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平城明堂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明堂(漢長安城明堂、北魏平城明堂、唐洛陽城紫微宮正殿、北宋汴梁明堂)之一,是北魏帝王舉行朝會、祭祀、慶賞等大典的地方,是禮治文化的載體,是目前唯一在原址修復完成的明堂,是平城遺址的城內標誌。其附屬辟雍相當於今天中科院。
著名歷史事件為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花木蘭拜見天子孝文帝的地方,在大同市柳航里的明堂公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同北魏明堂公園
- 發掘:1995年
- 直徑:289至294米
- 占地:達百畝
介紹,復建,
介紹
明堂是古代帝王舉行朝會、祭祀、慶賞等大典的地方,是禮治文化的載體。1995年發現明堂遺址部分發掘延續至次年,其具體位置在今大同市區東南向陽東街一帶,東起大同一中(原雲中大學--大同職業技術學院)西南角,西至柳航里小區西沿,南迄城區四十五校西牆外,北至柳航里原大同職業技術學院3號家屬樓西的小區停車場。已探明這處圓形遺址直徑為289至294米,占地面積達百畝。遺址中央是一方形夯土台基,邊長約43米,是主體建築“明堂”所在地。遺址總平面呈圓形,在圜形水溝的內側,設東、南、西、北四門,南門與西門的遺址規模宏大。依照相關資料推算,建築規模相當於現存北京天壇的3倍。可惜受到當時社會條件局限,地處鬧市無法進行下一步詳細考古。
營造明堂的決定是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年)提出的,而最終完成卻是在五年之後的太和十五年(491年)。此時文明太后剛剛故去,而由太后與皇帝共同主持的班祿制、均田制和三長制改革已經完成且收到實效,國家進入了鼎盛期。這樣的政治、經濟條件成就了明堂,明堂便也成了國力的炫耀和時代的標誌。這一點可以從平城明堂本身得到驗證。
主要遺址是中心及東南西北共5個建築遺址的夯土台基,以及外環於周邊四個台基的一條圜形河道。中心台基長寬各42~43米,應為築明堂太室即太廟,可惜它正好被壓在柳航里小區一座樓下。四方的夯土台基應為明堂東南西北四門或四處堂室(更可能是被稱為四門之學的太學)。根據已發掘的西、南兩個夯台及建築遺存,四方台基皆向外呈凸字形,面闊29米,進深16~17米。台外的圜形河便是辟雍了,以其形同玉璧名之。辟雍河寬17~22米,整齊的砂石砌成堤岸,並以河泥防滲。河以碎石鋪底,頗為考究。
據清道光《大同縣誌》載,此處原名八圪瘩(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軍占領期間修飛機場才將8個圪瘩連同中心台基上唐代因址而建的魏孝文帝廟殘址夷為平地)。想來當初這裡是有8個夯土台基的,每個夯土台都是一處大的建築,不僅有明堂、太廟、太學、靈台及四門,可能還包括南面專作祭天的圜丘。這一組皇家建築群,再加上東面皇帝勸耕的藉田、藥圃,北面高聳入雲的永寧寺七級浮圖以及皇舅寺和佛塔,京邑帝里,王者之象,令人神往。從發掘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石料、表面磨光的大瓦以及直徑18厘米的獸面瓦當,也可窺見一斑。
營造明堂的決定是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年)提出的,而最終完成卻是在五年之後的太和十五年(491年)。此時文明太后剛剛故去,而由太后與皇帝共同主持的班祿制、均田制和三長制改革已經完成且收到實效,國家進入了鼎盛期。這樣的政治、經濟條件成就了明堂,明堂便也成了國力的炫耀和時代的標誌。這一點可以從平城明堂本身得到驗證。
