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曹妃(小說)

大唐曹妃(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唐曹妃》長篇歷史小說,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大唐曹妃》一書的兩位作者,正是秉承這一題旨,把有關曹妃的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置於曹妃所生活的時代背景之下,充分發揮藝術想像力,撰寫了長篇小說,塑造出了曹妃這一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揭示出了這一形象所負載的豐富的文化內涵。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唐曹妃
  • 作者:劉蘭朝, 孫夢成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10月
創作背景,本書特點,其一,其二,其三,其四,目錄,後記,

創作背景

據史書記載,唐王李世民東征高麗時,曾帶一曹姓妃子在此島停留,曹妃病逝於此。也有裨史傳聞,曹妃乃本地(今屬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境)一漁家女子,名曹嫻,隨唐王東征高麗,駐足甸島。曹嫻侍奉唐王,深受寵幸,唐王遂封為妃,並降旨在島上修建曹妃殿,後香火日隆。清末民初,曹妃殿因年久失修加之幾次風暴潮襲擊,整個殿宇傾圯無存。
曹妃甸因人而成名,因勢而受寵。曹妃的名字甩櫃遷已與曹妃甸這一片熱土不可分割,成了這片土地上地理景觀與人文景觀的一個永久性標記。
在曹妃這一歷史人物的身後,不僅留下了“曹妃甸”這一地良船理名稱和有關的史料記載,而且,在曹妃甸腹地的唐海及周邊縣區,留下了曹妃一生傳奇經歷的種種民間傳說。深入挖掘和整理這些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揭示曹妃傳說的文化底蘊,對於開發當地深厚的文化資源,彰顯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對於推進“工業唐海、濱海城市”建設,把唐海打造成旅遊休閒度假勝地,無疑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本書特點

其一

對曹妃的一生作了全景式的表現,展示了曹妃由一個漁家女到成為帝王寵妃的獨特的人生欠悼才軌跡。小說開篇從曹妃出生寫起,一直寫到曹妃香消玉殞魂歸故里為止。作品按人物和情節的發展軌跡,成功塑造了一位懷有悲天憫人的大愛之心而又具備了良好的學識修養的文武雙全的奇女子。正是在對曹妃一生全景式的展示中,小說為我們塑造出一個篤達慨探酷懷愛心、深明大義的集真善美於一身的藝術形象。

其二

將曹妃獨特的人生經歷植根於唐初特定的時代背景之中,將藝術真實建構於歷史真實的基礎之上,使作品具有了史詩般的藝術品格。小說以曹妃入宮後與君王的恩怨糾葛為主線,穿插寫了包括七皇子謀反、太子被廢、擁立新皇儲等重大歷史事件,將筆觸深入到了大唐盛世的各個歷史階段,深入到了宮廷生活的各個角落。即使在侍駕東征期間,包括與君王纏綿情愛的情節,也都沒有游離於當時的環境之外,從而把整部作品推向了廣闊的時代背景之下,將讀者帶進大唐治世的千古風流與盛世華章之中,更增添了小說的歷史厚重感。

其三

情節結構曲折而又嚴謹,疏密有度繁簡得當,使作品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可讀性。隨著小檔櫃探說主人公生活場景的變遷,小說故事頭緒也繁簡滲只贈頌自然,相應發生變化。故事情節和線索有時明快,有時撲朔迷離,特別是曹妃與李世民的情愛關係隨著世事的變化而一波三折。正是在這矛盾錯綜複雜險象環生的特殊環境中,小說主人公外柔內剛的性格以及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對人格尊嚴的捍衛堅守才表現得如此有聲有色、淋漓盡致。
對其他的許多“配角”,作者也能夠得心應手地安排一個個人物適時登場,根據人物的主次關係予以著墨鋪染。正所謂善弈者謀局,不善弈者謀子。隨著小說情節的逐步展開,作者有條不紊地擺布著整個棋盤上的黑白棋子,冷靜地謀篇布局,循序漸進地推出一個個性格各異的人物和扣人心弦的事件,線索紛繁而條理清晰。令讀者不讀則已,一讀則不忍釋卷。

