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圩一中

貴港市港北區大圩一中是一所普通的農村初級中學,創建於1982年3月,位於南梧公路北側,占地190畝,建築面積12268平方米,有校辦實驗基地5600畝,生產和實驗項目十餘個。在校學生1750人,27個教學班,是廣西素質教育和科技教育示範學校,還是肩負著培養新型農民、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歷史使命的廣西首批星火學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圩一中
  • 創辦時間:1982年3月
  • 所屬地區:獲貴港市
  • 主要獎項:2007年被評為貴港市“綠色學校”
辦學規模,師資力量,辦學特色,辦學成果,外界評價,發展前景,

辦學規模

近幾年來,學校建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建起了教學大樓、宿舍樓等教學和生活用房6573平方米,硬化了路面,美化、綠化和淨化了校園,各種教學、生活設施得到了逐步完善,2000年我校榮獲貴港市校園建設先進單位稱號,2007年被評為貴港市“綠色學校”。

師資力量

學校在編教職工91人,其中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45人,初級職稱44人,大專畢業學歷人數33人,本科畢業學歷人數50人。我校十分注重教師隊伍建設,學校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來提高教師的理論和業務水平,近幾年,我校組織或選派教師300多人次到區內外參加各種業務培訓。這幾年我校教師共有280多篇教育教學論文獲自治區級以上的獎勵,30多篇論文在國家級、省級、市級等各級各類的雜誌、報刊上發表。我校還獨立承擔了自治區級、市級的許多教育和科技方面的科學研究課題。我校多次獲市、區教育教學評比一等獎,2002年以來連續五年榮獲自治區教育廳授予的教育教學論文評選工作優秀組織獎,2003年榮獲廣西基礎教育科研工作先進學校稱號。

辦學特色

學校多年來不斷探索培養新型人才的辦學模式,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學科課程教學的同時,將職業技術教育和創業教育貫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使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創業教育融為一體,培養的學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他們情系“三農”、立足“三農”、服務“三農”,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執著的獻身科學精神。許多學生回到農村,成為農村的實用技術行家和致富能手,成為新一代的創業型人才,為農村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辦學成果

學校在鞏固“兩基”成果的工作中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一直名列全市前茅。幾年來,通過全校教職工的共同努力,通過國家“兩免一補”政策的實施,學校控輟保學工作成果顯著,學額鞏固率每年都達到98%以上,畢業率達100%,每屆畢業生的升學率都超過80%。我校的實驗教學工作也走在全市前列,各種功能室齊備。2002年我校榮獲貴港市中國小普及實驗教學先進集體稱號。
學校承擔的廣西教育科學“十五”規劃的A類重點課題——《農村國中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研究》獲廣西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科學實驗研究課題《奧尼羅非魚高產高效養殖技術研究與示範》獲自治區級科技成果獎,並承擔了廣西和貴港市《羅非魚高產高效養殖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的研究開發任務。2004年,自治區科技廳將我校定為廣西首批星火學校,我校擔負起面向農民開展農村適用技術和職業技能的培訓,提高農民科技致富能力的歷史使命。近幾年來我校為農村培訓了大批羅非魚養殖的技術骨幹,為實現貴港市羅非魚產業化生產的發展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我校還承擔了2007年廣西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畫課題《農村青少年課外科技教育模式的探索及基地建設》的研究任務。在自治區2009年、2010年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我校學生共有6項科技成果分別榮獲自治區級一、二、三等獎,還有15名教師榮獲優秀科技輔導員獎,學校連續兩年榮獲大賽的優秀組織獎。

外界評價

學校的辦學特色引起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注,1999年8月中央電視台先後四次對我校的教育改革成果以《農村教育育新人》為題作了系列報導,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人民日報出版社的《時代先鋒》、《中國新聞》、《西部時報》、《廣西日報》、廣西電視台、《貴港日報》、貴港電視台等諸多新聞媒體也都作了相關的報導。中央和廣西各級領導多次到我校參觀考察,對我校教育改革成果及辦學特色給予充分的肯定。

發展前景

學校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實踐,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育人思想,體現為“三農”服務的宗旨,貼近民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始終站在教育、科技和經濟發展的前沿,努力實踐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