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老師的課聽起來很愉快,學生很有收穫,而且時間很快就過去了;而有些老師的課聽著很乏味,學生的狀態不好,收穫也不大——他們的區別在哪裡?本書提出了評價教學質量的兩個核心標準——高效和有趣,為了達到這兩個標準,教師需要高質量地把握教學內容,以及以高水平的教學方式組織教學。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夏書系·魅力課堂:高效與有趣的教學
- 類型:教育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6750684X
- 作者:趙希斌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208頁
- 開本:16
-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古訓說:學海無涯苦作舟,書山有路勤為徑。現實中也確實有大量的教師苦苦地教、學生苦苦地學。難道學習真的與快樂無緣,是艱苦乃至痛苦的嗎?在這本書中,你會發現很多高效又有趣的教學案例,而且,書中還詳細介紹了怎樣教學才能做到高效又有趣。
作者簡介
趙希斌,發展心理學博士,供職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參與多項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重大項目,研究專長為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和學業質量監測。近10年來在全國各地做《教師素質提高與教師專業化》、《基於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評價》、《中國小德育反思與實踐》等講座六百餘場,受到教育行政人員和教師的歡迎。
圖書目錄
前言1
第一輯把握教學內容
第一章高——高層次學科素養2
1.以數學學科為例2
2.以語文學科為例8
第二章思——高品質思維能力18
1.最佳化學生的記憶18
2.提升學生的理解力20
強化學生的套用思維25
4.鼓勵學生的批判性思維29
5.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33
第三章實——紮實的學科基本功41
1.構建學科知識、框架,明確學習要求41
2.緻密豐厚的知識儲備48
3.落實兩類學科基本功50
4.把握好不同類型知識的教學方式53
5.突出教學重點56
6.突破教學難點59
7.多思、多品、多練65
第四章正——正確、先進的價值觀68
1.基於教學傳遞三維價值觀:求善、求真、求美69
2.用“人”感動學生、教育學生79
3.價值觀教育不能簡單化82
4.價值觀教育要與時俱進83
5.提倡多元價值觀並堅持基本是非觀85
6.價值觀教育不能靠灌輸86
第五章通——通聯廣達90
1.將知識與套用通聯92
2.將知識與現象和學生的經驗通聯94
3.知識自身“生長”的縱向通聯96
4.不同領域知識的橫向通聯99
5.學科間知識的通聯101
第二輯把握教學形式
第六章引——引生入“勝”108
1.激發學生的學習期待和學習熱情108
2.為學習提供支持112
3.與學生一起“取捨進退”119
第七章問——好問題驅動教學126
1.三類基本問題127
2.好問題的價值131
3.如何提出好問題135
4.提問的誤區140
第八章比——打比方、舉例子、作比較145
1.打比方146
2.舉例子154
3.作比較160
第九章動——讓學生動起來164
1.案例教學165
2.任務驅動171
3.師生互動176
第十章趣一樂趣、興趣、情趣184
1.樂趣—感官之樂185
2.興趣—思維之樂192
3.情趣—心靈之樂198
第一輯把握教學內容
第一章高——高層次學科素養2
1.以數學學科為例2
2.以語文學科為例8
第二章思——高品質思維能力18
1.最佳化學生的記憶18
2.提升學生的理解力20
強化學生的套用思維25
4.鼓勵學生的批判性思維29
5.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33
第三章實——紮實的學科基本功41
1.構建學科知識、框架,明確學習要求41
2.緻密豐厚的知識儲備48
3.落實兩類學科基本功50
4.把握好不同類型知識的教學方式53
5.突出教學重點56
6.突破教學難點59
7.多思、多品、多練65
第四章正——正確、先進的價值觀68
1.基於教學傳遞三維價值觀:求善、求真、求美69
2.用“人”感動學生、教育學生79
3.價值觀教育不能簡單化82
4.價值觀教育要與時俱進83
