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俞村
- 行政區域面積:2.8平方公里
- 有耕地:136畝
- 山林:2635畝
歷史沿革,村情風貌,人文景觀,產業經濟,社會事業,村鎮建設,發展目標,
歷史沿革
大俞村是四明山腹地最早的古村落之一,至今已有八百年多年歷史。村子建在兩山之間,山間一條寬30多米、全長5公里的大溪把村莊分隔成兩半,橫貫古村全境,直至流入奉化江、甬江。兩岸翠竹掩徑,鐘靈毓秀。
走進大俞村,最吸引眼球的是整潔有序的石屋,這些石屋中年代最久遠的已有600多年歷史,是祖先居住過的地方。石屋冬暖夏涼,比鋼筋水泥結構的房子住著更舒適。
村情風貌
東南接四明山鎮,西與華山村交界,北與南嵐村毗鄰。花卉種植650畝。全村2個自然村分屬,共 159 戶458人。2005年底全村工農業總產值782萬元,集體經濟收入2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544元。
人文景觀
唐代詩人劉長卿有詩曰:“蒼崖依天立,履石如房屋,玲瓏開窗牖,落落明四目。”名聞天下的四明山就由“落落明四目”而得名。而作為四明山名稱起源的四窗岩,就坐落於大嵐鎮大俞村村後的山上。
大俞村最為著名的景點,則非四窗岩莫屬。不得不說說這裡曾是傳說中的劉阮遇仙處,給古村周邊的山水帶來了些許神秘色彩,而良好的生態環境,更使以四窗岩為核心的四明山有“天然氧吧”之稱,成為國內外遊客嚮往的旅遊目的地。
爬上四窗岩即可看到一堵大岩壁仿佛從天外飛來擱在重巒疊嶂之上,岩壁如刀削一樣齊,光赤平滑,寸草不生,高約30餘米,長50-60米。岩壁腰部一連排列著四個大小不一得名的洞穴,故稱四窗岩。
“神仙已乘仙鶴去,唯留青山在人間”——如今的大俞村,千百年的仙道傳說依然流傳在鄉間小弄,青山綠水帶給了百姓宜人的幽居環境,而眾多文人留下的詩篇,讓大俞的山山水水更顯靈性,讓人遐想無限,流連忘返。
產業經濟
大俞村農業以茶葉為主,逐步向花卉種植過渡。已發展花卉480畝,其中5畝以上的大戶有10戶,10畝以上的有4戶。結合豐富的毛竹資源,積極地引導農戶抓好竹筍生產,已經形成了短期抓竹筍、茶葉,中長期搞花卉的發展格局。二、三產業主要以利用豐富的水利資源為主,做好水電開發工作,村里兩座電站裝機400千瓦,年收入25萬元。
大俞村村民原先的主要收入來源靠毛竹、花木等。近年來,村里調整了發展思路,把發展生態旅遊業作為強村富民的主攻方向,相繼引進工商資本,開發了漂流景點、戶外運動基地等,村裡的14家農家樂可容納上千人就餐。鄉村旅遊不僅帶動了村民就業,還帶動了茶葉、竹筍等當地土特產的銷售。根據規劃,大俞村還要建造名宿,增加當地鄉村旅遊的基礎設施。
社會事業
村級集體經濟比較薄弱,尚有債務160萬元。如今,村里除民眾辦好實事外,每年的主要收入主要用於還貸。村級開支、報酬堅持一年四公開,並接受民眾監督,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口上。村級組織建設比較完善,村幹部分工合作,每星期召開碰頭會,每季開一次支部會,商討如何帶領民眾致富。同時,村幹部積極帶頭種植花卉,平時幫助解決土地流轉、種苗調運、技術輔導等工作。
村鎮建設
充分集中有限資金為民眾辦實事,通過各種途徑籌措資金12萬元,安裝了有線電視,對村兩條主要道路進行了澆築,對村道路硬化澆制水泥路面,對村級電網進行了改造,實施環境整治消滅了露天糞缸。
【一村一品】大俞村的黃泥拱筍(冬筍)是大嵐境內最好的,以其鮮嫩脆爽而聞名。
發展目標
引導村民,樹立長遠的發展意識,在發展花卉中,做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不亂開墾,規劃集體統管山低山緩坡劃出300畝發包給農戶經營,同時向茶山路邊套種,向外地拓展。爭取接通與到華山村大元基自然村的資源公路,積極爭取開發裝機200千瓦、投資100萬元的低水頭低投入攔水發電站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