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8年成立大山所
國小。1952年成立大山所完小,教室、辦公室設在各姓的祠堂里。1962年,村集體投資在村西北建國小校舍21間。1970年,村又投資建國小校舍20間。1984年,大山所完小改成大山所鄉中心國小,占地0.5公頃,房屋44間,教師20人,學生360人。1970年,5個村共同出資2.9萬元,在村西北建大山所聯中,教師15人,學生300人。1987年,大山所鄉21個自然村集資,在村南建成大山所初級中學,教師90餘人,學生1200多人。1996年1月16日,一所由村投資、村民捐資50萬元,擁有校舍66間、操場1個、教學設施配套的大山所鄉中心國小在村南落成。1997年,大山所鄉中心國小被評為煙臺市規範化學校,多次被縣市評為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
學生13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60公斤,全村收入24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達30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246輛,機車130輛,電話520部,彩電670台,電冰櫃260台,洗衣機11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1974年,大隊統一規劃村莊建設,街道縱橫有序,房屋整齊。1985年以來,村統一規劃樓區,建起二層小樓30餘幢。村內東西、南北主街道,夜晚路燈常明,路面安排專人清掃,保持常年清潔。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21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0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福利不斷提高。1971年,村合作醫療站建立,村民平常用藥藥費報銷50%,病重住院費報銷100%。1973年,本村自行發電照明。1981年,村投資24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3年,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96年,村投資、村民集資11萬元,安裝上閉路電視。1997年,村投資9.3萬元,建大山所鄉中心幼稚園,1999年被煙臺市教育委員會評為煙臺市一類幼稚園。2000年,全村一次裝上程控電話500部。 1969年,村投資1.5萬元,在村北溝挖自來水井1口,引水進村。1993年,再次在村南溝挖井1口,村民初步吃上自來水。1999年,村投資7萬元,在村南溝鑽深達80米的吃水井,村民吃上甘甜的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4年,宣德松等7人在大山所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批黨員。同年成立黨支部,宣德松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20餘人,隨軍參加了淮海戰役,張仁松、王光春立特等功;相福武、相明山立一等功。1949年,村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4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19個,黨員130名。曾有宣德松、張明鏡、相殿烈、張義遠、李法連、相元開、王振香、宣振遠任黨支部書記。自王振香任職以來,村黨支部13次被中共煙臺市委、海陽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4年設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自成立村政府以來,曾有王清科、張菊英、李法道、張明鏡、相元國、李法連、張仁芹、相殿誠、宣振遠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1999年,相殿誠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主任。2002年4月,宣振遠當選為村委主任。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