5.提倡多元價值觀並堅持基本是非觀85
6.價值觀教育不能靠灌輸86
第五章通——通聯廣達90
1.將知識與套用通聯92
2.將知識與現象和學生的經驗通聯94
3.知識自身“生長”的縱向通聯96
4.不同領域知識的橫向通聯99
5.學科間知識的通聯101
第二輯把握教學形式
第六章引——引生入“勝”108
1.激發學生的學習期待和學習熱情108
2.為學習提供支持112
3.與學生一起“取捨進退”119
第七章問——好問題驅動教學126
1.三類基本問題127
2.好問題的價值131
3.如何提出好問題135
4.提問的誤區140
第八章比——打比方、舉例子、作比較145
1.打比方146
2.舉例子154
3.作比較160
第九章動——讓學生動起來164
1.案例教學165
2.任務驅動171
3.師生互動176
第十章趣一樂趣、興趣、情趣184
1.樂趣—感官之樂185
2.興趣—思維之樂192
3.情趣—心靈之樂198
序言
前言
我有學生、教師、研究者、培訓者等多重身份,其中的每一個身份都要求我必須面對、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好的教學。
我做了21年的學生。回想我的學生時代,給我留下印象的好課和老師很少,這多少讓人感到遺憾。對學生而言,“什麼是好的教學”這個問題意義重大,學生在課堂里度過其人生中成長最快、變化最大、對未來有最重要影響的生命階段,教學的品質決定了他們為此付出的時間是否值得,以及他們在未來的人生中是否樂於學習、善於學習。
我做了10年的教師。前些日子收到新疆的阿爾達克·艾山老師的一個簡訊,一年前他在北師大進修,其中一個學期上我的教育心理學課。簡訊中寫道:“老師您好!今天突然想起您了,您的課、您的教學方法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回來後按照您的方法授課,學生都很滿意,也很喜歡!今天有個班邀請我給他們上複習課,這是我工作以來的第一次,此時我第一個想起的是您……”看到這個簡訊,我覺得非常欣慰和幸福。有的學生在提交給我的作業中或在我的微博上留言,表達他們喜歡我的課,有些學生還因為我的課改變了對教師職業的看法,發現了做教師的價值和樂趣。那么,哪些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對此進行反思和總結很有必要。
我做了13年有關教學評價的研究。在北師大讀博士時,我就參與了課程改革的課題,以學生評價和教學評價為主。這些年的研究讓我意識到:教學是所有學校教育領域中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一切教育理想和教學目標都要落實在課堂教學中。我觀察了大量的課堂教學,有些教師講課吸引人,內涵豐富,學生很有收穫;也有一些教師講課效率低,授課方式枯燥,學生被動接受乃至產生牴觸情緒。對於任何一個研究教學的專業人員來說,“他們的區別在哪裡?”“好教學的本質特徵和表現形式是什麼?”都是極為重要和有趣的問題,這是教育領域內永恆的話題。作為一個科研人員,我對這個問題充滿了興趣和好奇。
我做了11年的教師培訓工作。我現在非常理解有些教師在接受培訓時的迷惑和渴望,他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怎么辦”,尤其是在課堂教學領域。近一年來,我把對教學的一些思考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整理,嘗試著在培訓時講給教師、校長和教育管理者。講座受到了歡迎,我想根本原因還是講座內容直接面向教學一線,直接面對課堂教學中的問題。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思考與評估什麼是好的教學對於一線教學人員來說是多么重要。
基於上述四重身份,整合學生的期待、教師的反思、研究者的興趣和培訓者的責任,我想通過這本書表達對於“什麼是好的教學”這個問題的看法。
我認為世界上最複雜的問題其答案往往最簡單。教學成就了學生智慧的頭腦,飲食成就了學生健康的身體。什麼是好的食物?我想大家一定有共識——“有營養”“好吃”。什麼是好的教學?其標準在我看來也很簡單——“高效”與“有趣”。
教學必須高效。教學是有目標的,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在課堂上付出的青春年華是不可逆的。因此,必須追問教學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形式的把握是否最佳化,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怎樣的收穫,這種收穫不只用於應對考試,更應讓學生終身受益!
