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士禪林”占地面積20畝左右,始建於元朝年間,距今約800年歷史,清道光乙亥年荷月重修。大殿中央供奉著高四米的釋伽牟尼金像,寶殿東側的庭院中有一株枝繁葉茂、鬱鬱蔥蔥的古樹——菩提樹。這株菩提樹系“大士禪林”第一代開山祖師上廣下善法師親手所植,距今亦已近八百年。2017年,興化市大士禪林被認定為江蘇省第四批三星級宗教活動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士禪林
- 所在地:江蘇省興化市沙溝古鎮
- 原名:大士庵
- 重建時間:1999
歷史由來,抗戰時期,古剎現狀,
歷史由來
元朝末年,沙溪(沙溝舊稱)鎮上來了一位雲遊四方的廣善大和尚,他身材高大,一身袈裟,和顏悅色,慈眉善目,雖年屆七旬,但精神矍鑠,步履穩健。這天,廣善大和尚從鎮東向西轉了一個大圈來到鎮北虹橋。當下正值春暖花香、草長鶯飛的季節,和尚心曠神怡,遠處眺望。這時,橋下突然一聲水響,和尚下意識低首一看,只見一條約有2斤重的鯉魚從水中躍出,濺起無數水珠後又鑽入了水中。和尚大喜,他發現沙溝四面環水,地形如魚,再者剛才橋下碧波里有鯉魚躍出,宛如魚躍龍門之勢。他心生喜悅,認定此處必是魚眼之處,並發心在此開山建寺,取名“大士禪林”。
“大士者,菩薩之別稱也”,此大士是指觀音大士,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普度眾生,得免六道輪迴,脫離生死苦海。大士禪林建成後,為廣結佛緣,廣善大和尚去蘇州普陀寺引進一株菩提樹苗,親手培植於寺內。
菩提樹最初是隨著佛教的傳入引進中國的。梁武帝元年(502)僧人智藥三藏法師到天竺國(即今印度)參學朝聖時曾帶回菩提樹並親手培植於廣州光孝寺內。真正的菩提樹由於氣候、土壤等種種原因,並不適宜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栽種,只能生長在與印度氣候相仿的中國的南方少數寺院,而中國的北方和長江中下游根本不可能生長。古代的僧人們獨具慧眼,他們選用一些和佛樹接近的樹種來代替菩提樹奉養。廣善大和尚將菩提樹苗栽在寺院天井中央,他每日為佛樹誦經、澆水、施肥。那些日子裡,和尚把整個心都撲在這株樹上。下雨、颳風、響雷、打閃都要看望。冬天用稻草把樹幹包裹禦寒。在廣善和尚的精心呵護下,樹越長越大,5年後菩提樹開花結果。第一年結的果不多,和尚將菩提子穿成的幾串佛珠虔誠地供奉在佛像前。以後樹上結的果逐年增多。和尚將佛珠贈送給其他寺院的長老及居士信徒。據說廣善圓寂坐缸時,唯一帶走的就是胸前佩戴的108顆菩提子念珠。
抗日戰爭時期,寺院毀於戰火,菩提樹亦遭摧毀。後經大士禪林重建第十代傳人、天成師太精心焐培,菩提樹竟奇蹟般地萌芽復活了。“文化大革命”期間菩提樹再次遭到人為摧殘,與雜物碎磚為伍。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落實,這株菩提樹得到重生,竟然茁壯成長,鬱鬱蔥蔥,枝繁葉茂,年年果實纍纍,實屬罕見,令念佛之人和尋常百姓驚嘆不已。
抗戰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海峽兩岸關係不斷改善,1994年茗山老法師受台灣省台北市彌勒內院之邀請,赴台講經,得遇性海老師太談及祖國宗教信仰的政策,時年89歲的性海師太懷著愛國愛教的熱忱之心和思念故鄉之情,有回鄉復建之念。得到了茗山法師的首肯。次年回鄉,連續兩年提出請求,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批准復建,並由地方政府牽頭成立了復建籌委會,於1996年10月奠基破土動工。茗山老法師因沙溝是其外婆的家鄉,先後多次來沙溝大士禪林主法和指導。2000年6月3日由茗山老法師主法為諸佛開光慶典。廟門匾額“大士禪林”、“大雄寶殿”及諸殿堂匾額均由茗山老法師親筆題寫。
1998年夏,大士禪林管委會因性海老師太年事已高,每年奔走海峽兩岸,為後繼傳人起見,經茗山老法師推薦在上海沉香閣出家的延慧師太來沙溝協理性海老師太,並得到性海老師太的認可,延慧師太為十二代傳人,任大士禪林住持。2003年1月20日性海老師太圓寂。祖堂存有茗山老法師、性海老師太的靈像及二老骨灰之靈塔兩座。
古剎現狀
經過逐年修繕和完善,大士禪林內現有十餘座大小殿堂,大雄寶殿內佛像高大莊嚴,大小佛像全部貼上真金。玉佛大小4尊,各種法器俱全,千佛燈幽冥鐘亦已登堂,功德碑廊已建成。配套設施也基本齊全,客房、齋堂能容納百餘香客,大小法會都能做。山門外廣場寬闊小橋流水,仿漢白玉的獅頭欄桿古色古香,高大照壁造型古樸精美,與山門呼應增加莊重氣氛。歲月變遷,時光流逝,大士禪林采日月之靈氣,積天地之精華,經風雲變幻到人世之滄桑,迎來了佛光普照的盛世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