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寺塔

大安寺塔

大安寺塔是義烏境內現存最早的磚木結構建築,坐落在義烏繡湖畔,宋大觀四年(1110年)建造, 塔壁和塔體內有大量“庚寅歲建”的磚銘,據此推知距今已有896年歷史。明永樂年間頂層倒塌,四層和五層重新修復,此後還進行過局部修補。1981年5月被公布為義烏縣(市)級文化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安寺塔
  • 建造時間:宋大觀四年(1110年)
  • 建築結構:磚木
  • 級別:義烏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美麗傳說,殘損與修復,復原宋塔樣貌,

美麗傳說

義烏文史資料記載,大安寺塔有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義烏城裡有個大湖,但不知何故,大湖經常發大水,湮沒大片良田,常弄得十年九年無收。
上世紀80年代的繡湖。上世紀80年代的繡湖。
有一天,湖邊來了個白髮道人,認定湖水泛濫是因為湖底有水牛精在作怪。這個水牛精是牛魔王的幼子,自小橫行霸道,愛惹是生非,被父親趕出家門,安身在此。百姓們齊心協力,匯集所有的水車,不分晝夜輪流排水,一直排了81天,最終只剩湖底的水。道人動員大家:水牛精中午要打盹,必須在它醒來前排完湖水,然後將它燒死在湖底。百姓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很快排乾了湖水,只見一個形狀嚇人的水牛精正盤著頭、縮著腳,呼呼大睡。
眾人用乾柴蓋住水牛精,倒上油,點著火,燒了三天三夜,終於把水牛精燒成了灰。因為擔心精靈不散,再出來興風作浪。百姓們在上面又填上泥土和石塊,並造了一座寶塔鎮魔。為了紀念道人的功德,鄉親們又在塔旁建起一座寺,稱大安寺,並將塔命名為大安寺塔。從此,這裡風調雨順,風景如畫似繡,故取名繡湖

殘損與修復

大安寺塔修造之時,“有塔無級”,為六面樓閣式磚木混結構。塔內有盤旋而上的木扶梯,塔身有飛檐迴廊,可供人登臨觀覽.此後歷代少有人管理,經風雨侵蝕,殘損較為嚴重,頂層還曾因塔體傾斜而倒塌,後又重砌。到上世紀90年代,大安寺塔僅存塔體空筒,塔頂蕩然無存,木結構腐朽,塔身傾斜,塔磚嚴重風化,顯得老態龍鐘。1996年,義烏市政府進行了第二次維修,將塔暫時加固,並上覆“葫蘆頂”。但由於古塔建在填湖而成的地基上,專家計算認為,這種地質條件雖可能承受塔體重量,但湖床傾斜,塔體向西北沉降。加上臨時加固外觀不美,與四周煥然一新的繡湖公園格格不入,很多市民認為應該大力保護和修繕。
根據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專家的論證,大安寺塔所含歷史信息明確,具有極高的文物研究價值,雖經暫時加固,但整座塔破損嚴重,表面仍裸露在外,而且多處還在不斷損毀,不利於長久保護,傷痕累累的古塔亟待儘快修復。
殘損一:地基沉降、塔身傾斜。專家勘察得知,塔往西北傾斜34.5毫米,傾角在0.8度左右。
殘損二:塔體表面酥減,坍塌部位較多。1996年加固時,用水泥和白灰砂漿填實粘結,外皮沒有粉飾,有些市民稱之為“白塔”。
殘損三:樓板、平座等處木結構全都腐朽脫落。加固時,脫落處均用塔磚填實;恢復樓梯及樓板;用不鏽鋼材料嵌入欄桿。
殘損四:塔頂和副階都已無存。後臨時用磚收頂,市民稱之為加蓋了“帽子”,不甚美觀。

復原宋塔樣貌

金國禎說,專家組多次修改後,確定了古塔主體修復設計方案。“按照總體思路,修復後的新塔既要保留古塔的歷史風貌,又能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可供市民遊覽。”
據介紹,修複方案主要按宋塔樣貌製作,包括:塔基副階的修復,將現在的塔基重新清理,按原樣還原,同時對應三處塔門,設階而上;塔身修整、加固,將臨時加固的各處斗拱、角梁等挖剔,復原木結構,各轉角恢復倚柱;腰檐、平座按宋塔樣式恢復;塔頂重新復原,用三根千金木上下疊壓,交錯固定;塔體修復後,牆面塗白灰、木結構漆成紅褐色、瓦面用深灰色;設避雷和景觀照明設施,其餘參照原樣恢復。
根據“文化遺產日”當天現場市民填寫的問卷調查表,90%以上認同大安寺塔需要修復。
2004年,義烏市文物部門委託省文物考古所古建築研究專家設計制定了大安寺塔修復保護方案,擬按北宋大觀年間磚木結構塔的形狀,恢復塔檐、迴廊和塔剎;從現在的殘高26.50米恢復到34.85米,修復後的大安寺塔將成為繡湖公園標誌性景觀
對於修復後的效果圖,在場的市民大多嘖嘖稱讚,認為比現在的漂亮多了,也氣派了,與繡湖公園相得益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