巫山文化與長江三峽文化
第二章 大巫山溯源辨流
第一節 地殼運動與大巫山等山脈得形成
第二節 長江三峽與大寧河小三峽的成因
第三節 巫山得名的由來與歷代行政區劃的變遷
一 巫山得名的由來
二 大巫山地區歷代行政區劃的變遷
第三章 根植於本土的原生性文化
第一節 最為原始的巫山文化——龍骨坡文化
第二節 光輝燦爛的史前文化——大溪文化
第三節 早期巴文化的搖籃——魏家梁子文化
一 巴族起源諸說
二 魏家梁子遺址與魏家梁子文化
三 兩種文化類型的時段定位與相互關係的推論
第四節 原始社會的極樂世界——巫 文化區
第四章 鮮明的移民文化特質
第一節 遠古時期對峽外文化的吸納與涵化
一“孟塗如巴蒞訟”所帶來的文化影響
二 “夏耕之屍逃亡巫山”再次使大巫山文化打上移民文化的烙印
第二節 遠古時期大巫山本土文化的傳承與播化
一 大巫山地區為何最早稱“巴”
二 崇蛇巴人最早走出大巫山
三 崇虎巴人(廩君巴)的軍事大遷徙
四 大巫山移民文化兩首最為動人的樂章
第三節 先秦時期大巫山地區的歷史演變及其文化發展態勢
第四節 秦漢晉南北朝時期大巫山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態勢
第五節 唐宋瓶頸經濟與走廊文化
第六節 規模巨大的移民潮對巫山地區經濟文化發展作用和影響
第五章 民俗文化中的巴風楚韻
第一節 大巫山民眾的人文品格
第二節 大巫山地區的歲時習俗
第三節 尚巫之風源流略考
第四節 唐宋餘韻
一 擊鼓焚山,燒龍祈雨
“竹枝之歌”與“踏啼之歌”
三 “龍舟競渡”與“牽鉤”之戲
四 女性慣於負重與居民經商成風
第六章 浪漫主義的神女文化
第一節 神女故事的發軔
第二節 神女故事的流傳與演變
第三節 神女傳說的探源與新解
第七章 獨放異彩的景觀文化
第一節 極富人文色彩的自然景觀
一 大巫山·巫山峽·巫山十二峰
二 大寧河小三峽·馬渡河小小三峽
三 三台·八景·陸游洞
第二節 融入自然景觀中的人文景觀
一 高唐觀·楚王宮·神女廟
二 寧河棧道·鹽鐵盆
三 寧河崖上懸棺葬
四 大昌古鎮袖珍城
五 集仙峰下孔明碑
第三節 一部無與倫比的文學經典
一 巫山高
二 巫山一段雲
三 竹枝詞
四 巫山民歌
第八章 現代巫山旅遊文化
第一節 巫山旅遊業與文化開發現狀
第二節 三峽工程與西部大開發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第三節 現代巫山旅遊文化開發前景展望
附錄 說屍·兼論夏耕之屍與鱉靈之屍
後記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