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壽橋,合江縣大橋鎮境內古橋,在瓮灘溪上,始建於宋至道(995——997)中,建橋時已逾千年。明弘治十二年重修。清乾隆三十年董瀛等募眾補修,嘉慶六年(1801)知縣王泰雲率紳盧奇秀、郭顯宗等募眾改建,是此橋的最後一次改建,距今已二百多年。該橋長八長三尺,寬八尺,高九尺,更名大壽橋。但民間仍習慣稱之為“大橋”。瓮灘溪大橋,是合江尚存最古老的橋。除橋礅上的龍頭雕刻部分毀壞外,整體保存完好,是瀘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壽橋
- 所屬地區:合江縣大橋鎮
大壽橋,合江縣大橋鎮境內古橋,在瓮灘溪上,始建於宋至道(995——997)中,建橋時已逾千年。明弘治十二年重修。清乾隆三十年董瀛等募眾補修,嘉慶六年(1801)知縣王泰雲率紳盧奇秀、郭顯宗等募眾改建,是此橋的最後一次改建,距今已二百多年。該橋長八長三尺,寬八尺,高九尺,更名大壽橋。但民間仍習慣稱之為“大橋”。瓮灘溪大橋,是合江尚存最古老的橋。除橋礅上的龍頭雕刻部分毀壞外,整體保存完好,是瀘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壽橋,合江縣大橋鎮境內古橋,在瓮灘溪上,始建於宋至道(995——997)中,建橋時已逾千年。明弘治十二年重修。清乾隆三十年董瀛等募眾補修,嘉慶六年(1801)知縣王泰雲率紳盧奇秀、郭顯宗等募眾改建,是此橋的最後一次改建...
仁壽橋的結構既不同於單拱趙州橋,也不同聯拱盧溝橋,是江南水鄉常見的“聯洞”平板石橋。建造起源 1926年,金山廊下大地主朱承訓的母親做六十大壽,為了表示他們有善心,在朱承訓母親的娘家杉青港,建造了這座大橋,取名為“仁壽橋”。為母親回娘家過橋有個休息處,朱承訓又在大橋的西橋墩北側建造了一座見方3米...
該橋長八長三尺,寬八尺,高九尺,更名大壽橋。但民間仍習慣稱之為“大橋”。 瓮灘溪大橋,是合江尚存最古老的橋。至今除橋礅上的龍頭雕刻部分毀壞外,整體保存完好,是瀘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民俗風情 大橋鎮地處上州下縣水陸交通要衝,當地居民多系湖廣移民後裔,民俗風情濃厚。民間有正月新年吃湯圓、舞獅、貼對聯...
寶界橋位於中國江蘇省無錫市西南部濱湖區蠡湖的最窄處,包括分別建於1934年和1994年的並列的新老兩座橋樑,將蠡湖分為東蠡湖和西蠡湖,也是由無錫市區通往黿頭渚風景區以及唐城、三國城、水滸城等影視基地的必經要道。新老兩座寶界橋分別為無錫籍著名實業家榮德生和榮智健祖孫二人捐建。1934年,榮德生六十大壽,他將...
扁大經理部施工的冷花公路H標段被業主評為“優質工程”;蘭武工指所施工的蘭武二線A13標段DK236+800-DK240+800路基工程、DK236+484蓋板涵、DK238+948蓋板涵、古浪乾河特大橋11#、17#墩工程被業主評為“優質示範工程”;A13標段房建工程項目被業主評為“安全文明標準工地”;岑梧經理部施工的LK2+517大壽大橋3...
萬壽山——位於清朝帝王避暑夏宮頤和園內,清乾隆皇帝為賀其母紐沽魯氏六十大壽,在明代好山園的基礎上,大興土木,先後建了智慧海、多寶琉璃塔、轉輪閣、四大部洲及今日頤和園的標誌——佛香閣。光有這些與佛教有關的建築還不夠,最後皇帝索性將整座山改名為萬壽山,以祝其母萬壽無疆。萬歲山——位於紫禁城北,...
此橋的修建歷史已經無從可考,但鑲嵌於橋亭的碑文記載,此橋由彭君仙峰和尹君榮全一起修建,並且利用修橋的余資修建了橋亭,以供往來人休憩,但具體時間並未有記載。現在所存的殘亭,則得益於豐宜村的李夫村老人,1984年在其六十大壽時,將用於辦壽酒的錢修葺此亭,才使得橋亭保存至今。傳說故事 雖然如此,但...
