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的崩潰

大國的崩潰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國的崩潰 
  • 作者:[美]沙希利·浦洛基
  • 原版名稱:The Last Empire: The Final Days of the Soviet Union
  • 譯者:宋虹
  • ISBN:9787220100338
  • 類別:社科·時政
  • 頁數:464頁
  • 定價:58.00元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5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本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名人推薦,編輯推薦,獲獎情況,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台前幕後(老布希圖書館絕密檔案新近解密!哈佛大學現代史專家,還原改變蘇聯命運和世界面貌的五個月)
1991年蘇聯的解體無疑是20世紀發生的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作者根據最近解密的老布希總統圖書館的絕密檔案,包括總統顧問的備忘錄和老布希與世界各國領導人的絕密電話記錄,重新解讀了那段紛繁複雜的歷史。
本書挑戰了關於冷戰結束的傳統觀念,揭示了布希政府試圖結束冷戰、保全蘇聯作為其國際舞台上的重要夥伴的複雜遊戲。
作者著眼於事件中心的四個人物—喬治·布希、米哈伊爾·戈巴契夫、鮑里斯·葉爾欽、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來講述蘇聯最後五個月間發生的故事,這五個月改變了蘇聯的命運和世界的格局。本書作者會多國語言,能夠查閱英語、俄語、波蘭語、烏克蘭語和白俄羅斯語的文獻,這讓他能夠站在一個特殊的立場來呈現一個關於蘇聯解體的全新的、戲劇性的故事。

作者簡介

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
哈佛大學俄羅斯及烏克蘭史教授,也是東歐諸國史頂尖的研究學者,專攻俄羅斯及烏克蘭現代史。他的著述豐富且有創見,曾經連續三年(2002-2005)獲得美國烏克蘭研究協會頒發的最佳著作獎項。他更於2009年獲得古斯拉夫研究協會頒發的卓越學人獎。著有《雅爾達—決定世界格局和歷史進程的八天》和《斯拉夫民族之起源》等書。

