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屯行政村,村落為東西長方形,四面有圍村路。南與本鎮回民王莊相鄰,西與本鎮胡屯隔四馬路相望,全村有村民602戶,其中回、僳族各1人,基督信徒40人;耕地3446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屯行政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東明縣城南10公里、東明集鎮政府駐地偏西北9公里處
- 人口:2585人
地理位置,歷史記載,文化情況,經濟情況,
地理位置
據《趙氏家譜》、《戴氏家譜》記載: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趙氏祖思誠、戴氏祖西彬由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此定居,傳說當時村名為許家屯。後許姓消失,村名演變為大屯。該村1911年屬東明縣第七鄉,吉利營鄉董局。1933年屬東明縣第一區,1946年屬葛崗鄉,1952年屬東明縣八區。1956年屬齊王集中心鄉,1958年屬城關人民公社,1963年屬沙窩人民公社,1979年屬臨河店人民公社(鄉),2002年劃屬東明集鎮至今。
該村住有戴、趙、胡、張、馬、楊、岳、穆、杜、吳、石、劉、徐、陳、郭、邢、田十七姓氏。戴氏,現有205戶937人;趙氏,現有193戶869人;胡氏,現有58戶201人;張氏,現有42戶159人;馬氏,現有25戶88人;楊氏,現有14戶66人;吳氏,現有9戶32人,均於永樂二年由山西洪洞縣遷來。杜氏,乾隆年間由杜莊遷入,現有12戶52人。石氏,清道光十五年(1835)由河南省長垣縣滿村逃荒遷入,現有5戶23人。劉氏,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由菏澤劉莊村逃荒遷入落戶,現有6戶22人。徐氏,民國二十三年(1934)由東明縣徐爐給地主種地落戶該村,現有4戶18人。陳氏,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由吉利營因給地主種地落戶該村,現有4戶15人。田氏,民國三十二年(1943)遷入該村,現有1戶1人。邢氏,1960年因住親戚家從邢莊遷來,現有1戶4人。郭氏,1981年由東明縣沙窩鄉郭寨村入贅落戶,現有1戶5人。岳氏,由東明縣西關遷入,現有14戶54人。穆氏,由東明縣東關遷入,現有8戶39人。另,自1956年來,有戴子祥等9戶32人移民黑龍江、新疆等地,胡存林1家7人遷回河南內黃原籍。
歷史記載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件爆發時,就讀於河南第一師範的該村青年戴淼森受大屯鎮楊莊村地下黨員楊芳江的影響,滿懷愛國激情投筆從戎,參加了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成為抗日將領宋哲元部的一名下級軍官。後深受共產黨的影響,毅然脫離國民黨軍,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任東明縣三區財政助理員。1945年在長垣縣三區區部竹林被國民黨反動派暗殺,年25歲。其遺孀遺孤,解放後受到黨和政府的撫恤照顧。1943年,該村成立地方民間武裝團體——紅槍會,由趙同義任會長,有會員80多人,與第八鄉其他村紅槍會組成聯防,主要對付土匪、頑雜,保護域內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1946年,楊勇率七縱隊包圍東明縣城,5月23日,國民黨城防司令杜淑率部被迫起義,東明解放。該村即成立農會,建立模範班、兒童團、婦救會。趙同仁、趙家修先後任農會會長;趙子玉、戴貴榮先後任模範班長,有成員20多人;趙慶榮任兒童團團長,邢煥英任婦救會會長。農會領導窮苦村民進行土地改革,鬥爭地主,組織擔架隊,大力支援前線。
