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五事

大天五事是在佛陀滅度後大約一百年左右,因大天比丘提出在佛教教義上的五種主張,後稱“大天五事”。大天比丘是印度佛教大眾部的始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天五事
  • 提出人:大天比丘
  • 實質:佛教教義上的五種主張
  • 時間:公元前370年
  • 出現於:印度佛教
原文,分類,

原文

大毗婆沙論九十九曰:大天雖犯三逆罪,然善根未斷,深生憂悔。聞沙門釋氏有滅罪法,遂詣雞園寺,於其門外聞一苾芻誦伽陀曰:若人造重罪,修善以滅除,彼能照世間,如月出雲翳。彼聞已歡喜,往一苾芻所請出家。大天聰明,出家未久,便能誦持三藏說法,自稱阿羅漢,上下歸仰。後一夜起染心,夢失不淨污衣,使弟子洗之。
弟子曰:阿羅漢盡一切煩惱,何猶有斯事?大天曰:天魔所繞,阿羅漢亦不能免不淨漏失。是第一惡見也。又彼欲使弟子歡喜,矯記別某為預流果,乃至某為阿羅漢果。弟子曰:我聞阿羅漢等有證智,如何我等都無知?大天曰:阿羅漢雖無染污無知,猶有不染污無知,故汝等不能自知。是第二惡見也。時弟子曰:曾聞聖者已離疑惑,如何我等於四諦實理猶懷疑惑?大天曰:阿羅漢煩惱障疑惑雖已斷,猶有世間的疑惑。是第三惡見也。弟子曰:阿羅漢有聖慧眼,自知解脫,如何我等不自證知,而由師令知?大天曰:如舍利弗目連猶佛若末記,彼不自知,汝鈍根何能自知?是第四惡見也。然彼大天雖造眾惡,而未斷盡善根,故後於中夜自悔責重罪,憂惶所迫,數數呼苦哉。弟子聞之怪而問師。大天曰:稱苦者呼聖道也。是為第五惡見。大天遂造偈曰:“余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

分類

1、“余所誘”:阿羅漢雖已無淫慾煩惱,但仍有漏失不淨之物,如遺精、便利、涕唾等;此是由於惡魔憎嫉佛法,對修善者誘惑破壞所致。
2、“無知”:阿羅漢雖依無漏道而修,斷盡三界煩惱,然因無知有染污及不染污二種,阿羅漢僅斷染污無知,尚未斷盡不染污無知,尚有疑惑存在。
3、“猶豫”:疑有“隨眠之疑”與“處非處”之疑二種,阿羅漢尚未斷盡後者,故雖為無學聖者,仍有惑相現前。
4、“他令入”:阿羅漢須依他人之記別,方知自己為羅漢,如舍利弗、目犍連等智慧、神通第一之人,亦須依佛陀的授記,才能自知已得解脫。
5、“道因聲故起”:阿羅漢雖已有解脫之樂,然至誠唱念“苦哉”,聖道方可現起;此系因四聖諦之觀苦、空、無常、無我等,即是聖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