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基礎化學(第二版)》是2017年9月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進武、鄭喜俊、張景會、張發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學基礎化學(第二版)
- 作者:郭進武、鄭喜俊、張景會、張發亮
- 出版時間:2017年9月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頁數:338 頁
- ISBN:9787122300225
- 定價:42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大學基礎化學(第二版)》是編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並結合當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實際,為滿足生命類、農學類專業學生的需要而編寫的。全書共分12章,包括溶液和膠體、熱力學基礎和化學平衡、物質結構、四大平衡及滴定分析、吸光光度分析和電勢分析、常見元素性質概述等內容。
《大學基礎化學(第二版)》可作為農林、醫學、生物、食品等專業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相近專業自考生、函授生參考使用。
圖書目錄
第1章 溶液和膠體溶液 1
1.1 溶液 1
1.1.1 分散系 1
1.1.2 溶液的組成標度 2
1.2 稀溶液的依數性 4
1.2.1 溶液的蒸氣壓下降 4
1.2.2 溶液的沸點升高 6
1.2.3 溶液的凝固點降低 7
1.2.4 溶液的滲透壓 9
1.3 電解質溶液 15
1.3.1 離子相互作用理論 15
1.3.2 離子的活度和活度係數 16
1.3.3 離子強度 16
1.4 膠體溶液 17
1.4.1 表面吸附 17
1.4.2 溶膠 19
1.4.3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24
1.5 表面活性劑和乳濁液 26
1.5.1 表面活性物質 26
1.5.2 乳濁液 26
本章小結 27
習題 28
第2章 化學熱力學基礎 31
2.1 熱力學基本概念 31
2.1.1 系統與環境 31
2.1.2 狀態與狀態函式 31
2.1.3 過程與途徑 32
2.1.4 熱和功 33
2.1.5 熱力學第一定律 33
2.1.6 反應進度 34
2.2 化學反應的熱效應 35
2.2.1 化學反應熱 35
2.2.2 熱化學方程式 36
2.2.3 反應熱的計算 37
2.3 化學反應的方向 42
2.3.1 自發過程 42
2.3.2 熵和熵變 43
2.3.3 化學反應自發性的判據 44
本章小結 48
習題 49
第3章 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 52
3.1 化學反應速率 52
3.1.1 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 52
3.1.2 化學反應歷程 53
3.1.3 速率方程 54
3.1.4 反應級數 54
3.1.5 化學反應速率理論 55
3.2 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57
3.2.1 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57
3.2.2 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57
3.2.3 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58
3.3 化學平衡 60
3.3.1 可逆反應與化學平衡 60
3.3.2 標準平衡常數 61
3.3.3 有關化學平衡的計算 62
3.3.4 化學反應等溫方程式 63
3.4 化學平衡的移動 64
3.4.1 濃度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64
3.4.2 壓力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65
3.4.3 溫度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67
3.4.4 呂·查德理原理 68
本章小結 68
習題 69
第4章 物質結構基礎 71
4.1 核外電子運動的特性 71
4.1.1 氫原子光譜和玻爾理論 71
4.1.2 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71
4.2 核外電子運動狀態的近代描述 72
4.2.1 波函式和原子軌道 72
4.2.2 電子云 73
4.2.3 四個量子數 74
4.3 原子核外電子結構 76
4.3.1 原子軌道的能級 76
4.3.2 核外電子分布原理 77