教學必須有趣。關於學習的古訓“學海無涯苦作舟,書山有路勤為徑”,這暗示學習與快樂無緣,是艱苦乃至痛苦的。無趣的教和學,對學生最大的傷害在於學習成為折磨,也許他們由於現實的壓力不得不學,但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放棄令他們厭惡的學習。此外,無趣的、痛苦的學習使學生處於被迫、壓抑的狀態,他們不會在學習中投入感情,也不會從學習中收穫感動,這樣的教和學又怎能高效呢?現實中,確實有大量的教師苦苦地教、學生苦苦地學。但是,這世界上有沒有高效又有趣的教學呢?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在本書中我們就會發現很多這樣的例子。面對重重壓力使教學變得有趣確實不易,但這更顯示其迷人和美麗,更值得教師追求。
高效、有趣這個答案簡單,清晰,但其內涵卻極為豐富。那么,教學要符合哪些條件,才能做到高效與有趣呢?
廚師和教師都是專業工作者,前者提供優質飲食,需要讓顧客滿意,後者提供精神食糧,也需要吸引學生,二者有可比之處。廚師提供的食物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是選好的、對的食材,並用最恰當的加工方式處理這些食材;二是菜品的“賣相”以及餐廳的用餐環境,如菜品的色澤、擺盤、飲料搭配、餐具、餐廳布局、色調、音樂、服務人員的舉止等等。對教師來說,高效與有趣的教學要滿足兩方面的條件:一是把握好教學內容,二是把握好教學形式。
把握好教學內容意味著教師對教學內容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能夠凸顯學科教學中最有價值的成分,這類似於廚師選好的、對的食材;把握好教學形式意味著教師能夠以恰當的、吸引學生的方式進行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將學科教學內容中的精華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富有熱情地學習,這類似於最佳化菜品的“賣相”和用餐環境。
下面是一個教學案例,一位語文教師講韓愈的短文《馬說》的實錄:
上次我們講到第一段,第一段是這篇文章開篇,就是全文的觀點的根本,提出了理論的依據,“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強調指出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係,接下來文章具體地向我們再現了沒有伯樂,千里馬會遇到的遭遇,那就是“詆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里之間,不以千里稱”,一再強調,伯樂善識馬。只有有了伯樂,才能有千里馬,從正面來議論。
第二段一來就用“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指出了問題的要害,千里馬被埋沒是因為食馬者,就是養馬的人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不能用餵養千里馬的方式來餵養它,使得它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現,當然,這裡面,“一食或盡粟一石”很顯然用的是什麼,啊,誇張的手法,突出了千里馬和普通馬相比,它的食量怎么樣呢?對,很大。如果只用餵養普通馬的方式餵養它,就會怎么樣呢?就會使它的才能顯得不足。接著,用排比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來揭示了千里馬“才美不外見”正是因為食馬者不知其“一食或盡粟一石”,因此造成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的嚴重後果。最後,用一個反問句“安知其能千里也”,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了強烈的譴責,這是從反面來進一步證明“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主題,在這裡面指出了千里馬的才能被埋沒,不能夠施展,原因呢就是因為什麼呢,食馬者的無知造成的。食馬者在這裡指的是誰呢?就是餵馬的人嗎?還有伯樂?對,不識人才的人。“不識人才的人”我們一般把他稱作什麼樣的人呢?對,庸人。所以這裡面“食馬者”指的是不識人才的庸人。由於不識人才的庸人不善於識別馬,不知道用餵養千里馬的方法來餵養它才導致了千里馬“才美不外見,食不飽,力不足”,才能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從而被埋沒了。這一段,對不識人才的庸人的這種做法給予了強烈的痛責。這就是文章的第二段。
(孫亞玲著,《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這是一個反面案例。從教學內容來看,這節語文課成為一堂“翻譯課”——將古文翻譯成白話文。這樣的內容處理蒼白單調,沒有體現《馬說》豐富、深刻的內涵,沒有貼近學生的人生經驗。從教學形式來看,教師講、學生聽,平鋪直敘,沒有懸念、沒有互動、沒有情趣。與其說教師在講課,不如說教師在“自言自語”“自問自答”。我想一定有很多學生“昏昏欲睡”“魂飛魄散”(在此比喻學生的心思早就跑到教室之外了),可嘆的是,不知每天有多少這樣的教學在“上演”!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分別闡述了教師如何避免上述課例中的問題,把握好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
把握好教學內容體現在五個方面:高、思、實、正、通。
把握好教學形式體現在五個方面:引、問、比、動、趣。
基於大量案例,本書對這10個方面的內涵和特徵進行了分析,希望教師既能夠形成一個框架性的認識,也能夠從案例中得到經驗的啟發。
我想如果讀者仔細閱讀了這10個方面的內容,一定會發現教學對教師的要求很高。那么,教師該如何應對呢?