其四

亦文亦詩,亦文亦白,語言精練華美,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小說開篇便以一首《梅花引.詠曹妃》詞作先聲奪人,接下來詩詞楹聯貫穿全書,除其中一小部分為直接引用李世民的原作之外,大部分是本書作者的原創之作。這些詩詞楹聯,對仗精工,詞句華美,對塑造主人公才女形象起到了彩雲托月的作用。
小說在語言運用上,充分考慮到歷史小說的體裁特點,服從塑造歷史人物的需要,根據不同人物的特定身份,賦予其不同的語言風格特點,做到文白兼備且各有側重。其中市井百姓的語言偏重於“白”,官方人物語言則偏重於“文”,從而使人物語言更具有歷史的質感。

目錄

引 子
第一章 沐祥雲曹氏添丁口
送幼女尼姑道吉言
第二章 被劫持強人逞歹意
蒙施救乞丐報恩情
第良埋匙三章 忌繼女悍娘施酷虐
憐嬌娃老嫗奉愛心
第四章 畏神明惡徒斂惡跡
疼愛女家父立家規
第五章 遇風浪父女拋荒島
撫碑文嫻兒乞讀書
第六章 消誤解同窗巧對字
免責罰學子展才思
第七章 興義憤深山習武藝
盡綿薄雪夜拯生靈
第八章 解危難同胞伸援手
逢宿仇義士懲凶頑
第九章 伸正義修書鎮首惡
訴衷情焚稿祭英魂
第十章 兩吟兩和巾幗屬意
三見三別鬚眉傾心
第十一章 迎佳期月老牽紅線
定名分新人赴長安
第十二章 甫入後宮風起萍末
偕游御苑技冠群芳
第十三章 遇故知宵小挑嫌隙
抒正氣貞淑篤真情
第十四章 幼兒遭劫迷離撲朔
天子斷獄剝繭抽絲
第十五章 嫡親反目蕭牆生亂
大義微言國儲定分
第十六章 幸東都論史解民瘼
征高麗援經勉帝心
第十七章 修儀施方逐營療創
丐眾燃火為軍驅寒
第十八章 見難船救險歸寧路
聞噩耗泣血慈父碑
第十九章 循天意香魂歸故里
順民心聖主築殿堂
後 記

