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小康論是古代思想家對理想社會的兩種構想。語出《禮記·禮運》,假託孔子之口,將古代社會加以美化,稱堯舜時代為“大同”,夏、商、周三代為“小康”,將“大同”作為最高理想,“小康”作為近期目標。《禮記·禮運》描繪“大同”理想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是一幅理想化了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圖景,但其內容包含著反對剝削,主張財產公有和人人勞動,天下為公。儘管天真而不切實際,卻朦朧反映了被壓迫人民的願望和要求。後世大同理想的發展過程表現出從朦朧到鮮明,從天堂到人間,從仰望神明到依靠自身力量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