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設高陂區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區人民政府管轄十三鄉。
1958年,撤區政府改為公社。
1981年,撤公社改為高陂鎮和高陂區。
1985年,鎮區合併為高陂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高陂鎮共轄1個社區、3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福地街1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高陂鎮位於大埔縣南部,韓江中游,與
湖寮鎮、百侯鎮、楓朗鎮、
潮州市饒平縣九村鎮、
光德鎮、桃源鎮、豐順縣
潭江鎮、洲瑞鎮、銀江鎮、
大麻鎮相接壤。全鎮總面積308.91平方千米。
氣候
高陂鎮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平均氣溫為23℃,最低氣溫-4℃,平均日照數1720小時。
人口
截至2018年,高陂鎮戶籍人口87670人。
經濟
高陂是大埔最早的陶瓷產地,宋代以前已有陶瓷生產,是廣東省陶瓷主產區之一,素有“陶瓷之鄉”、“白玉城”美稱,更有粵東“瓷都”之譽,生產的陶瓷以“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罄”的特點享譽海內外,產品80%出口,遠銷歐美、中東、東南亞等地區。高陂位於大埔南片各鄉鎮水陸交通中心,是全縣陶瓷產品的集散地。舊時陸運不通,各鎮的陶瓷就是經水路由高陂轉往汕頭再運至海外(故大埔陶瓷習慣上也稱為“高陂瓷”)。第一間省立陶瓷職校——“廣東省高陂陶瓷職業學校”於1943年在高陂中學借場所創辦。大埔第一間國營陶瓷企業——“高陂機械陶瓷廠(後改名赤山瓷廠)”於1954年在高陂赤山創辦。第一家省立陶研機構——“廣東省大埔陶瓷研究所”於1959年在高陂烏槎創辦。
2014年,在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戰略中,大埔縣與廣州市海珠區合作共建廣州海珠(大埔)產業園,園址選擇在大埔具有縣城功能的中心鎮、陶瓷產業基礎良好的高陂鎮。產業園區以陶瓷產業為主導,總體規劃面積333公頃,首期開發面積180公頃。坐落在高陂鎮的陶瓷文化產業園,距離廣州海珠(大埔)產業園約5公里,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大埔陶瓷文化產業集聚發展的平台。至2016年,高陂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園進園企業有17家,其中有文化產品生產的企業11家,成為集陶藝創意設計、科研教育、陶藝作品展覽、工業旅遊於一體的現代多功能產業園區。
2019年,高陂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2.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6386元、稅收8536萬元,同比分別增長7.6%、10.46%、7.4%。
2021年,高陂鎮轄區內有陶瓷經營生產企業42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有16家),員工2627人。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8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5家,廣東陶瓷(梅州高陂)產業技術創新聯盟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3家,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1家,廣東省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1家,廣東省民營企業創新產業化示範基地1個,廣東省中小企業創新產業化示範基地1個,廣東省眾創空間試點單位1家,高新技術產品19個,廣東省名牌產品3個,廣東省著名商標2個。市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1家、縣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3家,獲得省、市、縣科學技術獎獎項34個。已建成投產陶瓷產業集聚片區1個(大埔陶藝產業園),園區面積425畝,入駐企業有18家。高陂鎮聯合廣東玉城高陂青花瓷小鎮股份有限公司申報創建“宜創+宜業+宜居+宜游+宜享”五位一體的特色產業類小鎮——中國高陂•青花瓷小鎮。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因水源居高處築陂,故名高陂。
