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厚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謝崗鎮的東部,毗鄰惠州,離鎮中心2公里地理位置優越,惠深高速、107國道、莞樟公路和規廣梅汕鐵路貫穿其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厚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東莞市
- 面積:5.6 km
- 人口數量:986人
地圖信息,
位置大厚村位於謝崗鎮東部,東與大龍村相鄰,西與謝山村相連,西南與樟木頭接壤,南與樟木頭林場相望,北與惠州市惠城區瀝林鎮毗鄰。省道S357莞惠公路、廣梅汕鐵路、莞惠鐵路軌道交通從村境橫貫東西。
境域面積大厚村呈橢圓形分布。東起大龍村始,西至謝山村,東西寬約2公里;南至樟木頭鎮林場,北至惠州市惠城區瀝林鎮交界處,南北長4公里,總面積約6.3公里,占謝崗鎮總面積的6.12%。
建置隸屬民國期間,大厚屬東莞縣第三區大同鄉管轄。新中國建立後,大厚村屬東莞縣第七區大山鄉管轄,1955年屬東莞縣清溪區管轄,1957年屬東莞縣謝崗大鄉管轄,1958年屬東莞縣樟木頭人民公社管轄,設立大厚生產大隊,下轄8個生產隊。1961年6月,大厚生產大隊屬謝崗人民公社管轄。1966年,大厚將8個生產隊合併為2個生產隊。1969年,大厚、謝山兩個生產大隊合併,稱大山生產大隊。1976年與謝山分開,恢復設立大厚生產大隊。1979年又將7個生產隊劃分為5個生產隊,1983年10月,謝崗人民公社改設區公所,撤銷生產大隊,大厚改稱為東莞市謝崗區大厚鄉人民政府,下設5個生產隊。1987年4月,謝崗區公所改稱為謝崗鎮人民政府。同年10月,大厚鄉改稱為大厚管理區,下設5個生產隊,1995年撤區建村,改稱大厚村民委員會,至2015年12月未變。
立村沿革大厚約建立於元朝(1342),黃氏先祖從惠州游路口(今惠州市惠城區)遷東莞縣謝崗黎村黃邊嶺,再從黃邊嶺遷至毗鄰現大龍村的地方,起名為大凹村,後因村民之間經常因事吵架,覺得村名“凹”字不吉利,因“凹”字在本土語言中又指吵架的意思,因此,1951年,時任村支部書記黃沛丁將“凹”改為“厚”,全名為大厚村,一直延用如今。
姓氏人口遷入大厚最早的是黃氏,後謝、朱、趙、羅、何、馮等姓氏相繼遷入。至2015年,村內戶籍人口共有姓氏62個,包括嫁過來的媳婦在內。其中黃姓人數最多為696人,其次是羅姓67人,其餘姓氏以人數排序分別是謝、鄧、劉、陳等。
1948年,大厚有人口83戶520人,其中男280人,女240人。1950年,總人口上升為551人,其中男298人,女253人。2010年,大厚村委會有人口8939人,其中戶籍人口1006人,男522人,女484人。外來人口7933人,男3909人,女4024人。2015年12月,大厚村委會共有戶籍人口264戶1058人,男556人,女502人。
民居新中國建立前,大厚聚落民房多為泥磚瓦面平房。新中國建立後,民房多改為紅磚混土結構。80年代,民房多改建為一、二層的樓房。2000年以來,村民多將舊房改造為三、四層的樓宇,除自用外,大部分出租給外來人員居住或開商店之用。其間,部分村民在謝崗新區或鄰近的樟木頭、常平鎮購房居住,舊屋全部租給外來人員。
農業新中國建立前,大厚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甘蔗、蔬菜、荔枝、龍眼等。長時期以來,由於農業生產技術落後,農作物產量很低。加之水澇乾旱,十年九不收。20世紀50年代初,全村有耕地面積4000~5000畝,畝產兩造年均不足200公斤。之後,通過興修水利,推廣良種,進行耕作制度改革以及生產結構調整,糧食產量雖有所提高,但受“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影響,人民生活質量改善幅度不大。1980年冬,謝崗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激發了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糧食產量大增,年均畝產提高到480公斤。到2005年,大厚有耕地684畝、魚塘308畝。隨謝崗鎮工商業發展,村耕地面積大量減少。至2015年底,全村有耕地面積0畝,糧食產量總產0公斤。有魚塘1840畝,年產700噸。需要核實