名人推薦

浦洛基那精彩絕倫的描述,最大的意義在於告訴讀者,西方世界對蘇聯解體以勝利者自居的觀點其實是史學垃圾。
——《泰晤士報》
作者揮激情澎湃之筆描述了一段極不尋常的時刻……《大國的崩潰》一書與當下的危機絲絲相扣,正應如此,它把一段塵封的歷史擺上了必讀之書的書架。
——《華爾街時報》
(這本書)用細緻的描述、貼切的報導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再現了1991年的那場蘇聯劇變。
——《金融時報》
浦洛基教授的新書來得恰逢其時,他的敘述既不同於以冷戰勝利者姿態自居的美國獲勝式敘述,也不同於最近以冷戰失敗者身份講述的俄羅斯偏執式敘述。美國從不期望蘇聯解體,事實上,在最後一根稻草即將壓垮蘇聯這個龐然大物時,美國還試圖用其有限的影響力維持其存在。浦洛基讓人相信,正是老布希政府對冷戰不合時宜的勝利式解讀導致了小布希政府無可救藥的傲慢。
——《石板》雜誌
本書的描述貼近風雲跌宕的時事,卻也不忘闡述美國冷戰政策的歷史影響力,但是,作者認為蘇聯的解體主因是帝國的本質,複雜的民族構成、政治結構,再加上俄羅斯和烏克蘭這兩個最大的蘇聯共和國無力就維持聯盟達成一致,這一切終於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匹茲堡論壇報》
終於看到了對蘇聯解體的準確描述:浦洛基教授不僅從莫斯科或是華盛頓的角度講述了這段歷史,還從烏克蘭和其他加盟共和國的視角出發來闡釋,而許多至關重要的決定正是在這些共和國做出的。如果你對1991年蘇聯解體事件還矇昧無知,如果你已記不得前蘇聯各個共和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那么,你將發現你根本無法搞懂當下該地區的政治。這本書很實用,因為它終結了有關冷戰結束的一些謎團,是了解該地區當下緊張局勢和博弈現狀的必備書。
——安妮·阿普爾鮑姆(普利茲獎獲得者,《古拉格:一段歷史》的作者)
浦洛基用戲劇化的語言描述了蘇聯解體背後高度政治化的事件,這真是再及時不過了。他描述了這幕大戲中主要演員的選擇、憂懼、個人衝突和地緣政治的虛妄,這些演員不僅來自美國,還來自搖搖欲墜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儘管世界躲過了一次核災難,可是新的悲劇種子已然埋下。正如浦洛基料想的那樣,美國錯誤地以為自己是“冷戰勝利者”,這直接導致美國在2003年狂傲地入侵伊拉克。現在,在許多人認為的俄羅斯與西方新冷戰背景下,我們搞清楚1991年真正發生了什麼顯得尤為重要。《大國的崩潰》是一本政治佳作:生動、緊湊、有新意,最重要的是充滿智慧。
——蕾切爾·波隆斯基(《從莫斯科到古拉格》的作者)
浦洛基教授的佳作既有豐富、緊湊的描述,又有鞭辟入裡的分析。他剖析了蘇聯解體事件的主要參與者,包括戈巴契夫和葉爾欽兩虎相爭,誓不罷休,喬治·布希設法讓蘇聯帝國不要崩潰,卻無意中加速了它的滅亡;烏克蘭人為了獨立而奮力一搏,卻變成了對蘇聯的致命一擊。到目前為止,這是講述蘇聯解體的最佳讀本。
——威廉·陶布曼(普利茲獎獲得者,《赫魯雪夫及其時代》的作者)
浦洛基對蘇聯終結的描述真是入木三分。他的描述中加入了大量新鮮史料,值得任何對當今世界格局由來感興趣的人閱讀。不僅如此,面對繁如煙渺的歷史事件,這本書的分析也是一針見血。尤其是,它揭示了美國政策的自相矛盾,闡釋了促使前蘇聯共和國走向各自歸宿的推動力,包括烏克蘭人在其中起到的關鍵作用,這一點恰恰是以前史學研究常常忽視的地方。
——蒂莫西·科爾頓(哈佛大學政府學教授,《葉爾欽生平》的作者)

編輯推薦

◎浦洛基是哈佛大學烏克蘭史教授,也是東歐諸國史最頂尖的研究學者,專攻俄羅斯及烏克蘭現代史,是研究蘇聯歷史和國際關係的權威學者。
◎雖然許多專家學者寫過蘇聯解體的歷史,但他們大多忽略了從“八月政變”到1991年12月戈巴契夫發表退職演說之間這關鍵的幾個月。本書全景再現真正改變蘇聯命運和世界面貌的這五個月。
◎美國最新解密的絕密檔案: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檔案、負責總統出國訪問事務的白宮官員的信件,以及布希總統的會議和電話記錄等。還有來自華盛頓的國家檔案館、莫斯科的戈巴契夫基金會,以及利沃夫、基輔和烏克蘭檔案館的資料。
◎作者採訪大量當事人,包括:烏克蘭的克拉夫丘克、白俄羅斯的舒什克維奇、烏克蘭前國防部長、蘇聯副總統尤里·舍爾巴克、美國前副國務卿等。這些第一手的資料的品質,遠遠超越前人寫作時的那些參考資料。
◎作者會多國語言,能夠查閱英語、俄語、波蘭語、烏克蘭語和白俄羅斯語的文獻,這讓他能夠站在一個特殊的立場來呈現關於蘇聯解體的全新的、戲劇性的故事。
◎本書徹底顛覆了關於冷戰結束的傳統觀念,揭示了布希政府試圖結束冷戰、保全蘇聯作為其國際舞台上的重要夥伴的複雜政治遊戲。
◎本書榮獲2014年吉爾伯獎(TheLionel Gelber Prize)和2015年普希金俄語圖書獎(Pushkin House Russian BookPrize)。
◎《泰晤士報》《金融時報》《華爾街時報》《星期日郵報》等數十家媒體鼎力推薦。