主要遺址是中心及東南西北共5個建築遺址的夯土台基,以及外環於周邊四個台基的一條圜形河道。中心台基長寬各42~43米,應為築明堂太室即太廟,可惜它正好被壓在柳航里小區一座樓下。四方的夯土台基應為明堂東南西北四門或四處堂室(更可能是被稱為四門之學的太學)。根據已發掘的西、南兩個夯台及建築遺存,四方台基皆向外呈凸字形,面闊29米,進深16~17米。台外的圜形河便是辟雍了,以其形同玉璧名之。辟雍河寬17~22米,整齊的砂石砌成堤岸,並以河泥防滲。河以碎石鋪底,頗為考究。
據清道光《大同縣誌》載,此處原名八圪瘩(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軍占領期間修飛機場才將8個圪瘩連同中心台基上唐代因址而建的魏孝文帝廟殘址夷為平地)。想來當初這裡是有8個夯土台基的,每個夯土台都是一處大的建築,不僅有明堂、太廟、太學、靈台及四門,可能還包括南面專作祭天的圜丘。這一組皇家建築群,再加上東面皇帝勸耕的藉田、藥圃,北面高聳入雲的永寧寺七級浮圖以及皇舅寺和佛塔,京邑帝里,王者之象,令人神往。從發掘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石料、表面磨光的大瓦以及直徑18厘米的獸面瓦當,也可窺見一斑。
北魏平城明堂是少數民族政權和民族融合的產物。隨著封建化的推進,鮮卑拓跋氏與其代北各部族、融入北魏政權的中原士族和周邊新加盟的少數民族的交融愈益深廣。太和十年,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平城“始服袞冕,朝饗萬國”,並以“法服御輦祀於西郊”。大臣們也“始制五等公服”。這個大的歷史背景,標誌著鮮卑少數民族政權的成熟,也就在這一年下詔營建明堂。平城明堂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由少數民族政權建造的明堂,也是迄今為止除長安、洛陽而外發現的又一座明堂。這座明堂建造的時間、地點都說明,它本身就是中世紀中華民族夷夏交融的產物。長安和洛陽的明堂,都是明堂、太學、靈台分置,而平城北魏明堂卻是合三為一的。辟雍環明堂,考古實物已經證明太學和明堂建於一處,而作為宣揚教化的形象代表“三老五更”高處明堂則史有明載。靈台就在上圓下方的明堂上,而且其“室外柱內”的“綺井之下”彩繪北半天的星空,並且置有機輪,天象逐月而變。太和十六年正月孝文帝先是登靈台觀雲物接著又降居青陽左個布政。不僅明堂、太學、靈台三而為一,明堂太室也兼有太廟功能。太和十六年(492年)正月依據“嚴父配天”的常禮“宗祀顯祖獻文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同年九月又“大序昭穆於明堂,祀文明太皇太后於玄室”。在明堂序祖宗昭穆,實際上就是把七廟之享遷入明堂,明堂便成了太廟。這不僅合了蔡邕《明堂月令》關於明堂、清廟、太廟、太室、太學、辟雍,“異名同事,其實一也”的說法,把聽政布政、施行教化、祭天祀祖、觀雲物,察符瑞集於明堂一身,也體現著北魏政權崇簡、尚實的民族品格。
復建
明堂公園修復被列入歷史文化名城復興工程,在向陽街原址建設。工程為展覽建築,包括明堂主體、四門、圍牆等,計畫投資3500萬元,總建築面積6702.88平方米,其中明堂建築面積為4628.88平方米,四門建築面積為2074平方米,建築層數為地下一層,地上二至三層。最大檐口高度20.32米。還有一個暗層,窗戶樣式為古老的直欞窗,採用的是波羅格木料,與明堂尖頂構成了一幅別有韻致的圖畫。明堂建築高度為27米,占地600平方米,南門、西門均為二層閣樓式建築,每個門占地近300平方米,明堂辟雍西南段、西北段的水道已完成。北門、東門還未建。明堂主體的穹宇殿頂開始覆蓋琉璃瓦,殿基正在安裝漢白玉護欄,殿內裝飾工程也在加緊進行。南門、西門主體已完工,重檐牌樓式建築初現高大、雄渾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