後記

本書稿於2009年3月19日起開始構思,10個月後,即2010年1月15日寫出了初稿,又經過近半年的修改打磨,至2010年6月20日最終完成。
本書寫作的基礎材料,來源於孫夢成的祖父孫寶田(家住河北唐海縣曾家灣)與同村孫百昌、孫建業等老人講述的當地關於曹妃的傳說。同時,參閱了許多史學資料,並佐以文學的想像,加工而成。
寫作本書,首先須解決一些繞不開的問題。
其一,曹妃的原籍在哪裡?或者說,曹妃究竟是哪裡人?對此,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說曹妃土生土長在現在的唐海縣沿海一帶的,有說是唐太宗御駕親征高麗時從皇宮裡帶過來的,更有甚者,說曹妃本是河南或山東人氏,在李世民御駕東征時由秦瓊(字叔寶)推薦給李世民侍駕而來(李世民於貞觀十九年即公元645年親征高麗,秦瓊已於此前七年即公元638年亡故,故此說不可取)。本書作者經過反覆斟酌,認為曹妃原籍應為唐時平州沿海與今之曹妃甸隔海相望的小漁村龍王廟(位於今唐海縣第七農場場部一帶),理由有三:
一是與當地民間傳說相符合。曾家灣是唐海最古老的村莊,從唐朝已成村落,到遼代已名揚京東。村北的臥如寺、村西的沙坨上曾有古墓,出土過許多珍貴文物。曹妃從小在曾家灣私塾讀書,並把童年的足跡留在此處,留下了許多的民間傳說故事。這些故事雖然沒有系統整理,卻代代相傳,成為民間野史。在正史資料匱乏的情況下,野史也可以作為參考。
二是有曹妃伴駕東征且途經曹妃甸沙島作佐證。帝王御駕親征,免不了軍旅奔襲戰陣廝殺,其間充滿了兇險血腥,因此一般是不會攜妃嬪于軍旅之中的,且古之遼左一帶向為苦寒之地,氣候環境異常惡劣,這樣的生存條件,對於戎馬半生的李世民而言自然算不了什麼,但對於久居深宮養尊處優慣了的宮眷妃嬪而言,卻是極難承受的。因此,李世民親征高麗時攜一般妃嬪伴駕而行的可能性是極小的。那么,曹妃能夠在李世民東征高麗時伴駕而行,必有其特殊緣由。緣由之一是本書正文中交代過的,即其伴駕而行的一個特別目的,是要回鄉省親,故而行軍途中有曹妃甸沙島之行;緣由之二是她自幼生長在北方,熟悉並適應北方苦寒的氣候環境。
三是為其死後葬於曹妃甸沙島提供了充分的根據。曹妃是在行軍途中病歿並葬於曹妃甸沙島之上的。這裡有兩個疑問:一個疑問是曹妃作為李世民深愛的妃子,死後為什麼沒有歸葬皇陵,而葬在遠離京師長安的海隅一座孤島之上?若只用軍情緊急作解恐怕難以令人信服。如因軍情緊急一時來不及將其遺骨遷至遠在陝西的皇陵,只能臨時就近葬於曹妃甸沙島之上,那么,按照皇家定製,李世民也會於事後將自己愛妃的遺骨遷葬到陝西昭陵,而不會葬於偏遠海島之上就算完事。那么,實際情況為什麼又是如此呢?只要聽一聽民間傳說,這個疑問立刻就釋然了。根據民間傳說,曹妃在與曹妃甸島一水之隔的沿海小漁村龍王廟出生並度過了她的童年時代,其後又與其父一同在曹妃甸島上居住,其間因種種際遇,她與這座沙島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就為她亡故後葬於此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對此,本書已通過臨終前的曹妃之口作了充分的交代,在此不再贅述。再一個疑問是,據史料記載,李世民率軍東征高麗,進軍和班師所走的路線均為陸路而非水路(這一點下文還要專門說明),那么,曹妃怎么會病歿于海中一沙島之上呢?有一種說法是,李世民率軍班師途經灤縣一帶時,與曹妃乘船經灤水、溯河到海上遊玩,並狂歡於石臼坨,爾後遊覽至曹妃甸島時曹妃病歿於此島。而實際情況是,大軍班師行至渤海邊時,遭遇風雪寒潮襲擊,大批將士因衾薄衣單不敵風寒而相繼凍斃,李世民在祭奠凍斃將士亡靈時慟哭不止,其狀極為悽慘。在此情境下,他怎么會有好心情好興致悠閒地作海上游呢?故此說似不可信。那么參照民間傳說,只有一種解釋:在大軍班師途經今灤縣一帶時,曹妃乘船沿灤水、溯河並渡海至曹妃甸島上省親,不幸病歿於此島。