獲獎情況

2014年吉爾伯獎(TheLionel Gelber Prize)
2015年普希金俄語圖書獎(Pushkin House Russian BookPrize)

目錄

序 言
第一章 最後的峰會
莫斯科會議
宴會上的不速之客
軟弱的基輔演講
第二章 8 月的坦克
克里米亞的囚徒
俄羅斯的反抗
自由的勝利
第三章 反政變
俄羅斯的復興
獨立的烏克蘭
拯救帝國
第四章 走向分裂
左右為難的華盛頓
俄羅斯方舟
倖存者
第五章 人民的聲音
期待
烏克蘭公投
斯拉夫三國一體
第六章 再見了,帝國
森林之外
歐亞國家的誕生
莫斯科的聖誕節
後 記
致 謝
注 釋

序言

傍晚時分,夜幕降臨,莫斯科紅場上的遊客們、向列寧墓行進的儀仗隊士兵們,還有克里姆林宮的一石一瓦,都見證了參議院大樓上蘇聯紅旗的緩緩降落,這也意味著蘇聯政府——國際社會主義的代言人下台了。1991 年聖誕節這天,通過電視,世界上成千上萬的人都觀看了這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當天,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實況轉播了蘇聯總統——米哈伊爾·戈巴契夫的辭職演說,這是蘇聯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總統,因為蘇聯不復存在了。這注定是一個不平常的聖誕夜。
剛剛發生了什麼?第一個能回答這一問題的人就是美國總統——喬治·布希。12 月25 日晚,在看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其他廣播電視對戈巴契夫演說的報導後,在看完克里姆林宮的紅旗被降下之後,布希很快步入電視直播間,為美國人民就他們所看到的畫面、他們所聽到的訊息以及他們所收到的聖誕大禮進行解釋,剖析其意義。他將戈巴契夫的辭職和蘇聯紅旗的降下視為美國40 多年來對抗社會主義的勝利。而且,布希將蘇聯共產主義的崩潰與冷戰結束聯繫起來,慶祝美國人民的價值觀贏得了勝利,他在三個句子裡連用了三次“勝利”。幾個星期後,他在國情咨文中提到,“蘇聯於一年之內解體所帶來的變化有著幾乎神聖的意義”,他宣稱“受到上天的眷顧,美國人民才贏得了冷戰”,此外,他還宣布一個新的世界秩序將要產生。他在兩院聯席會議上說: “世界曾被分成兩個對抗的軍事陣營,現在剩下唯一一個卓越無比的強國,那就是美利堅共和國。”聞者掌聲雷動。
40 多年來,美國和蘇聯確實陷入全球對抗之中而無法自拔,這場對抗沒有以核災難結束真是純屬偶然。一邊是紅旗飄飄的克里姆林宮,另一邊是星條旗飛揚的美國國會大廈,一代代的美國人就出生在這樣一個東西陣營分明的世界中。那些在1950 年入學的人們仍然清晰地記得核警報演練以及一旦發生核爆炸要躲在桌子底下的建議。為了阻止共產主義的擴張,數十萬美國人為之奮鬥, 上萬美國人為之犧牲,最初戰鬥在朝鮮的崇山峻岭之中,後來又戰鬥在越南的熱帶雨林之中。幾代學者為阿爾傑·希斯(民主黨人,美國國務院官員,他曾以美國總統羅斯福顧問的身份出席了雅爾達會議,還擔任過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主席。他於1948 年被指控是華盛頓特區美國共產黨間諜網成員,曾向蘇聯提供國務院機密檔案。後因偽證罪被判刑5 年。這起間諜案至今仍是一個疑案。)是否叛國投蘇而爭論不休;而受約瑟夫·麥卡錫(美國政治家,生於威斯康星州,共和黨人,極端狂熱的反共產主義者。)參議員蓄意逮捕共產黨員這一運動的影響,幾十年來好萊塢都難以恢復元氣。就在蘇聯解體的前幾年,要求核裁軍的遊行示威還在紐約和美國其他主要城市的街頭上演。這一活動甚至使父子反目,年輕的政治激進主義者羅恩·里根就反對他的父親——美國總統隆納·雷根。美國人和他的西方盟友在國內外展開了無數次鬥爭,戰爭似乎還要繼續進行下去。但現在,曾經全副武裝的對手,從未在一場單獨戰役中失手的對手,居然不放一槍就降下了國旗,國不復國,分崩離析。