孫紹振教授在《解讀語文》的前言中寫道:“和文本作深度對話,是要有學養做本錢的。對《木蘭詩》這樣的經典文本,沒有學養做本錢,不管主觀上多么開放,也是讀不出女英雄的文化和藝術的奧秘的。這並不神秘,原因就在於韓愈所說的‘術業有專攻’。不學無術,不可能進入經典文本的深層。”
在另一篇論文中,孫教授提到:當前教改的主要矛盾,無疑就是教師的水準普遍趕不上形勢。本來形勢逼人,應該急起直追才是,可是,有些老師,卻缺乏起碼的緊迫感。身為語文教師,不愛讀書,不喜寫作,不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讀水準,知識結構殘缺,寫作水平低下,上課就把一些一望而知的“知識”,作死板的重複,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誤人子弟者,比比皆是。(《把文學審美薰陶落實到詞語上》,《文學教育》,2008,1)
我非常同意孫紹振教授的想法和判斷,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唯一途徑就是不斷學習、實踐和反思。具體說來,教師可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嘗試。
第一,提高自己的問題意識。教師要對教學中的問題足夠敏感,找到問題才能確定改進的方向。由教師自己生成的問題針對性更強,由問題驅動的行動更持久也更有效。問題既包括諸如“學生為什麼今天聽課興趣不高”等困惑,也包括諸如“這一章教學內容的知識脈絡是怎么樣的”等研究型內容。教師要不斷問自己“怎么回事”“為什麼”“怎么辦”等問題,本書的寫作就是建立在“優質教學有哪些核心特徵”這樣一個問題上,有了明確的問題,才有清晰的目標和有效的行動。
第二,教師要加強知識的學習和儲備。近日我要把紗窗卸下來沖洗,怎么卸下來呢?我到網上搜尋,立即找到了有效的方法。為了本書的寫作,我參考了約300篇論文和幾十本書籍,這些資料啟發了我,也使得整本書變得更紮實、更嚴密。在資訊時代,影響教師進步快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擁有信息的多少和搜尋信息的能力。對教師來說,面臨具體問題時需要收集信息,借鑑前人和同行的經驗為解決問題提供線索;平時為了自身素質的提高,也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觀摩和討論不斷獲取和更新知識。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教學問題如此複雜,任何一本書都只能從某個角度對某個問題進行探討,書的篇幅有限,也只能有詳有略,教師在閱讀時發現感興趣的內容後要“鑽下去”,以此為線索找更多的相關材料去學習,這樣的積累就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深度。
第三,教師要訓練自己的理論化思考。理論是對事物規律和本質的認識,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一定是盲目和低效的。教師要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這不是讓教師對書上的理論生吞活剝,而是強調教師將實踐與理論思考結合起來,要善於思考,善於總結,善於發現教學的規律和本質。本書總結的高效、有趣教學的10個方面就是基於教學實踐的理論思考。教師平時要對教學現象多觀察,多思考,多問“是什麼”和“為什麼”,嘗試總結出規律並以此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72歲的張洵澎等一批老崑曲藝術家2011年11月17日在北大表演。張老說:“有一個表演是下腰,然後轉身亮相。當時戴的頭飾有20多斤重,學生和我兒子都反對我做這個動作,確實有危險。但我堅決要做,我有什麼理由不做呢?這是表演的一部分,既然上台表演了,我就不能給一個不完整、不到位的東西,舞台上就是要玩命的!”最後,張老說:“感謝崑曲給我青春,有崑曲我不會老,崑曲和我是分不開的,已經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了。”
看了這段採訪我非常感慨,也非常感動!