4.3.3 核外電子分散式和價層電子分散式 77
4.4 原子電子層結構與元素周期表的關係 80
4.4.1 原子的電子層結構與周期數 80
4.4.2 原子的電子層結構與族數 81
4.4.3 原子的電子層結構與元素分區 81
4.5 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係 81
4.5.1 原子半徑 81
4.5.2 電離能和電子親和能 83
4.5.3 元素的金屬性、非金屬性與電負性 84
4.6 化學鍵 85
4.6.1 離子鍵 85
4.6.2 共價鍵 87
4.6.3 雜化軌道和分子結構 89
4.7 分子間力與氫鍵 92
4.7.1 分子的極性和分子的極化 92
4.7.2 分子間力 93
4.7.3 氫鍵 94
4.7.4 分子間作用力對物質性質的影響 95
4.8 晶體結構簡介 96
4.8.1 晶體的特徵 96
4.8.2 晶體的基本類型 97
本章小結 99
習題 100
第5章 分析化學概論 103
5.1 分析化學的任務和方法 103
5.1.1 分析化學的任務和作用 103
5.1.2 分析方法的分類 103
5.1.3 分析化學的發展趨勢 105
5.2 定量分析方法的一般程式 106
5.2.1 試樣的採集與製備 106
5.2.2 試樣的預處理 107
5.2.3 分析方法的選擇和樣品的測定 107
5.2.4 分析結果的計算和處理 107
5.3 定量分析中的誤差 107
5.3.1 誤差分類 107
5.3.2 誤差的表示方法 108
5.3.3 提高分析結果準確度的方法 111
5.4 有效數字及其運算規則 112
5.4.1 有效數字 112
5.4.2 有效數字的修約規則 113
5.4.3 有效數字的運算規則 113
5.5 有限數據的統計處理 114
5.5.1 置信區間和置信機率 114
5.5.2 可疑值的取捨 115
5.5.3 顯著性差異檢驗 117
5.6 滴定分析法概述 120
5.6.1 滴定分析法的特點 120
5.6.2 滴定分析法對化學反應的要求 120
5.6.3 滴定方式 121
5.6.4 基準物質和標準溶液 122
5.6.5 滴定分析中的計算 123
本章小結 126
習題 127
第6章 酸鹼平衡及酸鹼滴定 130
6.1 酸鹼質子理論 130
6.1.1 質子酸鹼的概念和酸鹼反應 130
6.1.2 酸鹼的解離及相對強弱 131
6.2 酸鹼水溶液酸度的計算 134
6.2.1 質子條件式 134
6.2.2 酸度對弱酸(鹼)各型體分布的影響 135
6.2.3 酸鹼水溶液酸度的計算 138
6.3 酸鹼平衡的移動 143
6.3.1 稀釋定律 143
6.3.2 同離子效應與鹽效應 143
6.4 緩衝溶液 145
6.4.1 緩衝溶液的緩衝原理 145
6.4.2 緩衝溶液pH值的計算 145
6.4.3 緩衝溶液的緩衝能力 146
6.4.4 緩衝溶液的配製及套用 147
6.5 酸鹼指示劑 149
6.5.1 酸鹼指示劑的變色原理 149
6.5.2 指示劑的變色範圍 150
6.5.3 混合指示劑 151
6.6 酸鹼滴定基本原理 152
6.6.1 強鹼(酸)滴定強酸(鹼) 152
6.6.2 一元弱酸(鹼)的滴定 154
6.6.3 多元弱酸鹼的滴定 158
6.7 酸鹼滴定法的套用 160
6.7.1 酸鹼標準溶液的配製及標定 160
6.7.2 CO2 對酸鹼滴定的影響 161
6.7.3 酸鹼滴定套用實例 161
本章小結 163
習題 164
第7章 沉澱溶解平衡及沉澱滴定 167
7.1 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 167
7.1.1 溶度積常數 167
7.1.2 溶度積常數與溶解度的關係 168
7.1.3 沉澱溶解平衡的移動 169
7.2 溶度積原理及套用 169
7.2.1 溶度積原理 169
7.2.2 沉澱的生成 170
7.2.3 分步沉澱 171
7.2.4 沉澱的溶解 172
7.2.5 沉澱的轉化 175
7.3 沉澱滴定法 176
7.3.1 莫爾法 176
7.3.2 佛爾哈德法 177
7.3.3 法揚司法 179
7.4 銀量法的套用 180
7.4.1 標準溶液的配製和標定 180
7.4.2 套用實例 180
7.5 重量分析法 181
7.5.1 重量分析法的分類和特點 181
7.5.2 重量分析的一般步驟 181
7.5.3 重量分析的條件 181
7.5.4 沉澱純度及提高沉澱純度的措施 182
7.5.5 沉澱條件的選擇 183
7.5.6 沉澱的過濾、洗滌、烘乾與灼燒 184
7.5.7 重量分析的計算 184
本章小結 185
習題 185
第8章 配位化合物與配位滴定 188
8.1 配位化合物 188
8.1.1 配位化合物的組成 189
8.1.2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190
8.1.3 螯合物 191
8.1.4 配合物在生物、醫藥等方面的套用 191
8.2 配位化合物的價鍵理論 192
8.2.1 價鍵理論的基本要點 192
8.2.2 配位化合物的空間結構 192
8.3 配位平衡 196
8.3.1 配位平衡常數 196
8.3.2 影響配位平衡的因素 197
