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戴

大小戴

大小戴,一般指的是西漢時期梁國戴德戴聖叔侄倆人。同時還指的是宋代戴述 、 戴迅兄弟。

基本介紹

漢代今文經學家,宋代文學家,

漢代今文經學家

參見:戴德戴聖
《三字經》里“大小戴,注禮記”的戴德戴聖叔侄就出生在均為梁國睢陽。戴德號稱“大戴”,戴聖被稱為“小戴”,二人合稱為“大小戴”。“由是《禮》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戴聖成為今文禮學“小戴學”的開創者;後來,三家之學皆立於學官,其學興盛一時。
戴德,字延君,祖籍梁國甾縣(今民權縣),出生於梁國睢陽,後定居於魏郡斥丘(今河北省邯鄲市成安縣北鄉義)。漢代禮學家,今文禮學“大戴學”的開創者。任信都王(劉囂)太傅。宣帝時立為博士,稱“大戴”,也叫“太傅《禮》”。曾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等的論述編成《大戴禮記》八十五篇,今殘。戴德和《小戴禮記》的編纂者戴聖(戴德之侄)都是西漢經學家后蒼的弟子。
戴聖,字次君,祖籍梁國甾縣(今民權縣),出生於梁國睢陽。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尤重《禮》學研究。與叔父戴德及慶普等人曾師事經學大師后蒼,潛心鑽研。《禮》學。三人苦心鑽研,各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學說體系,成為今文禮學大師。

宋代文學家

大小戴還指的是宋代的戴述戴迅兄弟。戴述,北宋進士,程頤弟子、“永嘉九先生”之一,與戴迅(戴述之弟,與戴述合稱“後大小戴”。二人並習程頤之學,門人合刊其文,稱《二戴集》。
在今溫州鹿城東起解放南路,西至倉前坦的地方,有一條歷史悠久的街巷,早在北宋年間,此地住有戴述、戴迅兩兄弟,因對上輩孝順,同胞和睦相愛為人們所讚許。知州楊蟠在此定坊名時便稱其里為“孝睦坊”,以資表彰。
據傳,有一次戴家兄弟的父親上山砍柴時被野獸咬傷致病,兄弟倆不分晝夜,輪流在父親床前精心護理,一直至父親臨終。父親的逝世,帶來家境更加貧寒。為培植支持兄長求學成才,弟弟戴迅承擔了家中的勞務,白天外出幹活掙錢錢,晚間挑燈陪伴兄長讀書。宋元符三年(1100年)大哥戴述金榜題名,榮登進士之位,之後他還刻苦鑽研修身之學,最後成為一名頗見淵知的大學問家。
孝睦坊位於古城瑞安門也就是今天的大南門附近,由於老城水網密布,出入孝睦坊要通過一座橋,此橋位於古代瑞安門門內,是從城外往城裡走經過的第一座橋,故被溫州城裡人稱為第一橋。到了明代,“第一橋”已被市井百姓當做一個地段名稱叫響了,孝睦坊反而慢慢被人淡忘,於是府衙也就做了一個順水人情,把孝睦坊改成了“第一橋”。
在這張民國期間的老地圖上,可以看到:幾百年過去了,作為橋樑的第一橋已經不在,第一橋已經完全成了這一帶的地名。地圖上大南門一帶一座座小橋到今天基本上已經面目全非。只有在相距第一橋不遠的城外,還有一座橋,一直到今天仍佇立在的高樓大廈之間,這橋叫做“萬里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