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吻光尾鯊
- 拉丁學名:Apristurus macrorhynchus (Tanaka,1909)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目:真鯊目
- 亞目:貓鯊亞目
- 科:貓鯊科
- 屬:光尾鯊屬
- 種:大吻光尾鯊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測量標本1尾;全長427mm;采自南海。 體細而延長,前部平扁,後部漸側扁。頭長而平扁,後端稍隆起,頭寬比頭高為大,頭長約為全長的1/4強。尾長而側扁,向後漸細狹,尾長為頭和軀幹長的1.2倍, 尾鰭基上下方無凹窪。吻頗長而平扁,背腹面中央有明顯縱帶狀羅倫管開孔多行;吻端鈍圓,側視鈍尖,鼻孔前外側突出,眼中央至吻端距與至胸鰭基部中央的距離約相等,眼前緣至吻端距約等於至第四鰓孔。眼中大,長橢圓形,具瞬褶,能上閉,眼徑小於眼後緣至第一鰓孔距,眼間隔寬,中央稍隆起。鼻孔寬大,斜列,距口端比距吻端為近,前鼻瓣具有1個三角形突起,在外側內緣具一分支,後鼻瓣鈍圓,內側具一突起,後緣有半月形薄膜,鼻間隔為鼻孔長的1.1倍。口大,弧形,口寬為口長的2倍余,小於口前吻長,大於眼間隔。唇褶發達,上唇褶很長,約為上頜長的4/5,下唇褶較短,約為下頜長的2/3。齒細小,尖長而密列,3-5齒頭型,多行在使用,每側約21齒。噴水孔頗小,橢圓形,位於眼后角下方,近背位,直徑比距眼后角的距離稍大。鰓孔5個,狹小,前4個距離和大小約相等,最後1個稍小,末2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盾鱗具3棘突3嵴突。 背鰭2個,狹小,兩背鰭間隔大於第二背鰭基,小於吻長,第一背鰭稍小於第二背鰭,位於體腔後上方,起點與腹鰭基底末端幾相對,前緣微凸,後緣斜,上角鈍圓,下角廣圓;第二背鰭與第一背鰭同形而較大,起點位於臀鰭基底中部上方。尾鰭細長,稍小於全長的1/3,尾椎軸低平,上葉頗發達,下葉前部寬大,稍呈圓形突起,與中部相連線,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與上葉相連,尾端圓形。臀鰭頗長,約小於尾鰭的1/2,與尾鰭間距小於眼徑的1/3,前端稍圓,里角鈍尖,距尾鰭基比距腹鰭為近。腹鰭低長,大於背鰭,前緣與後緣連合呈半月形,里角尖突,鰭腳圓筒形,內緣側扁,後端尖而彎曲。胸鰭寬大,距腹鰭等於眼後緣至胸鰭起點距,前緣與里緣圓凸,後緣平直,外角與里角圓凸。 體灰黑色,腹面色稍淺。背鰭與胸鰭前緣及尾鰭邊緣黑色;背鰭與胸鰭後緣,腹鰭 與臀鰭後緣白色;口腔與鰓膜黑色。
生活習性
大陸坡深水底棲小型鯊,卵生,每個輸卵管只1個受精卵。雌成魚最長約66cm。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分布於台灣東北部沿海、南海
國外分布: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