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圩龍巖
- 地理位置:貴港市
- 面積:159平方公里
- 人口:71958人
工農業發展,教育及醫療建設,
工農業發展
鎮內有農機廠、農具廠、車縫社、石灰廠、紅磚廠、鑄造廠、建材廠等工業。商業除國營百貨大樓、供銷社商場外,還有個體工商業、飲食服務業兩百多家,另有農貿市2700平方米,為糧油魚肉、蔬菜瓜果、雜貨成衣的生要集散地。
教育及醫療建設
解放後文化、教育、衛生事業有較大發展。現有市辦高中一所,鎮辦國中二所,中心國小一所,幼兒院一所,電影院一座,鎮衛生院一所,貴港至桂平的國家二級公路途經本鎮,交通方便。大圩街東南一公里有龍巖風景區,明代徐霞客曾游此岩。岩油寬敞,明清碑刻不少。
龍巖洞:
龍巖,古名龍安山,位於廣西貴港市大圩鎮東南近郊。此山平地撥起,海拔約200米,是石灰岩山體,由南北二峰相連而成,二峰形體豐圓,在周圍的十三座石山中,最為特出而顯尊貴。山體從不同的角度看形態不一,在西邊看它像一頭引鼻飲水的大象,在東邊看它像一隻伏地欲捕的肥貓。在南峰的半山腰上有一洞府,分主岩,南岩(現稱關公岩),東岩(現稱觀音岩)三個洞門,洞內寬暢明亮,可容數千人。
山下的龍巖塘,闊有千畝,蓮香魚躍,山水相映,風景怡人。沿著綠樹成蔭的台階索步而上,踏盡了一百三十五級後,便到了洞府前,大門上書“龍巖洞”,左右二聯:龍靈獅醒古懷稱第一,岩秀洞幽東方號巨觀。
進了山門,便是主岩,但見洞頂其圓如蓋,滑無纖塵。上有一凹痕,形如半月當空,聯繫旁邊的七個小凹窩,人們就美其名曰:“七星伴月”。洞內正面的石壁上,有鐘乳石垂下,形成天然寶座,於是人們就在寶座上塑了一尊玉皇大帝。寶座的左下方,橫臥一龍形之石,身長二三十米,頭角崢嶸,張口翹舌,昂首欲動,惟妙惟肖,龍巖之名,就是因此龍形而得!而在龍形石上方,又有青色鐘乳石,形似張開雙臂的長髯古仙,手扶寶座,腳踏龍形,栩栩如生。再看主洞中的佛像菩薩,有如來佛祖,過去未來現在佛,地藏王菩薩,十八羅漢,四大金剛,襯托著高高在上的玉皇大帝,就象在開著熱鬧的蟠桃盛會。由此環視全洞,真是上有天象,下有仙境,內藏乾坤,別有天地呀!故此當年我寫有一首詠龍巖洞詩:“巧造新福地,別開美洞天。蟠桃千載會,來者是神仙。”
主洞過去是南岩,洞正中供奉有關帝像,南隅有北帝像。洞口朝東南方,站在洞口前,可見東方的葫蘆寨,桐油寨,鼎寨,蝦公寨,雞籠寨,老龍巖。這些石山都是龍巖的衛星峰,體積較小。(註:龍巖周邊有十三座石山,可惜大半已經被炸毀)南方可見貴港東山的密密寨,如筍如筆,一字橫排,遠遠與寬闊的龍巖塘水面相映成趣。
最裡面的是東岩,中間供奉的就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了,旁邊有地母娘娘,九子娘娘,還有姻緣四神。洞頂有鐘乳石泉滲下,滴在下面的石槽中,清脆悅耳,聽之寧神明心,口渴的話,用雙手捧著接住剛滴下的乳泉,飲之另有一番甘美。洞口面向東方,每當旭日東升,第一縷陽光透入洞內,照在觀世音菩薩頭上的時候。菩薩就顯得更加的莊嚴寶相,瑞氣萬千,婉如下凡,望之令人肅然禮拜。
看罷了洞中美景,則可繼續登山覽勝。上山曲徑,忽隱忽現,可見怪石嶙峋,懸崖掛綠。在北峰,可俯視鄉鎮的萬戶人家和綠野良田。在南峰,可一覽眾山小,看千畝池塘,遠山列秀。登高極目,豪情萬丈,你可以昂天長嘯,可以高歌一曲,為美麗的龍巖喝彩,為大圩的龍巖加油!