綜上所述,作者認為,曹妃原籍在唐時平州沿海小漁村龍王廟,即今之唐海縣七農場場部一帶的傳說是可信的。在地方志書中,曹妃伴駕東征已成定論。那么,曹妃若是本地漁家女兒,也必定遠嫁長安,成為皇妃,之後才能隨軍東征,並乘機省親故里。本小說,解決了曹妃系本地漁家女兒的傳說,與其系長安皇妃、伴駕而來之間的矛盾,即曹妃前半生系本地漁家女兒,後半生為長安皇妃,這樣與歷史記載及官方口徑並不衝突。
這裡又有一個問題,即現在的唐海縣七農場場部一帶在唐代是否已形成陸地?有一種說法,唐時今之曾家灣以南即為大海。對此,作者有不同看法。根據唐山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市檔案局、市地方志辦公室等單位編著的《唐山歷史寫真》一書(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所載《唐代境域圖》來看,現在唐海縣七農場場部一帶在唐代已是陸地而非海洋,這就為曹妃故居在今之唐海縣七農場場部一帶提供了史料方面的支持。
其二,李世民率軍親征高麗,走的究竟是陸路還是水路?對此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李世民東征高麗,先是率軍自洛陽出發走陸路至山東萊州,再由萊州乘船渡海途經曹妃甸再到遼東;又有人說,李世民率軍班師時,自遼東乘船途經曹妃甸,再由天津大沽口登岸改走陸路至幽州再至長安。其實,只要稍微查閱一下史書,這個問題立刻會迎刃而解。關於李世民率軍親征高麗行軍路線問題,新舊《唐書》均有明確記載且兩書所載內容完全一致:
進軍路線為:洛陽——定州——幽州——平州——臨渝——遼澤——遼東——白岩——安市。
班師路線為:安市——遼澤——營州——臨渝——幽州——定州——并州——長安。
另據《永平府志》、《畿輔通志》、《灤州志》等史志載,李世民率軍班師進入臨渝關後,曾途經黃洛古城遺址(今灤縣縣城)和大城山(今唐山市區內)。可見,李世民率軍東征高麗,進軍和班師所走的全是陸路。說李世民率軍征高麗自萊州渡海經曹妃甸至遼東,是將率水軍四萬自萊州渡海直趨平壤的水軍行軍大總管張亮錯安到了李世民的頭上,而且,張亮所率水軍自萊州入海後,也並未途經曹妃甸。
這幾個問題解決之後,才為本書寫作過程中處理好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係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親自為本書題寫書名;唐海縣人大副主任、唐山灣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孫武勛撰寫序言;唐山灣文學研究會會長鄭錄禮親自為本書勘校,都使我們倍受感動;遠在石家莊的趙書怡、瀋陽的張博、三友集團的韓建明,也分別在史料和古詩詞方面,給予本書支持;唐海縣紀委邊鈞、常進、袁麗楠,唐海縣政協李冬茹,唐海團縣委韓玲玲幾位同志,以及唐山師範學院灤州分校袁麗薈同學,犧牲了春節休息的時間,幫助列印《大唐曹妃》,在此一併致謝!因時間倉促,更兼作者水平有限,書稿多有不盡人意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同時,需要說明的是,文學畢竟不是歷史,作為文學創作,我們的態度是嚴肅的;作為歷史考證,我們還很膚淺,雖有竭盡全力在先,難免出現謬誤於後,冀希各位史學家批評指正。
“唐王之海、曹妃故里”是唐海的名片,挖掘地方文化、服務經濟發展,也是我們撰寫這部小說的初衷。唐海人,富於創業精神,文學的田野,更不應該荒蕪。我們願意與大家一同在這篇沃土上辛勤耕耘,為“工業唐海、濱海城市”建設,盡磚瓦之力、建螺釘之功。
劉蘭朝 孫夢成
2010年6月20日

