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造山帶高溫超高壓榴輝岩的Mg同位素組成研究

《大別造山帶高溫超高壓榴輝岩的Mg同位素組成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古曉鋒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別造山帶高溫超高壓榴輝岩的Mg同位素組成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古曉鋒
  •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岩石學和地球化學研究表明,北大別榴輝岩的原岩是成分不均一的鎂鐵質下地殼岩石。它們經歷了三疊紀高溫超高壓變質作用以及折返期間麻粒岩相變質疊加和角閃岩相退變質,並伴隨了多期部分熔融作用和變質流體活動。本項目擬對北大別高溫超高壓榴輝岩及其退變質形成的斜長角閃岩等進行岩石學以及主、微量元素和Sr-Nd-Mg同元素地球化學等方面研究,重點查明鎂鐵質下地殼來源榴輝岩的Mg同位素特點及多階段變質過程對Mg同位素分餾的影響。在此基礎之上,結合已發表的資料,進一步探討下地殼岩石的Mg同位素特徵以及在部分熔融作用和深部流體活動下的Mg同位素分異行為。

結題摘要

本項目測量了北大別高溫超高壓榴輝岩的全岩和主要組成礦物的鎂同位素組成。研究結果顯示,榴輝岩的全岩δ26Mg值從-0.64 ±0.02‰變化到-0.11±0.04‰,大部分都與地幔值在誤差範圍內一致,另有一些(-0.64~-0.41‰)則明顯偏低。進一步分析表明,變質過程中流體交代和部分熔融都沒有明顯改變全岩的鎂同位素組成,也沒有觀察到俯衝過程中碳酸鹽加入的證據,因此,這些榴輝岩是繼承了原岩鎂同位素不均一的特徵。另一方面,單礦物的鎂同位素組成高度不均一,石榴子石的δ26Mg值從-0.92變化到-0.72‰,單斜輝石的δ26Mg值從-0.09變化到+0.26‰,角閃岩的δ26Mg值從-0.17變化到-0.05‰。根據石榴子石-單斜輝石鎂同位素溫度計計算的變質溫度為800~1000℃,與前人計算結果基本一致。角閃岩的δ26Mg值普遍低於單斜輝石,這與理論計算結果不一致,表明北大別榴輝岩中角閃石與石榴子石和單斜輝石的鎂同位素未達到平衡狀態,因此不能簡單地用角閃石代替單斜輝石進行溫度計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