在戈巴契夫——這位與布希和里根共同結束冷戰的人——宣布辭職當天,布希總統宣稱美國在冷戰中取得了勝利。這當然值得慶祝,但是有些事情還是令人困惑。雖然戈巴契夫宣布辭職只是象徵性地結束了蘇聯(從法理上蘇聯在4 天前也就是1991 年12 月21 日已經被它的成員國正式分解了),但冷戰的目的並不是分解蘇聯。而且,布希在1991 年12 月25 日面向全國的講話,以及1992 年1 月在國情咨文中的講話內容,與政府早前關於冷戰的報告是截然相反的,報告原本說的是不能與戈巴契夫對抗,而應以與其合作的方式結束冷戰。這類聲明最早是在1989 年12 月的馬爾他領導人峰會上做出的。就在布希發表聖誕節演講前幾個小時,白宮還有過類似的聲明。該聲明讚揚了戈巴契夫的合作:“(戈巴契夫)與里根總統、我自己和其他聯盟國領導人一起工作。戈巴契夫總統行事大膽,果斷決定結束痛苦的冷戰,並將致力於重塑一個完整和自由的歐洲。”
布希的聖誕演講意味著總統及其內閣成員將一改其對蘇聯老對手的態度, 也將重新評估美國影響蘇聯發展的能力。儘管布希和國家安全顧問斯考克羅夫特將軍在1991 年的大多數時間裡仍然公開聲稱美國對於蘇聯的影響力有限, 但現在他們卻將蘇聯政局的戲劇性發展歸功於自己。這種新的解讀產生於布希再次競選美國總統時期,隨之而來的是公眾對於冷戰結束和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的解讀,這種解讀即使不是主導的,也是最有影響力的。這個有極大虛構成分的解讀,將冷戰結束與共產主義沒落和蘇聯解體緊密地聯繫起來, 更重要的是,這一解讀把事態的發展看作是美國政策干預的直接結果,也是美國的重要戰果。
這本書挑戰了勝利者的解讀方式——他們把蘇聯解體視作美國在冷戰中取得勝利。書中的觀點有一部分來源於布希總統圖書館中解密的資料,包括總統顧問的備忘錄及布希與世界各國領導人加密的通話內容記錄。這些最近公開的檔案前所未有地、清楚地表明布希及白宮的顧問做了許多事情來延長蘇聯的壽命。他們擔心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的崛起,也擔心蘇聯的其他共和國領導人推行獨立運動。一旦蘇聯解體,他們希望俄羅斯成為蘇聯核武器的唯一繼承人,並在後蘇聯地區,尤其在中亞各共和國中保持其影響力。
為什麼一個在冷戰中聲稱與其敵人進行抗爭的國家領導人會採取這樣的政策?美國白宮的檔案及其他的資料來源為這個問題及這本書中其他相關問題提供了答案。這些資料表明,冷戰時期美國口頭上的政治說辭與其實際行為並不一致,事實是美國白宮試圖挽救戈巴契夫,因為他已被白宮視作世界舞台上的主要夥伴。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美國準備容許共產黨和蘇聯的繼續存在。因為冷戰事實上已經結束,所以白宮關心的不是美國在冷戰中的勝利而是蘇聯可能爆發的內戰。用當時記者的話說,這會使前沙皇帝國變成“擁有核武器的南斯拉夫”。核武器時代改變了超級大國間對抗的性質及對戰爭成敗的定義。戰爭的成敗不再取決於士氣或是民心。冷戰時期的布希政府不得不應對兩難的境地,根據地緣現實及事態後續發展而調整其說法和想法。從這個角度看布希政府已經盡力了,但他的行為遠勝於其自相矛盾的說辭。
那些參與了1991 年末一系列事件的人們,看到克里姆林宮旗桿上紅旗的落下,回憶起美蘇爭霸期間的犧牲者們,是如此的激動興奮,這也是可以理解或者感同身受的。但是現在這一切都不重要了,25 年後人們能夠以一種更為客觀冷靜的視角去探究過去到底發生了什麼。把蘇聯的解體視為美國在冷戰中的勝利,這一解讀誇大了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這種解讀甚囂塵上之時,也正是從蘇聯解體到“9· 11”恐怖攻擊的10 年,之後是長達9 年的伊拉克戰爭。吹噓美國在蘇聯解體中的作用恰好滿足了今天俄羅斯民族主義陰謀論,他們將蘇聯的解體歸因於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陰謀。類似的言論不僅出現在網路中,甚至還出現在俄羅斯的主流電視節目中。