其四

亦文亦詩,亦文亦白,語言精練華美,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小說開篇便以一首《梅花引.詠曹妃》詞作先聲奪人,接下來詩詞楹聯貫穿全書,除其中一小部分為直接引用李世民的原作之外,大部分是本書作者的原創之作。這些詩詞楹聯,對仗精工,詞句華美,對塑造主人公才女形象起到了彩雲托月的作用。
小說在語言運用上,充分考慮到歷史小說的體裁特點,服從塑造歷史人物的需要,根據不同人物的特定身份,賦予其不同的語言風格特點,做到文白兼備且各有側重。其中市井百姓的語言偏重於“白”,官方人物語言則偏重於“文”,從而使人物語言更具有歷史的質感。

目錄

引 子
第一章 沐祥雲曹氏添丁口
送幼女尼姑道吉言
第二章 被劫持強人逞歹意
蒙施救乞丐報恩情
第三章 忌繼女悍娘施酷虐
憐嬌娃老嫗奉愛心
第四章 畏神明惡徒斂惡跡
疼愛女家父立家規
第五章 遇風浪父女拋荒島
撫碑文嫻兒乞讀書
第六章 消誤解同窗巧對字
免責罰學子展才思
第七章 興義憤深山習武藝
盡綿薄雪夜拯生靈
第八章 解危難同胞伸援手
逢宿仇義士懲凶頑
第九章 伸正義修書鎮首惡
訴衷情焚稿祭英魂
第十章 兩吟兩和巾幗屬意
三見三別鬚眉傾心
第十一章 迎佳期月老牽紅線
定名分新人赴長安
第十二章 甫入後宮風起萍末
偕游御苑技冠群芳
第十三章 遇故知宵小挑嫌隙
抒正氣貞淑篤真情
第十四章 幼兒遭劫迷離撲朔
天子斷獄剝繭抽絲
第十五章 嫡親反目蕭牆生亂
大義微言國儲定分
第十六章 幸東都論史解民瘼
征高麗援經勉帝心
第十七章 修儀施方逐營療創
丐眾燃火為軍驅寒
第十八章 見難船救險歸寧路
聞噩耗泣血慈父碑
第十九章 循天意香魂歸故里
順民心聖主築殿堂
後 記