游完了龍巖,再談一下龍巖的人文歷史。早在唐朝時,龍巖就已經成為遊覽勝地,唐宋年間皆有過石刻記載。在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創建寶勝寺,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成善惠堂,是當時的貴桂兩縣(現在的貴港市,桂平市)香客求神拜佛之地,香火極旺。後幾經興衰,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又重修了龍安寺,有乾隆進士曹兆麒(桂平人)碑記記載。
龍巖歷代留下很多石刻題字,當初在洞門頂上,刻有“龍巖洞”三字為明代李燾題,另有“天然勝跡”四字。在大門頂更高處的峭壁上還有清代道光甲辰年刻的“披雲”二字。在南岩洞口上,刻有石題字兩幅。一是“古懷第一山”,為明知縣林朝鑰所書,因貴港古有懷城一別稱。另一幅為“東方巨觀”,為清康熙貢生曾光國所書。
而歷代的飽學之士,也留下不少文章詩句。如清代曹兆麒總結龍巖洞勝景說:“古稱丹爐映日,石馨懸魚,蒼猿聽法,飛虎臥龍,此則斯岩之大觀也。”《方輿紀要》載:“岩有四門,虛明爽塏,其奇勝實不亞南山也。” 清代林鶴齡寫有秋日游龍巖,詩曰:“古寺雲歸晚,天開第一重;山高峰落雁,岩老石成龍。遠樹接晴翠,黃花帶雨濃;上方今日到,獨扣夕陽鐘”。在東岩留有多首石刻古詩,清代桂平人陳廷浩刻有兩首七律:其一:“懷邑唯尊第一山,登歸真覺俗情刪。層巒曲折鐘聲迥,寶殿森羅月影彎。堂美魚輪新眼界,佛裝色相壯禪關。洞天福地炎威少,約伴攜筇醒醉顏。” 其二:“洞岩勝景自天成,駐玩奇花照眼明。曲徑雲深迷屐齒,虛崖風遠送經聲。龍蟠壁上疑真跡,虎伏泉邊似遁名。佇看升騰時際會,為霖為雨濟蒼生。”清代貢生、別號“清都山水郎”曾光國題詩曰:“秋霜才數日,策杖上天宮。石古生飛虎,岩虛隱臥龍。瘦花依徑老,醉葉掃階紅。笑引同游去,雲淡沒屐蹤。” 清代廣東人樑上柱步韻和詩曰:“丙戌春三月,攜朋館此宮。風生疑嘯虎,雲卷若飛龍。坐石談經夜,焚膏繼日紅。丹成九轉候,無跡亦無蹤。” 明代的大旅行家、地理學家和探險家徐霞客也曾遊覽於此,在遊記中寫有:“平碣之東(大圩古名平碣),石峰峭方,曰龍巖山,有岩甚巨,中容數千人。”
龍巖還曾經是個古戰場,農民起義軍首領黃鼎鳳曾派其將領林漢朝於此作營寨。民國《貴縣誌》載:“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林漢朝擊清軍,卻之。林綽號單眼四,武樂平塘村人,鼎鳳悍黨,扼守大圩龍巖以拒清軍入路。清游擊鄧在倫、夏永寬窺大圩,漢朝擊卻之,清軍退屯鎮龍。”“同治二年五月,清軍復貴縣城克龍巖,坤一(註:即廣西布政使劉坤一)復貴縣城,令候選道王承維、知府覃遠璇等率兵攻龍巖,克之,林及子鼎萌被執死。”一百多年過去了,這些歷史的往事已經沒什麼人知道,只能在古代記載中尋找到點點滴滴。
有著悠久歷史的龍巖,在1985年列為貴港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1985以來,還有沒有第二批市級保護重點文物單位不得而知。值得一提的是,龍巖是我市唯一一個迄唐朝始保存至今的最早風景名勝點,比建於北宋的南山寺還要早許多。
這曾經名盛貴縣的龍巖名勝,在文革期間,卻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原有的寺廟和菩薩佛像毀壞殆盡。更甚者在80年代初,龍巖幾乎經受了萬載不復之劫,因龍巖的石頭是優質的石灰岩,所以被大量的開採使用,一時把龍巖炸得遍體鱗傷,慘不忍睹。而洞內許多漂亮的天然鐘乳石,也被人敲斷拿回家去收藏。眼看龍巖不幾年就要毀於一旦,在地球上永遠消失,終於在1984年,由當年的貴縣政府下令封山禁炸,並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樣龍巖總算是保下來。然後從1985年開始,由當地的民眾集資,進行了初步修復,建有半山亭及石級路,再後來又重新塑造了佛像菩薩。
如果不是“文革”的破壞,龍巖肯定會更美。對此,多年前只有16歲的我,作詩曰:“今今古古由心贊,往往來來仰慕觀。甚恨當年遭破壞,何時復我第一山?” 還好,二十多年過去了,龍巖曾經被炸傷的那此白色斑斑表體,在雨水慢慢滲透的作用下,又基本迴轉了原有的灰黑顏色。山上長滿了叢草雜木,整座山峰又充滿了生氣。而洞府內經過多年的經營,增加了很多佛像菩薩。在2009年至1010年民眾又集資再次把洞府修葺一新,並且還繼續長期的維護更新,這時的龍巖,終於又以嶄新的美麗面貌,迎接來自四方的遊客。相信明天的龍巖,建設的項目會更加豐富,更加精彩。
(靈珠子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