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第二衛生學校是山西大同的一所高職院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同市第二衛生學校
- 外文名:Datong health school second
- 類別:高職院校
- 所屬地區:山西大同
- 主要院系:護理
要素分析,核心競爭力,
要素分析
1.高職院校管理者的綜合素質及其人格
當今國際國內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對高職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戰,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管理者具有多方面的較高素質。高職院校管理者,尤其是領導人的綜合素質及其人格是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理由很簡單,沒有一個好領導人,沒有一個起核心、骨幹作用的好帶頭人,就不可能形成凝聚力,就不可能把學校管理好。好的管理者、領導人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遠大的事業理想;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熱愛高等職業教育事業;具有開拓進取和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有密切聯繫民眾的工作作風;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的思想路線;有真才實學,有遠見卓識。沒有這種精神和膽識,是難於管理好一所高職院校的。
2.管理團隊的綜合素質及其合力
高職院校的管理團隊既包括校級管理者,也包括中層管理者,如各分院、系、部的管理者直至教師,兩部分管理者形成高職院校的管理團隊。校級管理者制定學院的總體發展戰略、發展思路,制定發展規劃,提出發展目標,中層管理者是實施者,把學院的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目標等加以落實,從而實現學院的總體發展目標,兩部分管理者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形成真正的管理團隊,才能形成競爭力的要素。因此,管理團隊的素質體系在於要能正確把握高職發展的客觀規律,能正確理解**發展高職的相關政策,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管理團隊的素質的重要體現是形成合力,而不是“離心力”。院校級管理者根據學院的環境、發展規劃所制定的戰略,如果不能很好地創造運用,再好的規劃、戰略,也只是紙上談兵,畫餅充飢,沒有絲毫的意義。因此,管理團隊要廉潔、務實、有創新意識、有強烈的事業心、懂行,才能團結大家一道工作。
3.師資結構及其素質要求
高職院校教師隊伍一般由三部分組成:文化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和生產實習指導教師。教師的專業結構與普通院校不同,學科門類非常龐雜,並且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專業設定不斷調整,要求教師的專業結構不斷調整。如專業覆蓋的寬廣性對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要求較寬。體現在:一個教師應該勝任本專業中的多門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要求比較寬。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教師不僅能勝任在專業教室上課,還應能帶好本專業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撰寫、科技製作等。其次,專業實用性強。由於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基本上定位在生產(工作)第一線的實用型人才,因此,教師本身應具有很強的專業套用能力,或稱之為專業實施能力。但是,對高等職業院校教師要求的這種實用性,是體現專業運用中的特色,而非個別崗位操作的特色;體現專業實施能力,而非專業理論能力。這二者明顯區別於技工學校和普通高校。這一點也是區別於其他類型職業學校教師的特性所在。因此,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高職教育師資隊伍越來越明顯地反映出這支隊伍應有的素質要求——具有敬業精神;紮實的知識功底;具有相應的實踐經驗;懂得教育基本規律;具有職業課程開發能力,適應專業教學任務轉移的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和技術推廣能力。
4.全新的教育理念
——市場理念。高職教育要想辦出特色,要想辦出生機和活力,就要立足區域,面向世界,著眼當前,面向未來,研究市場,學校圍繞市場(廣義的市場)辦,專業圍繞市場設,質量檢驗靠市場,培養受社會歡迎的實用性、套用性、複合型人才,形成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輻射源”,以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多形式的辦學方式,向經濟社會綜合化、多元化方向發展,加大自身改革調整的速度,走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前列,從而使培養出的人才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特色理念。積極發展高職院校既是提高國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長遠方針,也是發展國民經濟的迫切要求。而高職院校的生機和活力,就在於其“面向地方,服務地方、辦出特色”的辦學宗旨。目前國內由多路大軍共同舉辦各種類型的高職院校,這些不同類型的學校根據各自不同情況應辦出各自不同的學校特色。
——終身教育理念。傳統意義上的高職教育是終結性教育,且專門化強,服務面窄。但是,隨著科學、經濟、技術的發展,職業變動和職業技能的更新加速,使從業人員在一生中將會多次變動職業和更新職業技能,這就要求高職教育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因此,高職院校在辦學中應儘可能綜合化,拓寬專業服務面,培養複合型人才,以適應經濟技術結構變動中對高級技藝人才的需求。同時,盡力建立好與中職相通、普通高等教育相連的“立交橋”,為具有不同稟賦的社會成員提供多種成才的途徑,為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提供多種多樣的人才群。
——“人力資源共享”理念。師資隊伍是高職保障教學質量體系的根本保證。高職人才培養的特殊性決定了師資隊伍的特殊性。“雙師型”師資隊伍是保障高職教學質量的基本要求,而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卻很難達到這一要求。因此,高職院校必須積極從社會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引進或聘任大量的專兼職教師,充實教師隊伍,對兼職教師可採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高職教育的需求,通過培訓和在職學習實際工作鍛鍊等多種形式,努力地提高現有的教師隊伍的素質,設立“雙師型”教學崗位。
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這一術語首次出現是在1990年,原來是由一些企業戰略研究專家提出來的,他們根據其對六十年代以來企業界實行多元化發展利弊得失的研究,對眾多企業興衰案例的分析,得出結論認為,核心競爭力對企業的發展具有很大的重要性,應以此作為企業戰略決策的一種主要依據。其目的是想從根本上解釋企業生存和消亡的原因。後來,這一理論被移植(遷移)到其他領域、行業,成為一個企業(行業、事業部門)制定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0年,著名戰略管理專家C.K.普拉哈拉德(C.K.Prahlad)和加里·哈默爾(Gary Hamel)在他們所著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中對“核心競爭力”這么定義:核心競爭力又稱核心能力,是建立在企業核心資源的基礎之上,企業的智力、技術、產品、管理、文化的綜合優勢在市場上的反映。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看來,核心競爭力首先應該能為企業提供進入不同市場的潛力。其次,核心競爭力對最終產品的顧客價值貢獻巨大。最後,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難以被競爭對手所模仿和複製的。在他們看來,核心競爭力包括兩類能力:洞察力、預見力。這些能力有助於企業發現並掌握能夠形成先行一步優勢的事實或模式。這些能力的來源是:能夠觸發一系列發明的技術和科學知識,如佳能公司的光學知識和縮微能力;專有數據,如花旗銀行的行為和信用評分知識;在交易中擁有高端交易的最大份額,從而獲取的信息;能不斷發明成功產品的創造力,如迪斯尼公司在動畫業務領域就有這樣的能力;卓越的分析和推斷能力。
把“核心競爭力”遷移到高職院校,有著重要的意義。至少,它可以對高職院校的辦學者指明辦學競爭的方向。我認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事業單位的核心競爭力的表述可能不完全是一樣的,但它的內在實質是一樣的。引伸到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是在高職院校發展過程中長期培育和積澱而成的,孕育於高職院校的文化,深深融合於高職院校內質之中,難以被他人所模仿和替代的一種基礎性的能力,是一個堅實的平台,是高職院校能夠基業長青的關鍵因素,是競爭力各要素中最重要、最關鍵、最本質的部分。規模的擴張、數量的增長只能是高職院校在某段時期內的相對競爭優勢而已,真正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因素才有可能作為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