關於蘇聯解體前的幾個月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將提供一個更為複雜和更具爭議性的視角,其內容與前冷戰雙方的說法皆有不同。本書還闡述了當今美國單極獨大的局面之所以取代了兩極陣營對立的冷戰局勢,不僅僅是精心設計的結果,偶然因素也起到相當大的作用。重新審視這個時代形成的原因,以及大西洋兩岸的國家領導人有意或無意的觀念和行為十分重要,這將有助於我們弄清楚過去15 年中什麼地方出錯了。
從蘇聯紅旗的落下到蘇聯解體,本書試圖探尋這一系列戲劇性事件背後的東西。這本書中提到的帝國的觀點,對於我就1991 年事件的加以解讀十分重要。我認同一些政治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觀點,他們認為失控的軍備競賽、經濟下滑、民主運動復興、共產主義思想破滅,所有這些因素都導致了蘇聯的崩潰,但是這些因素並沒有直接導致蘇聯的解體。帝國的根基、多民族構成以及蘇聯的偽同盟結構才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而這些因素並沒有得到華盛頓決策者和莫斯科戈巴契夫的顧問們的高度重視。
雖然蘇聯常常被稱為“俄羅斯”,但它其實是一系列國家的集合體,是莫斯科通過武力強制和文化妥協形成的,整個蘇聯時期一直是依靠強權才得以維繫其統治的。因此到目前為止,在法理上講,俄羅斯人應接管該地區最大的共和國,即俄羅斯聯邦,但是除此之外還有14 個國家。俄羅斯有將近1.5 億人口,占全部蘇聯人口的51%。烏克蘭是蘇聯人口第二大國,有5000 萬人口,占蘇聯總人口數的將近20%。
布爾什維克在十月革命中的勝利讓他們以一種近似聯邦的政體拯救了俄羅斯,至少這種政體是在憲法框架下的。這一權宜之策延長了俄羅斯的帝國歷史,但是,從長遠來看,卻沒有逃脫與其他帝國相同的命運。到1990 年,大多數蘇聯加盟共和國都有自己的總統、外交部長、或多或少由民主選舉產生的議會。直到1991 年世界才真正知道蘇聯並不是俄羅斯。
我把蘇聯解體與20 世紀主要帝國的滅亡歸為一類,其中包括奧匈帝國、土耳其帝國、英國、法國以及葡萄牙。我把蘇聯稱為最後一個帝國,不是因為我認為未來不會有帝國,而是因為蘇聯是最後一個在現代實行古典歐洲和歐亞帝國制度的國家。我認為帝國的法規與民主的選舉制度不能共存,二者的衝突導致了世界上最後一個帝國的滅亡。我研究蘇聯解體的歷史正是以該觀點作為前提。1989 年當戈巴契夫把民主選舉制度介紹到蘇聯時,一批通過選舉誕生的俄羅斯政治新星們突然有權表態他們是否願意繼續承擔帝國的重擔,同時,俄羅斯以外的其他共和國的政治家們也面臨著是否要繼續處於帝國統治的選擇。最終,雙方的選擇都是否定的。
第一次利用這個機會說“不”的是波羅的海國家和烏克蘭西部,這部分國家於1939 年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又稱《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是1939 年8 月23 日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簽訂的一份秘密協定。蘇方代表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為里賓特洛甫。該條約劃分了蘇德雙方在東歐地區的勢力範圍。)時被蘇聯強行併入。接下來是俄羅斯和烏克蘭東部,烏克蘭東部在二戰前就被歸入蘇聯。波羅的海國家、喬治亞及亞美尼亞的新當選的領導人在努力爭取獨立。其他的共和國中,資深精英掌控著權力。但是隨著戈巴契夫收回中央對地方領導的支持並任由民主選舉決定其政治生命時,這些政治家們也開始與新興的民主力量打交道了。事態的發展最終導致蘇聯的解體以及15 個共和國相互劃清了界線。