方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5年,
武頌廬被大埔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客家山歌
大埔客家山歌大致可分為情歌、勞動歌、時政歌、雜歌。新山歌。這些歌謠中又以情歌為主,約占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山歌,即客家山歌,與船工號子、扛樹歌、龍船歌、五句板等同屬民間歌謠。廣東省大埔縣的客家山歌腔調各地不盡相同,主要有西河山歌、長治山歌、光德山歌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縣內山歌活動蓬勃開展,縣文化部門多次舉行山歌培訓班,舉行山歌邀請賽和擂台斗歌。
廣東漢樂
廣東漢樂舊稱外江弦、儒家樂、漢調音樂等,流行於廣東省大埔縣一帶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廣東漢樂是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南遷時帶來的中原古樂,在大埔流傳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有“中州古樂”之稱。在與大埔的民間音樂(如打八音、中軍班音樂)相融合的基礎上,同時又吸納了
潮汕音樂(如
大鑼鼓)的一些成分,成為廣東三大樂種之一;大體包括絲弦音樂、中軍班音樂、八音、民間大鑼鼓和廟堂音樂五大類。
客家圍屋
客家圍屋,又稱圍屋、客家圍等,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客家圍屋、客家圍龍屋、客家土樓)之一,是一種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見、保存最多的一種,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漢晉塢堡的活化石”,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
風景名勝
李光耀祖居
李光耀祖居位於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唐溪村,李光耀祖居“中翰第”位於大埔縣高陂鎮黨溪村唐溪,中翰第面前是一片開闊的田野,正對面兩山對峙,左邊鷹嘴山氣勢不凡,有如金鳳起舞;右邊蛇頭崗蜿蜒起伏,又似潛龍欲奔,風景秀麗,一派田園風光。
田家炳故居
田家炳故居拱辰樓位於高陂鎮銀灘村,建於清光緒七年(1881年),為田家炳曾祖父田百籌所建。拱辰樓占地面積320平方米,建築面積264平方米。殿堂式布局,磚木結構,二進院落,上廳樓房高二層,中間為主廳,兩側各有兩個廂房;下廳平房,中間為天井。大門屋脊有簡易灰塑,門坪外砌有圍牆;門左側有一廂房對門坪,廂房正面用木隔板、木屏風組成。木隔板固定在廂房正面上節,中間大,兩邊小,分別畫有山水、人物彩畫,下節為活動屏風。主體右側築有呈60度角的斗門。牆體自高至低分四級與圍牆相連。
武頌廬
武頌廬位於高陂鎮古田村,建於1947年,為趙公武所建。該建築為磚木結構,占地面積642平方米,建築面積452平方米;二進院落成四合院布局,屋內梁架斗拱雕有花鳥飛獸,屋脊兩邊用沙灰塑成高翹的殿堂式瓦頂,大門兩側有人物、山水、花鳥等彩繪圖案,工藝十分精緻。左側還建有一拱屋和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洋樓”,作為附屬建築。
陶瓷文化牆
陶瓷文化牆位於廣東省大埔縣高陂陶瓷工業園門,該陶瓷文化牆長約200多米,是由16幅面積各7.5平方米的陶瓷板拼接而成的。陶瓷文化牆使用的青花瓷塊全部由當地企業燒制,一幅幅雅致的青花瓷畫系統地介紹了大埔陶瓷的發展史,包括從陶泥出土、拉坯、繪畫、燒制到成品,從遠古作坊到近現代製作技術等內容。
青花瓷花籃
青花瓷花籃位於大埔縣陶瓷主產區高陂鎮主要交通要道高陂中學門旁的十字路口圓盤。該圓盤花籃高9.4米,圓最大直徑4.5米,共分三層。
富大陶瓷工業旅遊區
富大陶瓷工業旅遊區於2013年4月被評定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成為梅州市首家國家AAA級工業旅遊區。建成了原料加工區、制坯成型區、施釉彩繪區、燒窯包裝區、產品展示區、遊客體驗區、古陶瓷展示區、名家作品展示區共八大景區,是集陶瓷工業觀光、體驗、科普教育於一體綜合旅遊服務區。
著名人物
趙公武(1900—1953),黃埔軍校
潮州分校第三期畢業。民國中將。抗戰時,曾參加上海“八.一三”大會戰、徐州大會戰、保衛武漢大戰以及三次長沙大會戰等戰役,每次均戰果輝煌,有“趙子龍再世”之稱譽。1946年冬,以軍長兼代安東省主席。1947年因病赴香港治療,以後未再任職,1953年病逝於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