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岔

大分岔彭慕蘭提出的關於近代西歐和中國發展出現差距的問題。

大分岔彭慕蘭提出的關於近代西歐和中國發展出現差距的問題。即為什麼工業革命會發生在西歐,西歐有什麼獨有的優勢。圍繞這個問題,彭慕蘭主要從人口與生態的角度把所有有影響的觀點都收集起來,然後,一項一項地進行比較研究。他認為中國和歐洲之間的“大分岔”(the great divergence)是在1800年以後才出現的,在此之前,中國在人口、農業、手工業、收入及消費等方面與歐洲並無明顯的差異。就是說,直至18世紀,中國並不落後。彭慕蘭選擇的例證是英國長江三角洲地區,前者是歐洲最發達的部分,後者是中國最先進的地區。這兩個地方之所以到19世紀出現所謂的“大分岔”顯然另有原因。
18世紀歐洲和中國都遭遇了生態危機,為了減輕中心的生態壓力,中心開始向邊緣發展。但在解決生態危機問題上,中國與歐洲面臨著很不相同的形勢:中國由於邊緣地區的發展,使其沒有形成像西方那種中心與邊緣的關係;英國則不然,除了煤礦的地理位置距工業區比較近、煤層埋藏比較淺易於開發以外,殖民地提供很多條件為英國本土節省了大量的土地,像棉花、木材、糖的供應等,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中心的生態壓力,使英國不至於發生生態恐慌,最終使西歐擺脫了一系列生態方面的制約,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他並提供了一系列數據,殖民地棉花、糖、木材的供應,幫助英國節省下來的土地達到2500萬到3000萬畝,而當時英國的全部耕地也不過2300萬畝,等於多了一個英國。他說,如果沒有美洲,英國很有可能走上一條與中國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相同的道路。正因為擁有殖民地和煤礦這兩大支柱,英國才逐步發展起來,使西歐和東亞走上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彭慕蘭的觀點與以往的認識迥然有別,他對以歐洲為中心來看待歷史的西方流行思路很不以為然,在他的書中以大量的史實批駁了瓊斯所謂的歐洲在-制度、生產力、生態等方面全面優於亞洲的看法,表現出一種強烈的“去中心化”的傾向。他認為,我們不僅要質疑為什麼中國沒能像歐洲那樣發展這種歐洲中心論的觀點,也要追問為什麼歐洲沒有循隨中國那樣的密集化-內卷的趨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