我的敘述集中於改變蘇聯命運和世界面貌的最關鍵的5 個月裡(1991 年7 月末到1991 年12 月末)所做的重要決策。7 月末在布希到訪莫斯科與戈巴契夫簽訂具有歷史意義的削減武器條約之前,這位時任的蘇聯總統與葉爾欽簽署了一項關於蘇聯改革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協定。正是這一協定引發了8 月份的政變。到當年12 月末,戈巴契夫辭去總統一職標誌著蘇聯徹底解體。許多學術或非學術的作者都曾寫過蘇聯解體的歷史,但他們卻忽略了從8 月政變發生到12 月戈巴契夫辭職這一關鍵時期。一些作者或有意識地或含蓄地認同,8 月政變之後蘇共的瓦解就意味著蘇聯解體。這是一個錯誤假設。正如我在書中指出的, 8 月的政變後,蘇聯共產黨已經是人心渙散,難以為繼了。但政變後蘇聯雖然元氣大傷,卻還繼續存在了4 個月。因此,這段時間就是本書要分析的時期——從1991 年秋季到初冬,它決定了各成員國的走向以及核武器問題的發展。
史蒂芬·科特金(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及國際事務學教授。)對蘇聯解體及共產主義在東歐終結的研究非常深刻,他關注的是“不文明團體”,即把控蘇聯國內外政治、最終又決定背棄共產主義的共產黨精英們。他論述道,蘇聯就像其之前的羅曼諾夫帝國,是自上而下崩潰的;不論是中央或是地方,蘇聯解體的發起者與推動者都是精英。的確,街道上沒有憤怒的人群要求蘇聯解體。前超級大國的解體出奇地平靜,尤其是擁有核武器的4 個國家——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以及哈薩克斯坦——在蘇聯解體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最終蘇聯的命運是由高層領導人決定,是東西方主要領袖政治博弈的結果。這是一場勇氣與外交技能的較量,賭注很大,它不僅涉及政治,有時甚至關乎參與者的身家性命。
處於1991 年一系列事件中心的那些人,我認為他們與蘇聯極富戲劇性地卻又平靜地解體有很大關係。我的敘述就像1991 年後的世界一樣並不是單極的,也不是兩極的,就像冷戰時期的世界一樣,卻是多極的,就像世界歷史大多數時間呈現出的狀態或是將來可能形成的狀態一樣(因為中國的崛起及美國各種政治和經濟問題的湧現)。我不僅記錄了華盛頓和莫斯科方面做出的決定,而且還記錄了基輔、阿拉木圖(曾叫阿瑪阿塔,1953 年更名)及其他將要獨立的共和國做出的決定。可以這么說,作為本書主人公的4 位政治領袖對蘇聯所發生的一切,以及之後蘇聯的解體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我通過敘述美國總統喬治·布希的一系列行為,分析其動機。我認為這位謙虛謹慎的西方領導人一直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予以支持,並堅決主張維護核武器安全,正是他的這一做法延長了蘇聯的存在並且確保了它的和平瓦解。鮑里斯·葉爾欽是一位粗野且桀驁不馴的俄羅斯領導人,他幾乎單槍匹馬地挫敗了政變,隨後面臨著一個搖搖欲墜的帝國,他拒絕採納塞爾維亞總統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的拯救方式,也沒有更改俄羅斯原有的邊界。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是一位世故精明的烏克蘭領導人,他對烏克蘭獨立的堅持導致了蘇聯的解體。最後一個就是米哈伊爾·戈巴契夫,他是事件的中心人物,在所有事件中,他可以得到最多,也可以失去最多。最終,他失去了所有——名譽、權力和國家。戈巴契夫的人生是一段傳奇,也是我敘述的中心。他把自己的國家從以往的統治中拯救出來,向世界開放,引進民主制度,籌劃經濟改革,最終他改變了他的家園及周遭世界,但這個世界卻沒有他的位置了。