後記

本書稿於2009年3月19日起開始構思,10個月後,即2010年1月15日寫出了初稿,又經過近半年的修改打磨,至2010年6月20日最終完成。
本書寫作的基礎材料,來源於孫夢成的祖父孫寶田(家住河北唐海縣曾家灣)與同村孫百昌、孫建業等老人講述的當地關於曹妃的傳說。同時,參閱了許多史學資料,並佐以文學的想像,加工而成。
寫作本書,首先須解決一些繞不開的問題。
其一,曹妃的原籍在哪裡?或者說,曹妃究竟是哪裡人?對此,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說曹妃土生土長在現在的唐海縣沿海一帶的,有說是唐太宗御駕親征高麗時從皇宮裡帶過來的,更有甚者,說曹妃本是河南或山東人氏,在李世民御駕東征時由秦瓊(字叔寶)推薦給李世民侍駕而來(李世民於貞觀十九年即公元645年親征高麗,秦瓊已於此前七年即公元638年亡故,故此說不可取)。本書作者經過反覆斟酌,認為曹妃原籍應為唐時平州沿海與今之曹妃甸隔海相望的小漁村龍王廟(位於今唐海縣第七農場場部一帶),理由有三:
一是與當地民間傳說相符合。曾家灣是唐海最古老的村莊,從唐朝已成村落,到遼代已名揚京東。村北的臥如寺、村西的沙坨上曾有古墓,出土過許多珍貴文物。曹妃從小在曾家灣私塾讀書,並把童年的足跡留在此處,留下了許多的民間傳說故事。這些故事雖然沒有系統整理,卻代代相傳,成為民間野史。在正史資料匱乏的情況下,野史也可以作為參考。
二是有曹妃伴駕東征且途經曹妃甸沙島作佐證。帝王御駕親征,免不了軍旅奔襲戰陣廝殺,其間充滿了兇險血腥,因此一般是不會攜妃嬪于軍旅之中的,且古之遼左一帶向為苦寒之地,氣候環境異常惡劣,這樣的生存條件,對於戎馬半生的李世民而言自然算不了什麼,但對於久居深宮養尊處優慣了的宮眷妃嬪而言,卻是極難承受的。因此,李世民親征高麗時攜一般妃嬪伴駕而行的可能性是極小的。那么,曹妃能夠在李世民東征高麗時伴駕而行,必有其特殊緣由。緣由之一是本書正文中交代過的,即其伴駕而行的一個特別目的,是要回鄉省親,故而行軍途中有曹妃甸沙島之行;緣由之二是她自幼生長在北方,熟悉並適應北方苦寒的氣候環境。
三是為其死後葬於曹妃甸沙島提供了充分的根據。曹妃是在行軍途中病歿並葬於曹妃甸沙島之上的。這裡有兩個疑問:一個疑問是曹妃作為李世民深愛的妃子,死後為什麼沒有歸葬皇陵,而葬在遠離京師長安的海隅一座孤島之上?若只用軍情緊急作解恐怕難以令人信服。如因軍情緊急一時來不及將其遺骨遷至遠在陝西的皇陵,只能臨時就近葬於曹妃甸沙島之上,那么,按照皇家定製,李世民也會於事後將自己愛妃的遺骨遷葬到陝西昭陵,而不會葬於偏遠海島之上就算完事。那么,實際情況為什麼又是如此呢?只要聽一聽民間傳說,這個疑問立刻就釋然了。根據民間傳說,曹妃在與曹妃甸島一水之隔的沿海小漁村龍王廟出生並度過了她的童年時代,其後又與其父一同在曹妃甸島上居住,其間因種種際遇,她與這座沙島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就為她亡故後葬於此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對此,本書已通過臨終前的曹妃之口作了充分的交代,在此不再贅述。再一個疑問是,據史料記載,李世民率軍東征高麗,進軍和班師所走的路線均為陸路而非水路(這一點下文還要專門說明),那么,曹妃怎么會病歿于海中一沙島之上呢?有一種說法是,李世民率軍班師途經灤縣一帶時,與曹妃乘船經灤水、溯河到海上遊玩,並狂歡於石臼坨,爾後遊覽至曹妃甸島時曹妃病歿於此島。而實際情況是,大軍班師行至渤海邊時,遭遇風雪寒潮襲擊,大批將士因衾薄衣單不敵風寒而相繼凍斃,李世民在祭奠凍斃將士亡靈時慟哭不止,其狀極為悽慘。在此情境下,他怎么會有好心情好興致悠閒地作海上游呢?故此說似不可信。那么參照民間傳說,只有一種解釋:在大軍班師途經今灤縣一帶時,曹妃乘船沿灤水、溯河並渡海至曹妃甸島上省親,不幸病歿於此島。
綜上所述,作者認為,曹妃原籍在唐時平州沿海小漁村龍王廟,即今之唐海縣七農場場部一帶的傳說是可信的。在地方志書中,曹妃伴駕東征已成定論。那么,曹妃若是本地漁家女兒,也必定遠嫁長安,成為皇妃,之後才能隨軍東征,並乘機省親故里。本小說,解決了曹妃系本地漁家女兒的傳說,與其系長安皇妃、伴駕而來之間的矛盾,即曹妃前半生系本地漁家女兒,後半生為長安皇妃,這樣與歷史記載及官方口徑並不衝突。
這裡又有一個問題,即現在的唐海縣七農場場部一帶在唐代是否已形成陸地?有一種說法,唐時今之曾家灣以南即為大海。對此,作者有不同看法。根據唐山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市檔案局、市地方志辦公室等單位編著的《唐山歷史寫真》一書(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所載《唐代境域圖》來看,現在唐海縣七農場場部一帶在唐代已是陸地而非海洋,這就為曹妃故居在今之唐海縣七農場場部一帶提供了史料方面的支持。
其二,李世民率軍親征高麗,走的究竟是陸路還是水路?對此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李世民東征高麗,先是率軍自洛陽出發走陸路至山東萊州,再由萊州乘船渡海途經曹妃甸再到遼東;又有人說,李世民率軍班師時,自遼東乘船途經曹妃甸,再由天津大沽口登岸改走陸路至幽州再至長安。其實,只要稍微查閱一下史書,這個問題立刻會迎刃而解。關於李世民率軍親征高麗行軍路線問題,新舊《唐書》均有明確記載且兩書所載內容完全一致:
進軍路線為:洛陽——定州——幽州——平州——臨渝——遼澤——遼東——白岩——安市。
班師路線為:安市——遼澤——營州——臨渝——幽州——定州——并州——長安。
另據《永平府志》、《畿輔通志》、《灤州志》等史志載,李世民率軍班師進入臨渝關後,曾途經黃洛古城遺址(今灤縣縣城)和大城山(今唐山市區內)。可見,李世民率軍東征高麗,進軍和班師所走的全是陸路。說李世民率軍征高麗自萊州渡海經曹妃甸至遼東,是將率水軍四萬自萊州渡海直趨平壤的水軍行軍大總管張亮錯安到了李世民的頭上,而且,張亮所率水軍自萊州入海後,也並未途經曹妃甸。
這幾個問題解決之後,才為本書寫作過程中處理好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係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親自為本書題寫書名;唐海縣人大副主任、唐山灣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孫武勛撰寫序言;唐山灣文學研究會會長鄭錄禮親自為本書勘校,都使我們倍受感動;遠在石家莊的趙書怡、瀋陽的張博、三友集團的韓建明,也分別在史料和古詩詞方面,給予本書支持;唐海縣紀委邊鈞、常進、袁麗楠,唐海縣政協李冬茹,唐海團縣委韓玲玲幾位同志,以及唐山師範學院灤州分校袁麗薈同學,犧牲了春節休息的時間,幫助列印《大唐曹妃》,在此一併致謝!因時間倉促,更兼作者水平有限,書稿多有不盡人意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同時,需要說明的是,文學畢竟不是歷史,作為文學創作,我們的態度是嚴肅的;作為歷史考證,我們還很膚淺,雖有竭盡全力在先,難免出現謬誤於後,冀希各位史學家批評指正。
“唐王之海、曹妃故里”是唐海的名片,挖掘地方文化、服務經濟發展,也是我們撰寫這部小說的初衷。唐海人,富於創業精神,文學的田野,更不應該荒蕪。我們願意與大家一同在這篇沃土上辛勤耕耘,為“工業唐海、濱海城市”建設,盡磚瓦之力、建螺釘之功。
劉蘭朝 孫夢成
2010年6月20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