老師們,同行們,教學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我想最好的答案就是:每一節課的教學都是我們的作品,這作品承載了我們的夢想、勇氣和力量。每一節課都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我們不能隨便處置一堂課而怠慢我們的生命。因此,高效與有趣的教學不僅是為了學生,也是為了我們自己。
台灣文化大師李敖說:“前進的理由只要一個,後退的理由卻有一百個。許多人整天找一百個理由證明他不是懦夫,卻從不用一個理由去證明他是一勇士。”老師們,讓我們成為一個勇士,讓教學因你而美麗,讓你因教學而精彩!
我有學生、教師、研究者、培訓者等多重身份,其中的每一個身份都要求我必須面對、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好的教學。
我做了21年的學生。回想我的學生時代,給我留下印象的好課和老師很少,這多少讓人感到遺憾。對學生而言,“什麼是好的教學”這個問題意義重大,學生在課堂里度過其人生中成長最快、變化最大、對未來有最重要影響的生命階段,教學的品質決定了他們為此付出的時間是否值得,以及他們在未來的人生中是否樂於學習、善於學習。
我做了10年的教師。前些日子收到新疆的阿爾達克·艾山老師的一個簡訊,一年前他在北師大進修,其中一個學期上我的教育心理學課。簡訊中寫道:“老師您好!今天突然想起您了,您的課、您的教學方法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回來後按照您的方法授課,學生都很滿意,也很喜歡!今天有個班邀請我給他們上複習課,這是我工作以來的第一次,此時我第一個想起的是您……”看到這個簡訊,我覺得非常欣慰和幸福。有的學生在提交給我的作業中或在我的微博上留言,表達他們喜歡我的課,有些學生還因為我的課改變了對教師職業的看法,發現了做教師的價值和樂趣。那么,哪些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對此進行反思和總結很有必要。
我做了13年有關教學評價的研究。在北師大讀博士時,我就參與了課程改革的課題,以學生評價和教學評價為主。這些年的研究讓我意識到:教學是所有學校教育領域中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一切教育理想和教學目標都要落實在課堂教學中。我觀察了大量的課堂教學,有些教師講課吸引人,內涵豐富,學生很有收穫;也有一些教師講課效率低,授課方式枯燥,學生被動接受乃至產生牴觸情緒。對於任何一個研究教學的專業人員來說,“他們的區別在哪裡?”“好教學的本質特徵和表現形式是什麼?”都是極為重要和有趣的問題,這是教育領域內永恆的話題。作為一個科研人員,我對這個問題充滿了興趣和好奇。
我做了11年的教師培訓工作。我現在非常理解有些教師在接受培訓時的迷惑和渴望,他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怎么辦”,尤其是在課堂教學領域。近一年來,我把對教學的一些思考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整理,嘗試著在培訓時講給教師、校長和教育管理者。講座受到了歡迎,我想根本原因還是講座內容直接面向教學一線,直接面對課堂教學中的問題。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思考與評估什麼是好的教學對於一線教學人員來說是多么重要。
基於上述四重身份,整合學生的期待、教師的反思、研究者的興趣和培訓者的責任,我想通過這本書表達對於“什麼是好的教學”這個問題的看法。
我認為世界上最複雜的問題其答案往往最簡單。教學成就了學生智慧的頭腦,飲食成就了學生健康的身體。什麼是好的食物?我想大家一定有共識——“有營養”“好吃”。什麼是好的教學?其標準在我看來也很簡單——“高效”與“有趣”。
教學必須高效。教學是有目標的,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在課堂上付出的青春年華是不可逆的。因此,必須追問教學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形式的把握是否最佳化,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怎樣的收穫,這種收穫不只用於應對考試,更應讓學生終身受益!
教學必須有趣。關於學習的古訓“學海無涯苦作舟,書山有路勤為徑”,這暗示學習與快樂無緣,是艱苦乃至痛苦的。無趣的教和學,對學生最大的傷害在於學習成為折磨,也許他們由於現實的壓力不得不學,但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放棄令他們厭惡的學習。此外,無趣的、痛苦的學習使學生處於被迫、壓抑的狀態,他們不會在學習中投入感情,也不會從學習中收穫感動,這樣的教和學又怎能高效呢?現實中,確實有大量的教師苦苦地教、學生苦苦地學。但是,這世界上有沒有高效又有趣的教學呢?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在本書中我們就會發現很多這樣的例子。面對重重壓力使教學變得有趣確實不易,但這更顯示其迷人和美麗,更值得教師追求。
高效、有趣這個答案簡單,清晰,但其內涵卻極為豐富。那么,教學要符合哪些條件,才能做到高效與有趣呢?
