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屋村(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觀湖街道觀城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屋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觀湖街道觀城社區下轄村,位於觀湖街道東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馬坊老二村、河西村。始建於清朝。該村位於深圳中部的山間谷地,村後有果多山,海拔約100米;村北有觀瀾河流過,流經該村河長約2000米。大屋村陳氏先祖由河南開封遷移至廣東長樂(今五華);清朝初期從長樂遷移至該地立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觀湖街道觀城社區
  • 地理位置:觀湖街道東部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觀瀾鄉;1958 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龍華區觀瀾公社;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觀瀾公社;1983年,屬寶安縣觀瀾區觀瀾鄉;1986年,屬觀瀾鎮;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觀瀾鎮;2004年,屬觀瀾街道觀城社區;2011年,屬深圳市龍華新區觀瀾街道觀城社區;2015年,屬龍華新區觀湖街道觀城社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2015年末,戶籍人口108人,其中男性48人,女性60人;80歲以上7人,最年長者96歲(男);常年在城鎮打工和生活8人;實際在村人口10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12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130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牙買加等國。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花生、甘蔗、豆類和蔬菜等為主,以養殖雞、鴨、魚、豬等為輔。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招商引資,建設工業區,發展工業。現村集體經營以廠房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油角、米餅、糍粑、客家茶果等。
省道S359線觀瀾大道經過該村。60年代通電話,1968年通電,1982年通自來水,1998年通網際網路,2000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約80座。代表性民居為大屋圍,建於清朝中晚期,坐南向北偏西,該圍屋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54.6米,東西寬40米,占地面積2515.5平方米,老圍由圍牆、大門、家塾、角樓、民居幾部分組成;家塾處於老圍中心,以它為中軸線,東西兩側各有兩排面闊三間的民居,在其兩側又各有一排面闊七間的民居;老圍四周以圍牆圍護,四角各設一角樓,在西牆北端開闢圍門;整個老圍布局嚴謹,錯落有致;高大的圍樓與角樓,是老圍內居民為抵禦外人入侵而建的防禦設施;大屋圍現保存完好,2010年被寶安區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不可移動文物。
陳氏宗祠,位於大屋圍內,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三開間兩進一天井。該宗祠曾作為"蔭圃家塾"開設學堂,後改作宗祠使用。宗祠大門上有匾額"蔭圃家塾",兩邊刻有對聯"蔭傳福澤;圃種書香"。土木石結構,三合土夯築牆體(部分使用少量青磚),麻石牆角,木結構屋架,硬山頂,平屋脊,兩面坡,灰瓦覆面。
村內有牌坊,始建於清朝中晚期。牌坊高約3米,門上方刻有"鴻禧",兩邊刻有"國恩家慶;人壽年豐"。
在大屋圍內的舊民居門前,至今仍有1口保存完好的古井。此井始建於清朝,是以前村民的主要飲用水源,直到現在,古井的水質依然清澈。
每年清明節該村陳氏族人包括同宗香港同胞、海外華人華僑一起在觀瀾墓園祭拜祖先,祭拜後"太公分豬肉",眾親聚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