1947年3月初,國民黨新編第五軍竄占東明縣城,逃亡地主組成還鄉團,糾合地痞流氓,編保甲,設立偽鎮部,瘋狂反攻倒算,大肆逮捕和野蠻屠殺共產黨員、農會幹部、槍班成員和軍烈屬。農曆5月17日夜,地下交通員戴遂箱一家四口和農會長趙同仁全家被國民黨還鄉團槍殺。當初,趙同仁聽到動靜翻牆逃走後,五歲的小女兒貴美被打死在床上,十五歲的大女兒貴香爬到床下,也未能倖免,他和妻子逃到羊圈裡,脖子裡被打了三槍,沒擊中要害,僥倖活了下來。趙同仁越牆後沒逃脫,被抓去關押三天,在送往縣城途中,被槍殺在村北戴家墳前。抗聯戰士趙寬勤被偽鎮部抓至高滿城毒打後,活埋於韓滿城西地河心沿邊,又殘忍地用糞釵扎了數下。縣大隊獨立營戰士趙子書,在楊旺營被偽鎮部抓住槍殺在楊旺營西地碑樓附近。槍班戰士趙留啟,被捕後在偽鎮部遭毒打,兩個多月不能下床。抗聯戰士趙新田被抓到偽鎮部準備活埋,槍班戰士杜德義、戴鳳印、戴貴榮三人被抓至杜莊偽鎮部,關押數天,受盡酷刑。
1948年2月,戴鳳印、趙子林由小區區長劉道明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又發展戴榮錄入黨,與吉利營、周官營村的黨員成立一個黨小組,趙子林任黨小組長,秘密進行革命活動。大屯人為革命事業付出了巨大代價。大屯村人在嚴酷的鬥爭中受到鍛鍊,具有激越的革命熱情。1954年春,翻了身的村民回響黨的號召,由趙銀安、趙東寒成立了全村第一個互助組。在他們的帶動下,很快又成立了四個互助組。1955年,在互助組基礎上,又組織成立了“飛騰”農業初級社,社長由趙雲起、趙子林、戴鳳印先後擔任。1956年,與回民王莊、胡屯、杜莊四村成立“亞峰”高級社,由趙子林任社長。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高潮中,村里成立了敬老院、幼稚園、託兒所、公共食堂,全村處處一派嶄新氣象。後“大躍進”中,雖出現了追求高指標、虛報浮誇、“一平二調”等一系列違犯民意、違背科學規律的錯誤,導致民眾積極性受挫,生產嚴重停滯的結果。但於1961年春,黨政及時遏止了“極左”思潮的發展,採取了一系列果斷措施,解散公共食堂,牲畜分槽餵養,對老弱病人免費治療,又分了自留地,準許開荒自耕,夏、秋季節情況得以好轉,生產得到復甦發展。
1963年8至9月份,連降暴雨,積水成災,省、地、縣派來工作組安排社員生活,國家撥給大屯村救濟款3千多元,救濟糧8萬斤,幫助4戶村民修建住房。1965年年底,縣人民銀行按照中央規定,豁免大屯村1961年前的貸款5萬多元。由於抗災及時有力,糧食、棉花、花生仍獲豐收,結束了吃國家救濟糧的歷史。
文化情況
大屯村文化底蘊豐厚,有興學育人的優良優統。僅明清兩代,趙、戴兩氏就有生員10多人,武舉1人。趙攀龍,字德徵,清乾隆甲子科武舉,曾任江南長淮衛運千陛督運守備。趙經,字太常,例贈武德騎尉。趙金升,字玉振,武庠欽加六品銜。到清末民初,有高村的梁抵柱、胡屯的劉啟祥,楊橋的張保慶先後在該村辦私塾10多年。三間民房為教室,有學生20多人,教授《三字經》、《百家姓》、《論語》、《孟子》、《詩經》等,很受學生歡迎。民國十七年,政府在此辦學堂一所,學生50人,教師工資由村內按地攤派。1948年該村解放,在趙氏家廟開辦公立國小,一至四年級兩個複試班,到1955年又增建教室6間,有學生100多人。1964年之後學校有了一至五年級,有學生280人。2007年,合校並點後,村國小僅留有一至三年級,學生130多人。
大屯人愛唱好樂,喜歡文娛活動。解放前,趙五成、趙根修、胡書臣等自發組織的兩夾弦玩會班,有20多人,農閒季節或逢節日,常聚在大街上演唱,行內稱“坐板凳頭”。另有趙文瑞、唐桂蘭的墜子劇團,經常在周圍村莊及黃河以西化妝演出。上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村裡有高蹺隊,戴金升、穆雙金能登上方桌,從桌子上向平地板叉,不用人扶自己還能站起來。朱新榮獨拐可登上方桌,再從桌子上蹦下來。1951年“兒童節”在東段莊大會上表演,受到了民眾熱烈歡迎。
大屯村清朝中期有了大洪拳,農閒時青壯年每天都使槍弄棒地練幾式,當時流傳有“喝了大屯水,都會扭三滾”。如,清乾隆甲子科武舉趙攀龍,武庠欽加六品銜趙金升等都是當時的皎皎者。1972年,由河南濮陽王助村傳入掌拳,師父王坤、王長學,有學員戴新民、趙慶玉、趙紅臣、趙秋生等30多人。1983年,由南吳莊傳入梅花拳,齊王集程志玉為大領,屈莊張文治為教練,有學員20名。
