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村(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龍東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埔村,位於龍崗街道中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1千米。與陳源盛村、上井村、新大坑村相鄰。始建於清康熙年間,鐘姓從廣東長樂(今五華)遷此建村。因當地“晴天曬死雞,落水爛璨埔”而取名大埔村;曾用名曬死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埔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龍東社區
  • 地理位置:龍崗街道中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街道龍東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鐘、鄧、蕭、陳姓。據《鐘氏族譜》記載,清順治元年(1644年),鐘姓先祖從陝西涇河、渭河一帶經河南、江西、福建遷入廣東長樂(今五華)鐵路壩;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從長樂(今五華)遷至此地。明代初期,蕭姓先祖從福建寧化遷入廣東梅州;清道光初年(1821年)從今坪西社區新屋場遷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500人,其中男性222人,女性278人;80歲以上13人,最年長者100歲(女);實際在村人口45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7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68人。祖籍該材的華人華僑5人,主要分布在美國、法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等。20世紀80年代初期,引進“三來一補”企業。2004年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籌集資金建設廠房,改善居民生活,走上城市化道路。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糖環、元宵節的圓籠粄、清明節的艾粄、十月朝的糍粑、冬至的蘿蔔茶果。瀋海高速G15線、愛南路、深汕路、龍湖路經過該村。20世紀80年代末通電,90年代初通電話,90年代中期通自來水、通網際網路,2000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內有籃球場、健身路徑和村民活動中心。現存有《蕭氏族譜》和《鐘氏族譜》。《蕭氏族譜》由坪地蕭氏宗親會編纂於2007年,記載蕭氏世系源流,族譜中收錄有“蕭氏家訓十則”。《鐘氏族譜》由鐘炳才編纂於2003年,記載大埔村鐘氏世系源流。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41座。代表性民居有大埔老圍,始建於民國時期,正面朝北偏西15度,長185米,寬160米,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村內有4姓祠堂,分別為鐘氏、蕭氏、陳氏、鄧氏,以各姓祠堂為中心,周邊建起數排排屋,由四條天街相隔。房屋以單元式排屋為主,部分為三間兩廊,均為三合土夯築而成,硬山頂,覆小青瓦。部分房屋倒塌,部分被腐蝕,其他建築保存較完整,月池已污染,村後的風水林尚存。4個祠堂經過維修,保存尚可,主體結構完整,利堂前照壁磚雕圖案邊飾基本保留。其中,鐘氏宗祠,始建於民國時期,重修於1984年,現占地面積約110平方米。每年農曆二月初八,各姓村民分別祭祖。
代表性人物:鐘德庵,清宣統三年(1911年)秀才,1925年至1930年創辦龍崗平岡中學;興建福寧橋、隔水橋、淡平公路(淡水一平湖)。鐘加喜(?一1944),烈士。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稅務員,1944年在博羅縣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