其中那個十分搶眼、渾厚凝重的“壽”字,高20米,寬16米,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欣然命筆“天下第一壽”,堪稱“華夏壽字之最”,寓意為“高壽、長壽、大壽、萬壽”。不少遊人來到這裡,喜歡以“壽”字作背景,照照相,一是留作遊覽紀念,二是祈禱自己與“長壽”相伴。仙桃石 大聖醉別蟠桃宴,仙桃不意落人間...
有在城人陳啟敬首出巨資修建此橋,民國七年(1918),因地震,石欄桿多處損壞,橋下水深且猛,過路行人有落水而亡者,也有人來此自殺,曾被人稱“化冥橋”。後有廣美村人時任縣督學局長,動員其父黃就科,將準備慶祝80大壽之資用,捐出修橋。民國十六年(1935),港口村慶德善堂又發起修橋募捐,歸僑林森...
據傳,永凝橋是當地鄉紳富商虞琴軒的一大善舉。虞氏一貫經商,因經營有方,“杭州忠德堂藥店”、“寧波開元成錢莊”、“淹浦南北貨元通行”都小有名氣。在虞六十大壽之際,里人提請虞為鄉里做一件善事,虞即刻應允出資五千大洋,同時附加一條件,即橋名必須由名家書寫。於是,時任三浦鄉鄉長的虞瑞華請人求得國民黨...
《燈火闌珊》是是由胡藝川執導,謝宜編劇,虞俊達、繞光強、冉小勇、謝宜、王益、李龍凱主演的文藝類電影,於2014年上映。該片講述了老譚匠六十大壽,三個子女回鄉祝壽,卻揭示出家庭內部的一系列問題和矛盾的故事。電影劇情 講述的是一個老譚匠六十大壽,三個子女從外地回鄉給父親祝壽的故事。隨著故事的深入,一...
張長慶,2002年百周歲大壽時,不辦喜宴,把節省下來的3萬多元經費投入到街洋建了一條長30多米的水泥橋,鋪設了寬2米長300多米的水泥路,極大方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該橋被稱為“百歲橋”。他於2003年仙逝,享年101歲。張發蒙,小名阿旺,現今102周歲,是現今鳳陽鄉唯一健在的百周歲壽星。他為人樂觀開朗,80多歲...
從前,蘆笛岩里空空蕩蕩,哪來什麼景致。有一年,皇帝老子做六十大壽,一道道聖旨傳一下來,要全國各地送金銀財寶,異獸珍奇,進貢祝壽。官老爺們借祝壽之名,向老百姓收刮一場,一時間全國各地被鬧得烏煙瘴氣,哭聲震天。特別是雲南、貴州、四川、廣西等少數民地區,更是被攪得雞犬不寧;怨聲載道。過了不久,...
富國街東起趙登禹路,西至育幼胡同。明朝時稱大橋胡同,清初在胡同東口路北建祖大壽宅邸,因而這條不長的胡同被改稱祖家街965年後改為富國里街。發展歷史 祖大壽是明末將領,遼東寧遠(今遼寧興城)人,先祖世代守衛寧遠。他姐姐是吳三桂的繼母,吳三桂應算是他的外甥。他本人曾是明末愛國軍事家袁崇煥手下的一員...
”親人們聽了很高興,兒子說:“俺娘心眼這么好,應當是大壽限呀,行好積德的人,就得高壽啊,俺娘這耳不聾,眼不花,牙還挺好,就是行好積德才修下的。”說完,又覺得沒有主意,上哪裡去找那脆棗啊?第二天,托韓村做買賣的人去天津捎,做買賣的說:“我這小鋪里還有點,要不你先拿了去。”等把棗買...
下梅鄒氏大夫第是萬里茶道第一代開拓人鄒英章為了慶祝自己的60大壽而建,當時鄒英章因兒子鄒茂軒而得到中憲大夫的誥封,所以起名為大夫第,門上的匾額及對聯為乾隆嘉慶年間的軍機大臣、大學士王傑所題。在當時一共並排建築了4棟房子,之間都有多道門戶相通,為一個建築整體。其中大夫第是核心建築,實際建築面積30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