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學志

《大同學志》創刊於1944年,雙月刊,由大同學會編輯發行,通訊處位於重慶民權路78號,屬於政論性刊物。該刊的代表人有汪秉乾、劉樹仁、陳翰屏,主要供稿人有何鍵、傅秉常、張博言、王之平等人。1946年2月出版至第6期停刊, 原因不詳,館藏第一卷第1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同學志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44年8月
  • 出版周期:雙月刊
辦刊宗旨,刊登內容,文化傳統,

辦刊宗旨

《大同學志》旨在發揚中國固有道德,恢復民族健強精神,以公平中正之道轉科學為正用,以剛大無敵之法息戰爭的殘酷,意欲建設國家進而建設世界,行人人自由,國國平等之大同之道。

刊登內容

其主要內容分為三類,分別是有關大同學說與世界和平的論著、有關大同學說的演講和相關主張、建設大同世界的史料史實。論著方面有對“大同”理念的闡述,例如孔祥熙的《人治法治禮治與大同之治發凡》、何鍵的《楬櫫大同六義》,前者闡述了古代的人治、法治、禮治的緣起以及三者之間的交叉聯繫,並引發近代人治、法治、理念的反思;後者引用大量史料分析“大同世界”的六個思想層面,剖析了大同思想的真正含義。論著方面還刊載了如何踐行大同理念,建設大同(和平)世界,載有張博言的《世界大同之促進及其教育方針》和張敏齊的《科學的大同文化》,前者從時代背景出發,充分吸取古今思想及主張,為大同世界的建設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後者從文化角度探討了古代儒家、墨家的大同文化以及近代西方的大同文化,同時對三民主義的大同文化提出了相關意見。講詞方面載有“吳稚暉先生大同學說演講”、“美前總統羅威爾遜氏之和平主張”、“林故主席卅一年國慶紀念訓詞”,這些講詞主張建立大同世界亦或是和平穩定的世界,為世界格局、國家發展繁榮提供了理論基礎。史料史實方面介紹對美、英、法、意四國領導人在施政建國方面的理念,還刊登了《國際反侵略運動基礎原則》,這些材料都指向社會的大趨勢,即世界和平。

文化傳統

《大同學志發刊詞》(梁寒操):
大同世界為人生理想的極則,各國大思想家,對於大同類型之“天下一家”的理想,雖亦蚤有所見,但言簡意賅,而能預示此未來理想世界之類型,於數千年前者,則莫如孔子禮運之說,顧此種高尚完美之學說,雖發端於數千年之中國,而時值君權時代,一言“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即不免觸犯忌諱,而當“各親其親”“貨力為己”之世,大同體制下之超然的社會與經濟理想,亦不易見容於世俗、有此重重障礙,故此說之誕生也,孔子既於蠟賓之餘喟然興藪,蓋其時其境,此達世違俗之論,殆未可造次昌言出之也、後世儒者,讃述孔子之道,獨偏重於個人性理修養之術,而於經世極則之大同理想,蓋罕言之,而善為臆說阿世者,竟謂禮運一篇“疑出於子游門人之所記,間有格言,而篇首大同小廉之說,則非夫子之言也”其蔽於君權困於流俗之情,固至淺陋,而此既隱之大道,蒙此曲說,益使千古沉埋,昧而不昌,抑可嘆也。
殆近世革命潮流所暨,民主思想與社會主義既勃興於歐美,而人類政治與經濟之觀念,為之一新,國父遠紹中國固有之思想,規撫歐美近代之學說,擷長去短,去腐生新,遂以獨到之見,創立完美無缺之三民主義,而大同說中所謂“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即民權主義之要旨,所謂“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即民生主義之要旨,所謂“不讀親其親。不讀子其子,”所謂“講信修睦”“謀閉而不興”,亦即民族主義對內對外之要旨也,故國父於心理建設中所稱,“人類進化之目的為何,即孔子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又於民生主義中謂,“我們三民主義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國家是人生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這樣的說法,人民對於國家,不只是共產,什麼事都是可以共的,人民對於國家要什麼事都可以共,才是真正達到民生主義的目的,這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
三民主義之理論,既為大同學說之發揚,而國民革命之實際,又為大同之道,掃除障礙,奠其基石,民國之建立實即為進大同之始階也,雖然大同之理想過於高遠,當世人群之文明與道德程度,未足以副此理想世界之建設,故遂以“知之匪艱行之維艱”之觀念,以為大同之道未可實行於當世,僅可留之於子孫,舍此正道而不由,而所謂“天下主義”或“世界主義”者,乃由偏徒發展,馴至帝國主義乃至其他反對民族平等之國際主義,反得滋生蔓延,此又大同學說不獲昌明之另一變態現象也。
國父會謂:“近代文明進步日以加速,最後之百年已勝於以前之千年,而最後之十年又勝於已往之百年,如此遞推,太平之世,當不再遠”,蓋近世各種精神與物質上交通工具之發達,已使世界在空間上之距離縮短,而此次世界大戰發生,更促使“天下一家”“全球一體”之觀念,為空間之猛獸,史屈萊脫氏會謂:“三年前就是最樂觀的國際主義者”,也想不到在一千年內會實現國之政治與社會革命,雖已局部的掃除“天下為家”與夫“貨力為己”之觀念,然其範圍多限於一國,而未普及於全世,吾人試讀近世革命史,皆以爭一國國內政治或經濟上之自由平等為目標,非所以語於民族國際間之公共平等與永久和平也,其以國際平等與永久和平為明顯之目標而從事奮鬥者,蓋自此次世界大戰始,夫國際 平等與永久和平,即中國古聖所指“平天下”之事業,而“平天下”之基本原理與原則,則莫如“大同之道”,當茲世界有識之士,方為戰後世界和平建設問題,頗額憂心,各陳所見而未獲結論之時,闡明吾國千古相傳的大同學說,以為今後理想世界建設的南針,實為當務之急,大同學會同人,有鑒於此,爰擬出其研究所得,刊為大同學志以問世,謹於發刊之始,貢獻數言,以求明教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