工業新中國建立前,大厚有個體手工業作坊編織蓑衣。20世紀50年代,村集體設立榨糖、榨油、磚窯廠,60年代停辦。1981年,大厚生產大隊引進第一個“三來一補”企業——五金廠玩具廠,由港商黃輝根回鄉創辦。1984年,大厚鄉引進第二個“三來一補”企業——大厚毛織廠,由港商黃倫、鄭福利回鄉創辦。之後,大厚大力發展工商業,全村耕地逐漸成為工業用地。1989年,由謝崗鎮政府牽頭,四方(即東莞市農業局、東莞市水利局、東莞市政府、謝崗鎮政府)聯合投資開發經營大厚湖荒埔4000多畝水產養殖,成立大厚湖農業開發公司。與此同時,大厚村還通過招商引資,相繼參與建成大厚舊工業區、田心工業區的廠房。其中由村組集體建廠房11套,占地面積4.4萬平方米(其中村級占2.4萬平方米,組級占2萬平方米)。至2015年,大厚村委會共有工業企業111家,其中外資企業9家,民營企業32家,私營及個體企業70多家。主要產品有:五金加工、電子、食品、機電、塑膠等。
商業新中國建立前,大厚村有小雜貨店3~4個,主要經營日常生活、生產用品。20世紀60年代,謝崗供銷社在大厚設立代銷店1個,主要經營日常生活用品和飲食材料、生產用品。改革開放後,國家對商業實行開放搞活政策,村內開始出現私人經營的商店,如村民黃牛屎、羅金榮、黃桂光等經營的雜貨店。90年代隨外來務工人員的增多,村內的商店、飯店、大排檔應運而生。與此同時,村集體建設大型農貿市場1個,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的大型超市1個。到2015年,全村有私營及個體工商戶70家,從業人員300餘人,年商品零售額達200多萬元。
人民生活20世紀50年代,大厚村民收入很低,人年均不到百元。60年代,大厚生產大隊勞動日工分分值最高為0.7元,最低為0.17元,人年均收入約240元。改革開放後,隨大厚工工商業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90年,大厚管理區經濟總收入24萬元;1995年,大厚管理區集體經濟總收入74萬元;2015年,大厚村集體經濟收入為1415萬元,人均純收入元。到2015年,全村共有私人小汽車238輛。
教育民國期間,40年代大厚村有私塾1間,塾師是黃樹芬。新中國建立前後,1948年至1951年,在大厚祠堂創辦一所學校,即富農聯合學校,推選富農黃計歡為學校董事會董事長,1951年停辦。1968年,為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大厚生產大隊投資興建大厚國小,在校學生100人左右。1990年,大厚管理區另闢新校址,興建大厚村國小,學校面積為2000多平方米。2008年,謝崗鎮實行聯合辦學,大厚村國小撤銷,校舍改成大寶幼稚園。到2015年,全村有幼稚園1間,在校幼兒185人。從2000年到2015年,大厚村相繼有80多名學生考入大學,其中本科生40多人,專科生40多人。
文化體育大厚村從2006年起,投資數10萬元建成文化廣場1處,並設有籃球場、桌球場等。2007年建成老人文化活動中心1個,占地面積200平方米。與此同時,建成大厚村史展覽室1個,室內展示農耕工具及物品。村內有電子閱覽室1個,室內配備多台電腦,有圖書3000冊以及報紙、雜誌等。
文物古蹟大厚村有候封公祠1座,建於清朝年代,至2015年有300年歷史,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高約12米,平面結構規模為兩進,該公祠位於村老人文化活動中心對面,是歷代供奉本村先祖的地方。因年代失修,其面目全非。鑒於此,該村村委會“兩委”班子對修繕候封公祠、恢復原貌達成共識。
人物明清時期,大厚有明朝進士黃遷思,有被奉為九州大學九經女尚書的黃煥貴,清代有進士黃曾,民國時期有曾擔任國民政府參議員的黃昌,新中國建立後有任廣東醫科大學副教授的黃俊輝。
榮譽2007年1月,大厚村被中共東莞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先進經聯社”。
地圖信息
地址:東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