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序曲《瀏陽河》
情景合唱。三湘兒女,深情吟誦這首象徵著湖南的民歌,讚美波瀾壯闊的中國精準扶貧偉大實踐。
第一幕《風起十八洞》
扶貧幹部龍隊長來到十八洞村後,化解村民疑慮,凝聚村民人心;激發村民鬥志向貧窮宣戰。
第二幕《奮鬥》
鄉親們在扶貧隊的帶領下,熱火朝天地行動起來,攜手建設十八洞村。
第三幕《夜空中最亮的星》
龍隊長和支教王老師幫助留守兒童小雅解決困難,重返校園;並通過給孩子們教授美好的合唱,讓他們重拾自信、擁抱希望。
第四幕《一步千年》
因地理環境惡劣始終掙扎在貧困線上的小雅一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終於搬出大山、過上幸福生活。
第五幕《幸福山歌》
一場優美而又詼諧的相親大會,苗寨單身青年男女脫貧也脫單,追求幸福新生活。
第六幕《大地赤子》
從扶貧家屬的視角,聚焦於幾位犧牲的扶貧英雄:義務扶貧人王新法,炎陵縣縣委書記黃詩燕,漵浦縣縣委書記蒙漢。
尾聲《在燦爛陽光下》
在十八洞村產業分紅的喜慶日子裡,龍隊長也將前往北京參加“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並登上脫貧攻堅方陣的花車。十八洞的村民們深情地為龍隊長送行。
演職員表
演員表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方略。自那以來,湖南貫徹落實精準扶貧方略,經過七年奮鬥,湖南省51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6920個貧困村全面脫貧出列,中國每年貧困人口減少在1000萬以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偉大創舉,也是人類減貧扶貧史上的壯舉。《大地頌歌》便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
歌舞部分
在歌曲部分,《大地頌歌》把湖南經典民歌與現代原創音樂的充分融合,湖南民族音樂的氣息貫穿全劇。既有《
瀏陽河》《
馬桑樹兒搭燈台》《
思情鬼歌》《
苗嶺連北京》等湖南民歌重新演繹,還有符合當代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審美情趣的大量原創音樂作品的呈現,加上採用分軌式、全景聲、沉浸式音效設計。
在舞蹈部分,總體上是把湖南民族民間舞蹈與現代舞、當代舞融為一體。而在具體編排上,該劇舞蹈以現代舞和當代舞為主,採茶、繡苗繡、摘獼猴桃等場景採用了具有民族風情的舞蹈。
舞美設計
《大地頌歌》的舞台場景中融入了不少湖南元素。比如從貧困到致富,從春天到秋天,寫實的場景不斷展現十八洞村七年間的變化。此外,還有《幸福山歌》那一幕中出現的獼猴桃園、湘繡等。在舞台台口的設計中,周遭是高高低低的山巒,山上有人家,湘西吊腳樓的形象轉化成簡潔的藝術符號。同時,舞台全方位地融入了科技手段,大量的LED大屏、先進投影設備等根據每一場的劇情移動變化。
《大地頌歌》在服裝設計上深入考察了湘西當地的民族服飾,力求呈現出原汁原味的風情。該劇服裝設計團隊專程前往湘西實地採風。該劇製作了1300餘套演員服飾,大量採用刺繡和銀飾。整個歌舞劇服飾的製作過程耗時近2個月。
獲獎記錄
演出信息
主辦單位 | |
---|
聯合出品 | |
---|
支持單位 | |
---|
參演單位 | 湖南省歌舞劇院、湖南省話劇院、湖南省雜技藝術劇院、湖南省藝術職業學院、湖南省京劇保護傳承中心、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祁東縣啟航學校留守兒童合唱團、和聲令合唱團 |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作品評價
《大地頌歌》以湘西之事講湖南,以湖南之事講全國,展現了湖南“精準扶貧”的決心和精神,傳遞了湖南人民取得脫貧攻堅戰勝利後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對黨的感恩之情,立體呈現一幅波瀾壯闊、感人肺腑的精準扶貧中國畫卷。(新華網 評)
《大地頌歌》運用扶貧標誌性意象進行藝術轉化,創造性地呈現精準扶貧歷史性成就。它直面矛盾、積極向上,思想內涵深刻。主創緊緊抓住“情”作文章,演職人員全身心投入。全劇故事、人物、情感真實,打動人心,語言沾滿泥土芳香,音調浸透山野之風,旋律元素時尚精緻,是跨界融合的舞台藝術,為將來創作具有新史詩體量、容量、分量的作品,提供了借鑑。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夏潮、中國文聯主席團委員、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王一川、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羅懷臻 綜合評)《大地頌歌》中,每一個扶貧故事,不僅僅是生活的原型,更是真實地呈現出扶貧幹部和民眾為扶貧事業不懈奮鬥的心態。細膩的展現,情感的外化,把一個個扶貧故事說到了觀眾的心坎上,也觸動了他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自然能夠對扶貧幹部在扶貧攻堅工作中的奮鬥精神、奉獻精神、拼搏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受,用藝術的舞台展現了扶貧幹部的精神和力量。(紅網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