廚師和教師都是專業工作者,前者提供優質飲食,需要讓顧客滿意,後者提供精神食糧,也需要吸引學生,二者有可比之處。廚師提供的食物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是選好的、對的食材,並用最恰當的加工方式處理這些食材;二是菜品的“賣相”以及餐廳的用餐環境,如菜品的色澤、擺盤、飲料搭配、餐具、餐廳布局、色調、音樂、服務人員的舉止等等。對教師來說,高效與有趣的教學要滿足兩方面的條件:一是把握好教學內容,二是把握好教學形式。
把握好教學內容意味著教師對教學內容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能夠凸顯學科教學中最有價值的成分,這類似於廚師選好的、對的食材;把握好教學形式意味著教師能夠以恰當的、吸引學生的方式進行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將學科教學內容中的精華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富有熱情地學習,這類似於最佳化菜品的“賣相”和用餐環境。
下面是一個教學案例,一位語文教師講韓愈的短文《馬說》的實錄:
上次我們講到第一段,第一段是這篇文章開篇,就是全文的觀點的根本,提出了理論的依據,“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強調指出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係,接下來文章具體地向我們再現了沒有伯樂,千里馬會遇到的遭遇,那就是“詆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里之間,不以千里稱”,一再強調,伯樂善識馬。只有有了伯樂,才能有千里馬,從正面來議論。
第二段一來就用“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指出了問題的要害,千里馬被埋沒是因為食馬者,就是養馬的人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不能用餵養千里馬的方式來餵養它,使得它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現,當然,這裡面,“一食或盡粟一石”很顯然用的是什麼,啊,誇張的手法,突出了千里馬和普通馬相比,它的食量怎么樣呢?對,很大。如果只用餵養普通馬的方式餵養它,就會怎么樣呢?就會使它的才能顯得不足。接著,用排比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來揭示了千里馬“才美不外見”正是因為食馬者不知其“一食或盡粟一石”,因此造成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的嚴重後果。最後,用一個反問句“安知其能千里也”,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了強烈的譴責,這是從反面來進一步證明“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主題,在這裡面指出了千里馬的才能被埋沒,不能夠施展,原因呢就是因為什麼呢,食馬者的無知造成的。食馬者在這裡指的是誰呢?就是餵馬的人嗎?還有伯樂?對,不識人才的人。“不識人才的人”我們一般把他稱作什麼樣的人呢?對,庸人。所以這裡面“食馬者”指的是不識人才的庸人。由於不識人才的庸人不善於識別馬,不知道用餵養千里馬的方法來餵養它才導致了千里馬“才美不外見,食不飽,力不足”,才能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從而被埋沒了。這一段,對不識人才的庸人的這種做法給予了強烈的痛責。這就是文章的第二段。
(孫亞玲著,《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這是一個反面案例。從教學內容來看,這節語文課成為一堂“翻譯課”——將古文翻譯成白話文。這樣的內容處理蒼白單調,沒有體現《馬說》豐富、深刻的內涵,沒有貼近學生的人生經驗。從教學形式來看,教師講、學生聽,平鋪直敘,沒有懸念、沒有互動、沒有情趣。與其說教師在講課,不如說教師在“自言自語”“自問自答”。我想一定有很多學生“昏昏欲睡”“魂飛魄散”(在此比喻學生的心思早就跑到教室之外了),可嘆的是,不知每天有多少這樣的教學在“上演”!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分別闡述了教師如何避免上述課例中的問題,把握好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
把握好教學內容體現在五個方面:高、思、實、正、通。
把握好教學形式體現在五個方面:引、問、比、動、趣。
基於大量案例,本書對這10個方面的內涵和特徵進行了分析,希望教師既能夠形成一個框架性的認識,也能夠從案例中得到經驗的啟發。
我想如果讀者仔細閱讀了這10個方面的內容,一定會發現教學對教師的要求很高。那么,教師該如何應對呢?
