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埕三山國王廟,位於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大埕鎮程南村東側。是饒平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鴻程大廟是潮汕地區重要的三山國王廟,有較珍貴的文物價值,也是台灣海峽兩岸人民紐帶的重要見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埕三山國王廟
- 位於: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
- 級別:饒平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建築面積:約 700 平方米
簡介,規模,人文,歷史,影響,
簡介
就大廟的歷史地位、文物價值來看,鴻埕大廟在潮汕本地三山國王廟中,價值僅次於揭西縣河婆鎮的霖田祖廟(最早的三山國王廟)。
規模
鴻程大廟座癸向丁,建築面積約 700 平方米,前臨海,後倚山,大廟距離大埕海灣只有一公里多。據《再修建鴻程大廟小記》:大幕山下鴻程鄉,背山面海,有八個自然村,綿聯分布,形成一隻活躍的飛天鳳,故名“鴻程”。
大廟規模宏偉壯觀,屬三進式建築,有三廳六殿二天井。分前、中、後三廳,設有正殿、偏殿、後殿。正殿和偏殿中有眾多三山國王神像,後殿則是三山國王夫人神位。當時得到新加坡華僑的資助。
廟前,有壁畫“龍吟”、“鳳鳴”、“松鶴延年”、“竹鹿同春”。另可見詩文書法作品於牆上,如明代國子監佐教曹宗道《詠鴻程大廟詩詩》七律一首,中有“莫道鴻程神獨鎮,東方保障一都間”,讀來慷慨不凡。牆上另有明代布政使陳天資詩《除夕》一首。明代萬曆年間陝西道監察御史蘇信也曾為該廟題詩多首。
廟中,泥像、木雕像和畫像眾多,藝術精湛,栩栩如生。廟內樑上,是傳統潮州木雕風格。屋頂檐角,多見潮州工藝瓷作。
難得的是,廟中的神像造型,可見有速報爺公、真人爺公、大使爺公、二使爺公、雷公爺公、電母娘娘、花公花婆,一些神靈與中國傳統民間道教神祗不太一樣,體現了三山國王廟信仰的獨特性。
人文
廟中對聯或楹聯在所不少,基本是盛讚三山國王的功德,如“位冠公侯高五等,爵尊國老顯三山”。
鴻程大廟保留了一批歷史文物,有:《東方保障》,明代石匾額,立於大門之上,青底金字,立於“明崇禎歲次丁丑仲冬吉日”,崇禎歲次丁丑為 1637 年、為“福建道左布政使黃琮、詹事府春坊學士黃錦”所立;《福地明神》,木質匾額,明代弘治十八年( 1505 )吉日奉政大夫、浙江僉事周用喜題;《三山神祠》,木質匾額,明代正德五年( 1501 )鄉舉、後登進士、任陝西道監察御史蘇信題;《世授神庇》,木質匾額,明嘉靖十四年( 1535 )登乙未科進士、後升任湖廣左布政使兼吏部使陳天資題;《鴻程大鎮》,木質匾額,天啟二年( 1622 )登壬戌科進士、後任南明禮部尚書黃錦題。以上匾額,均有一定的書法價值。
歷史
據陳里《重建明貺三山國王廟記》,鴻程大廟歷史悠久,自宋時建,其間壞而新、新而建,不知凡幾。明代,對於廟進行兩次重要修建:明代正德庚午年( 1510 )由鄉民周廣德、湯仁顯等二十人相率勸緣修建廳堂;壬申年( 1512 )再由漳州通判岳朝重(大埕人)發動鄉老周伯恩、湯元惠等二十八人勸緣,重修建,未逾年告成,煥然一新。
陳里是大埕人,字子文,號和齋,明成化庚子科( 1480 年)舉人,官浦城縣。《重建明貺三山國王廟記》解釋了三山國王信仰之由來以及為何在大埕建三山國王廟:
“按三山之神,出自潮之揭陽霖田都,三山鼎峙,曰明山、巾山、獨山,相傳隋時有三神往來其間,人有禱必應,因立祀。及唐韓文公愈守潮日,有祭界石神,及宋封為王,賜額明貺,潮人鹹崇奉敬信之。吾大埕鄉煙火千家,亦仰其英靈,共立廟鄉之中,編肖三神像以祀之。斯廟也,劂地爽塏,厥位面陽,北則峰巒聳翠,尖峰壁立於後,南則漲海連天,澳山拱揖於其前,山川雄偉,神靈攸萃,凡水旱疾疫,吉凶攸吉,均不能逃於聰明正直之外矣。”
影響
鴻程大廟建成後,確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所據有:
其一,鴻程大廟是抗元的一處遺址。陳天資《東里志》卷二《境事志》記載:“南宋祥興元年( 1278 )秋八月,大埕鄉豪斧頭老(斧頭老姓陳,忘其名,以武藝長運於斧故名),選集精銳會於三山國王廟,回響信國公文天祥號召,阻擊元兵追趕宋軍。”
其二,明代,大廟是社學的大館,成為培養人才的地方。據《東里志》,社學自洪武八年出現,屬民間基層辦學場所。《東里志》也載,“嘉靖初,魏莊渠督學廣東,歐陽石、江鐸繼之,令各鄉立社學延師儒。東里即三山國王廟為大館,請鄉賢陳恬齋、陳和齋為師,第以朔望考課,次日習禮習射,當時文教翁然興起……”
從上述情況來看,鴻埕大廟的抗元事跡,確實秉承了三山國王的勇武之氣。明代東里(今稱東界包括了所城、大埕、拓林三鎮)文風極盛,出現黃錦、陳天資等當地頗有影響的文化名人,正是鴻埕大廟代表的東里文教興起的體現。
除了上述作用,鴻埕大廟在海外華僑、台灣同胞心目中也有很高地位。廟中,懸有兩塊紅底金字匾額,分別是《海佑兩岸》和《澤被蓬瀛》,為“台灣雲林大埤太和街三山國王廟管理委員會”敬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