歷史上大屯村自然災害頻繁,民國26年(1937)8月1日4時35分,發生7級地震,地面出現裂縫,倒塌房屋16間,死傷牲口3頭。民國31年(1942)先是大旱,繼有蝗蟲災害,莊稼絕收,加上日偽殘害,村民外出逃荒要飯者成群結隊,全村餓死10多人。1956年農曆5月5日下午5時許,刮西北大狂風,風力恐不下10級,場內麥垛被刮飛,不少大樹被颳倒,胡書文被大樹砸傷。1962年8月份,連降暴雨,戴鶴峰之妹戴玉蘭和社員馬福貴被暴雨淋死在野外,淋死耕牛6頭。這年糧食大減產,90%的戶無法生活。國家立即發放救濟糧款、棉布、棉套、煤,幫助民眾度過荒年。1970年,瘧疾大流行,發病者大多是青壯年,國家撥發藥品派醫療人員到各家各戶逐人進行防治,瘧疾病從此在該村絕跡。該村醫療衛生事業基礎甚好。1956年高級社成立時,就有聯營診所,醫生戴青蓮,劉言信,房景瑞,袁先正等11人,同時,還培訓了新法接生員李申、趙二檔。現村內有衛生室三家,醫生三名。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能看得起。
經濟情況
解放前,大屯村土地瘠薄,糧食產量極低,靠天吃飯,加之自然災害,各種苛捐雜稅,除少數幾家富戶外,大多數人家食不果腹。趙留存、趙俊書、吳銀成、楊留根、陳孟其、田金香等幾十家長年給地主種地或打短工,一些人靠做買賣養家餬口。杜喜林榨油,胡玉堂、胡四兩家開饅頭店發了家,買了地。戴崑山的油坊、戴治安的小磨油坊,趙大奇、趙天遂、吳四安的豆腐坊,戴增緒、趙漢祿的木匠鋪,趙玉修、戴遂明的鐵匠鋪、趙全然的染坊等,也都經營得不錯。
解放後,黨和政府重視農業發展。1957年,沙沃鄉政府在大屯村東地修築了臨河店至高滿城、牛莊地上渠,1959年開挖了臨河店至劉滿城溝,大屯村域內順路都開挖了溝渠,村東土地基本上都能澆上水。1965年,沙沃公社開挖了經大屯地界的劉口溝(今沙沃河),1967年在沙沃公社黨委書記史月恆、社長張兆坤親自帶領下修建了大屯村至蔣滿城、劉口鋼筋水泥大橋。1975年,縣、社兩級規劃的兩條縣級路經過大屯地界(即黃五路、四馬路)。這些基本建設改變了大屯的農田水利環境和對外交通條件。1976年,大隊黨支部針對當時各生產隊地塊分布零散,互相交錯,不便耕種的狀況,經過充分論證協商,果斷收回全大隊土地,重劃大方,實行溝、渠、路、林統籌規劃,道路加高,路邊、溝渠邊一律種栽種速生楊。秋季實行大兵團作戰,整平土地200畝,冬季又打機井3眼,為大屯村的經濟發展打下可靠的基礎。由於生產條件的改善,1977年小麥畝產達到300斤,全大隊小麥總產突破20萬斤,該大隊第三生產隊向國家交售小麥1萬斤,高粱1萬斤,花生1萬斤。
生產隊長戴玉山在縣四級幹部會議上受到表彰並獲重獎,戴玉山“三萬”隊長的榮稱一時風傳全縣。同年大隊投資6萬元架設了高壓線路,家家用電,村內街道安上了路燈,生產隊安上了打面機,結束了人力推石磨的歷史。1978年,大屯村在全公社率先推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加之化肥、農藥及新技術的推廣使用,大屯大隊糧食產量連續翻番。1983年,全大隊向國家交售愛國糧(小麥)100多萬斤,在臨河店鄉居榜首。1996年,村支部村委會又多方籌措資金打機井67眼,達到每50畝地1眼井,使全村土地達到旱能澆,澇能排,旱澇保豐收的高水準。
大屯村經濟的發展與上級各級領導的關懷和支持是分不開的,1990年至1991年間,縣委書記孔令昌帶領縣委辦公室幾位同志在村住隊蹲點,縣委辦公室的幹部長期住村調研,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了做大量細緻的思想工作,幫助民眾消除“文革”期間形成的派性和宗族間的矛盾和隔閡。使大屯村政通人和,經濟步入良性循環和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在支部書記戴銀魁、副支書戴留安、村民趙運生帶領下,多方籌資40多萬元,給全村修柏油路6條,長達5公里,沒用集體一分錢。
2001年以來,大屯村的村辦企業得到迅猛發展。村民戴新全、戴保瑞、戴好偉合夥購買麥草打包機二十台,買麥秸打包,銷往河南新鄉、鶴壁,河北永年,山東臨清等各大造紙廠家;配套拉運麥秸的拖拉機二十多部,共安排勞力100多人,為大屯年增加收入100多萬元,大屯村成了全縣有名的麥草收購、打包、轉買專業村。2003年,該村承辦了縣交通局修路料廠,村民購買汽車40多部專司運料,全村年增加收入150餘萬元。該料廠發展前景廣闊。2004年大屯村黨支部、村委會發動民眾自籌資金於全鎮“第一家”安上自來水。2006年,村民多方籌措資金,接通了有線電視電纜,全村家家安裝了有線電視,2007年村內安裝了通訊轉播塔。大屯村人自豪地說:俺村是柏油路條條通,自來水如泉涌,家家都有手機用,有線電視送家中,農村城裡般般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