8.4 配位滴定法 201
8.4.1 EDTA的性質及EDTA配合物的特點 201
8.4.2 配位反應的副反應及條件穩定常數 203
8.4.3 配位滴定曲線 207
8.4.4 金屬指示劑 210
8.4.5 提高配位滴定選擇性的途徑 212
8.5 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套用 214
8.5.1 配位滴定的方式 214
8.5.2 配位滴定法的套用 215
本章小結 216
習題 216
第9章 氧化還原反應及氧化還原滴定 220
9.1 氧化還原反應基本知識 220
9.1.1 氧化數 220
9.1.2 氧化還原反應與氧化還原電對 220
9.1.3 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 222
9.2 原電池與電極電勢 224
9.2.1 原電池 224
9.2.2 電極電勢 226
9.2.3 影響電極電勢的因素 229
9.3 電極電勢的套用 232
9.3.1 比較氧化劑、還原劑的相對強弱 232
9.3.2 判斷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方向 233
9.3.3 判斷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程度 234
9.3.4 選擇適當的氧化劑或還原劑 235
9.3.5 元素電勢圖及其套用 236
9.4 氧化還原滴定法 238
9.4.1 條件電極電勢 238
9.4.2 氧化還原滴定曲線 239
9.4.3 氧化還原滴定指示劑 242
9.4.4 常用的氧化還原滴定法 243
本章小結 250
習題 250
第10章 元素性質選述 253
10.1 s區元素 253
10.1.1 s區元素概述 253
10.1.2 單質的性質 253
10.1.3 氧化物和氫氧化物 254
10.1.4 鹽類 254
10.2 p區元素 255
10.2.1 鹵族元素 256
10.2.2 氧族元素 257
10.2.3 氮族元素 260
10.2.4 碳族元素 263
10.2.5 硼族元素 265
10.3 ds區元素 266
10.3.1 ds區元素單質的性質 267
10.3.2 ds區元素重要化合物的性質 268
10.4 d區元素 270
10.4.1 d區元素概述 270
10.4.2 鈦、釩、鉻、錳 272
10.4.3 鐵、鈷、鎳 275
10.5 生命元素簡介 278
10.5.1 必需元素 278
10.5.2 有毒元素 282
本章小結 283
習題 283
第11章 吸光光度法 285
11.1 物質對光的選擇性吸收 285
11.1.1 光的基本性質 285
11.1.2 物質的顏色與光的關係 285
11.1.3 吸光光度法的特點 286
11.2 光吸收基本定律 286
11.2.1 朗伯-比爾定律 286
11.2.2 吸收曲線 288
11.2.3 偏離朗伯-比爾定律的原因 289
11.3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及其儀器 290
11.3.1 目視比色法 290
11.3.2 分光光度法 290
11.4 顯色反應與測量條件的選擇 293
11.4.1 對顯色反應的要求 293
11.4.2 顯色劑 294
11.4.3 顯色反應條件的選擇 295
11.4.4 分光光度法分析條件的選擇 297
11.5 分光光度法的套用 299
11.5.1 單組分含量的測定 299
11.5.2 多組分含量的測定 299
11.5.3 高含量組分的測定 300
11.5.4 光度滴定法 301
11.5.5 酸鹼解離常數的測定 302
11.5.6 配合物組成及穩定常數的測定 303
11.5.7 雙波長分光光度法 304
本章小結 305
習題 305
第12章 電勢分析法 308
12.1 電勢分析法概述 308
12.1.1 電勢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308
12.1.2 電勢分析法的分類和特點 308
12.1.3 電勢分析中常用電極 309
12.1.4 離子選擇性電極的選擇性 314
12.2 電勢分析法的套用 314
12.2.1 直接電勢法 314
12.2.2 電勢滴定法 317
本章小結 320
習題 320
附錄 322
附錄一 常見物理常數 322
附錄二 物質的標準摩爾
燃燒焓(298.15K) 322
附錄三 一些物質的ΔfH ○-m ,ΔfG○-m ,S○-m(298.15K) 323
附錄四 常見弱酸、弱鹼在水中的解離常數(298.15K) 327
附錄五 溶度積常數(298.15K) 329
附錄六 電極反應的標準電極電勢(298.15K) 330
附錄七 條件電極電勢 332
附錄八 配離子的標準穩定常數(298.15K) 333
附錄九 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 334
附錄十 國際單位制 336
附錄十一 希臘字母表 337
參考文獻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