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保障性住房空間模式和綜合實效研究

《大型保障性住房空間模式和綜合實效研究》是依託東南大學,由王承慧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型保障性住房空間模式和綜合實效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承慧
  • 依託單位:東南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大型保障性住房項目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轉型背景下、帶有濃重政府決策色彩的新型社會空間。對其演變過程、推動機制以及空間模式、綜合實效的分析具有顯著的樣本價值和重要的現實意義。是否存在導向綜合良性實效的大型保障性住房空間模式及其關聯策略?如何合理引導既有大型保障房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怎樣進行理性的保障性住房空間決策?是亟需引起關注和解決的理論和實踐難題。.本研究希望通過跨學科的研究思路,綜合運用城市規劃、地理學、社會學和經濟管理領域的研究方法,總結既有的大型保障性住房空間模式及形成機制,從涵蓋貧困集聚、就業支撐、社會融合、外部效應等多維度展開 綜合實效研判和原因分析。將空間模式及其形成機制和綜合實效及其深層原因相關聯對照,從而判斷決策過程的問題、疏漏,為保障性住房空間決策和既有問題的介入應對提供科學依據。希冀推動理性的保障性住房空間決策,促進建構全面的保障性住房公共政策體系。

結題摘要

大型保障性住房項目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轉型背景下、帶有濃重政府決策色彩的新型社會空間。對其演變過程、推動機制以及空間模式、綜合實效的分析具有顯著的樣本價值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研究建立了南京江南八區保障性住房的基礎信息資料庫,總結了保障性住房空間格局演變趨勢和特徵,界定了大型保障性住區,並從城市總體區位格局、城市社區空間結構和住區物質空間結構三個方面總結了大型保障性住區的空間格局和形成機制。 基於共性特徵、差異化特徵和典型特徵,選取了七個大型保障性住區(共84459套住房、165551常住人口)進行了具體調研。從“住房資產屬性”、“空間區位資源”、“住房適居性”三條線索,運用數據定量精確化表達空間模式特徵。借鑑社會學、地理學以及房地產經濟學研究,建構一套保障性住房貧困集聚、就業支撐、社會融合和外部效應的研究方法。 南京大型保障性住房空間模式呈現出多樣性,與人口來源及其後續人口結構變化密切相關,空間模式與人口特徵的關聯是空間模式和社會實效之間關聯的內在原因。社會實效研究揭示出存在一定程度的貧困集聚現象,某些群體也存在貧困文化,低階層職業類型居多、非正規就業也較多,個別資源匱乏的保障性住區已經出現貧困集聚嚴重、大量房屋空置、治安狀況堪憂的現象,值得警惕。但是,不同住區實效相關指標差異大,同一住區的指標表現不均衡,並未表現出整體性的社會衰敗跡象,外部負效應不顯著。 對於空間模式和社會實效的關聯研究,發現空間模式多要素和社會實效多指標之間存在不同強度和不同性質的關聯。中國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多元類型、以及城市尚處於快速動態發展過程、地方政府平衡經濟利益和社會和諧發展的矛盾複雜心態,使得保障性住房空間和實效呈現出了多面性——“不平衡中的不平衡”、“差異中的差異”,既體現在不同保障性住房的差異中,也體現在同一保障性住房內部的不平衡中。關聯研究結論揭示了空間不平衡和實效差異的內在關係,解釋了差異的內在原因。 基於空間模式和社會實效關聯研究結論,結合中國住房政策特殊性、人口構成複雜性、城鎮化動態性,探究保障性住區運作機制積極作用、消極作用和局限,綜合城市巨觀發展策略、保障性住房政策、規劃建設策略和社會發展策略等領域,遵循全過程引導、持續發展和關聯互動的整合性政策建構思路,結合保障性住房類型及其關聯的人口屬性強調策略的針對性和精準性,從運作機制的優勢傳承、問題改進與局限彌補提出最佳化策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