孫紹振教授在《解讀語文》的前言中寫道:“和文本作深度對話,是要有學養做本錢的。對《木蘭詩》這樣的經典文本,沒有學養做本錢,不管主觀上多么開放,也是讀不出女英雄的文化和藝術的奧秘的。這並不神秘,原因就在於韓愈所說的‘術業有專攻’。不學無術,不可能進入經典文本的深層。”
在另一篇論文中,孫教授提到:當前教改的主要矛盾,無疑就是教師的水準普遍趕不上形勢。本來形勢逼人,應該急起直追才是,可是,有些老師,卻缺乏起碼的緊迫感。身為語文教師,不愛讀書,不喜寫作,不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讀水準,知識結構殘缺,寫作水平低下,上課就把一些一望而知的“知識”,作死板的重複,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誤人子弟者,比比皆是。(《把文學審美薰陶落實到詞語上》,《文學教育》,2008,1)
我非常同意孫紹振教授的想法和判斷,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唯一途徑就是不斷學習、實踐和反思。具體說來,教師可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嘗試。
第一,提高自己的問題意識。教師要對教學中的問題足夠敏感,找到問題才能確定改進的方向。由教師自己生成的問題針對性更強,由問題驅動的行動更持久也更有效。問題既包括諸如“學生為什麼今天聽課興趣不高”等困惑,也包括諸如“這一章教學內容的知識脈絡是怎么樣的”等研究型內容。教師要不斷問自己“怎么回事”“為什麼”“怎么辦”等問題,本書的寫作就是建立在“優質教學有哪些核心特徵”這樣一個問題上,有了明確的問題,才有清晰的目標和有效的行動。
第二,教師要加強知識的學習和儲備。近日我要把紗窗卸下來沖洗,怎么卸下來呢?我到網上搜尋,立即找到了有效的方法。為了本書的寫作,我參考了約300篇論文和幾十本書籍,這些資料啟發了我,也使得整本書變得更紮實、更嚴密。在資訊時代,影響教師進步快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擁有信息的多少和搜尋信息的能力。對教師來說,面臨具體問題時需要收集信息,借鑑前人和同行的經驗為解決問題提供線索;平時為了自身素質的提高,也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觀摩和討論不斷獲取和更新知識。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教學問題如此複雜,任何一本書都只能從某個角度對某個問題進行探討,書的篇幅有限,也只能有詳有略,教師在閱讀時發現感興趣的內容後要“鑽下去”,以此為線索找更多的相關材料去學習,這樣的積累就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深度。
第三,教師要訓練自己的理論化思考。理論是對事物規律和本質的認識,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一定是盲目和低效的。教師要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這不是讓教師對書上的理論生吞活剝,而是強調教師將實踐與理論思考結合起來,要善於思考,善於總結,善於發現教學的規律和本質。本書總結的高效、有趣教學的10個方面就是基於教學實踐的理論思考。教師平時要對教學現象多觀察,多思考,多問“是什麼”和“為什麼”,嘗試總結出規律並以此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72歲的張洵澎等一批老崑曲藝術家2011年11月17日在北大表演。張老說:“有一個表演是下腰,然後轉身亮相。當時戴的頭飾有20多斤重,學生和我兒子都反對我做這個動作,確實有危險。但我堅決要做,我有什麼理由不做呢?這是表演的一部分,既然上台表演了,我就不能給一個不完整、不到位的東西,舞台上就是要玩命的!”最後,張老說:“感謝崑曲給我青春,有崑曲我不會老,崑曲和我是分不開的,已經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了。”
看了這段採訪我非常感慨,也非常感動!
老師們,同行們,教學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我想最好的答案就是:每一節課的教學都是我們的作品,這作品承載了我們的夢想、勇氣和力量。每一節課都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我們不能隨便處置一堂課而怠慢我們的生命。因此,高效與有趣的教學不僅是為了學生,也是為了我們自己。
台灣文化大師李敖說:“前進的理由只要一個,後退的理由卻有一百個。許多人整天找一百個理由證明他不是懦夫,卻從不用一個理由去證明他是一勇士。”老師們,讓我們成為一個勇士,讓教學因你而美麗,讓你因教學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