我主要的論點是:蘇聯的命運是在其存續期的最後4 個月中決定的。這4 個月指從1991 年8 月19 日發動政變到1991 年12 月21 日蘇聯領導人在阿拉木圖召開會議時為止。我要論述的是,決定世界最後一個帝國命運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美國的政策,也不是蘇聯中央與俄羅斯的矛盾(以戈巴契夫和葉爾欽的矛盾為代表),也不是蘇聯與其他加盟共和國間緊張的關係,而是蘇聯內部兩個最大的共和國——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關係。正是因為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精英不願意在一個國家的框架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最終導致了蘇聯的終結。
1991 年12 月8 日,在位於白俄羅斯比亞沃維耶扎原始森林中的一個山林小屋內,葉爾欽和克拉夫丘克沒有就戈巴契夫提議的新聯盟模式達成共識。因此二人決定解散蘇聯,建立獨立國協。白俄羅斯的領導人主持了葉爾欽與克拉夫丘克的會議,他們無法想像沒有俄羅斯的聯邦,其他中亞共和國的領導人也是這樣,因此他們沒有別的選擇,只有照做。誰也不願意接受一個由戈巴契夫領導的、沒有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蘇聯。布希對於蘇聯解體的貢獻在於確保這一過程中沒有大的衝突,核武器不會激增。
從蘇聯解體到現在的20 年裡,許多當事人都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其中包括布希、戈巴契夫、葉爾欽、克拉夫丘克,以及他們的顧問團成員和其他參與者。儘管由親見者和參與者講述的故事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和有趣的故事,但還不能呈現出更為完整的畫面,以及解釋事件的全部意義。當機密檔案還未向公眾開放,高層參與者還不願談及時,要理解當時民眾的情緒及理解當時主要政治人物的感受,採訪記錄是必不可少的。我克服了前任研究者的這些局限, 通過採納事件參與者的訪談資料,對原有的研究內容進行了補充,更重要的是,我還引用了最近剛解密的檔案文獻。
正如上文提到的,這本書的完成得益於喬治·布希總統圖書館最近剛剛向學者解密的美國文獻。其中包括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檔案,負責總統出訪的白宮官員的通信稿,以及布希總統會議和電話通話的內容記錄。部分資料是我依據《信息自由法案》申請得到的。此外,還有其他一些主要的資料來源,如位於華盛頓的國家檔案館,詹姆斯·貝克在普林斯頓大學的論文,以及莫斯科的戈巴契夫基金會。相比於以前的作者,這些新材料可以讓我在講述蘇聯解體的過程時有更多的細節。我還很幸運地採訪了幾位參與了這一事件的人物,包括烏克蘭的克拉夫丘克以及白俄羅斯的舒什克維奇。
在我寫這本書時查閱的歷史資料幫助我解答了許多“怎么樣”和“為什麼”的問題。我對後者的剖析正是本書的核心,通過分析關鍵領袖人物的價值觀、文化背景和個人動機,弄清楚促使他們做出決定的原因。我希望我對於這兩個問題的討論不僅有助於理解蘇聯解體的原因,還能有助於解釋蘇聯的兩大長期利益相關者——烏克蘭與俄羅斯,1991 年之後在探尋權宜之計時遇到的困難。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幫讀者理解美國是如何參與了蘇聯解體的進程,了解美國現在在世界中扮演的角色早在1991 年就已經決定了。不管我們是不是用帝國來形容自己,如果搞錯競爭國失敗的原因,就不僅會讓我們陷入帝國式的自大之中,還會導致美國走向衰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