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省政府批准建立《大亞灣水產資源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範圍涉及惠州、深圳共900平方公里海區。保護區綜合管理的行政主體是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於2002年4月由省編辦〔2002〕61號文批准成立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直屬的副處級事業單位,由惠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管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亞灣水產資源保護區
- 類別:保護區
- 地點:大龍灣
- 時間:1983
簡介,職能,規劃,意義,
簡介
大亞灣自然保護區的功能區劃自然保護區是實現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的示範點,為了加強對大亞灣自然資源的保護,突出重點,有利於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和《水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根據歷年水產資源調查積累的有關資料,按照我國自然保護區的功能區劃原則,把“大亞灣水產資源自然保護區”劃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三個功能區。劃分功能區是加強對保護區管理的有力措施之一。由於保護對象在自然保護區內的資源分布是不均勻的,各區域的資源結構存在一定的差異。為了更好地達到保護的目的,把保護區劃分為各類功能區是必要的。區劃的指導思想是突出重點,提高管理效果。區劃的基本原則是根據保護對象在各區域的資源豐盛度。根據大亞灣水產資源的分布特點,把整個大亞灣自然保護區劃分為四個核心區,其餘區域分別劃為緩衝區和實驗區。
(一)、核心區:總面積為118平方公里,區域內生態資源保存較好、分布集中的地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其範圍內進行一切可能對保護區造成危害或不良影響的活動。因科學研究的需要,必須進入核心區從事科學研究觀測、調查活動的,須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畫,並報省主管部門批准。1、中部核心區是指大亞灣中部群島區(中央列島和辣甲列島),面積為59.8平方公里,水質目標為(GB3097-1997)第一類。島嶼周圍的底質以岩礁質為主,水體與外海交換良好,生態環境較穩定,棲息生物種類豐富多樣。它是大亞灣多種經濟種類賴以棲息、生長、索餌、繁殖的重要水域,也是優良的鯛苗生產區、魚蝦類增殖區、珍貴貝類等的護養增殖區。主要保護種類有:馬氏珍珠貝、企鵝珍珠貝華貴櫛孔扇貝、翡翠貽貝、櫛江珧、半扭蚶、毛蚶、脹毛蚶、假奈擬塔螺、塔型馬蹄螺、帶鳳螺、管角螺、方斑東風螺、泥東風螺、菲律賓蛤仔、草莓海菊蛤、波紋巴非蛤、嶸螺、咬齒牡蠣、團聚牡蠣、雜色鮑、多變鮑、海蘿、鹿角沙菜、羊棲菜、半葉馬尾藻、瓦氏馬尾藻、紫海膽、對蝦、赤蝦、大亞灣梭子蟹、三疣梭子蟹、紅星梭子蟹、口蝦蛄、杜氏槍烏賊、真鯛、黑鯛、平鯛、黃鰭鯛、二長棘鯛、赤點石斑、鮭點石斑、青石斑、康氏馬鮫、斑點馬鮫、銀鯧、灰鯧、烏鯧、斑鰶、中華小沙丁魚、裘氏小沙丁魚、麗葉鰺、藍圓鰺、竹莢魚、羽鍶鮐、海島周圍的淺水石珊瑚。2、西北部核心區位於大亞灣的西北部海域(啞鈴灣水域),面積為26.5平方公里,水質目標為(GB3097-1997)第一類。該核心區地勢較平緩,底質多為泥沙,有的是石礫或沙灘,水深2~6米,灘涂以細沙質為主,島嶼眾多,沿岸沒有大的徑流注入,海水鹽度穩定,海水水質符合我國《漁業水質標準》要求,初、次級生產力豐富,生態環境十分適於海洋生物繁殖、棲息生長。主要保護對象:馬氏珠母貝和多種名貴經濟種類及棲息的海洋生態環境。3、西南部核心區位於大鵬澳東南岸和高山角之間小面積海區,以22º34′12″N、114º32′50″E與22º32′42″N、114º36′16″E連線和南面岸線包圍的水域,面積為6.8平方公里,水質目標為(GB3097-1997)第一類。主要保護對象:馬氏珠母貝、紫海膽、華貴櫛孔扇貝、翡翠貽貝、櫛江珧、旗江珧、棕環參、米氏參、糙參、海馬以及鯛科魚類等重要經濟種類。4、南部核心區是指沱濘列島周圍20米等深線以內的水域,面積為24.9平方公里,水質目標為(GB3097-1997)第一類。主要保護對象:紫海膽、龍蝦、鮑魚等名貴經濟種類的自然資源及海洋生態環境。
(二)、緩衝區:緩衝區內,在保護對象不遭受人為破壞和污染前提下,經保護區管理機構批准,可在限定時間和範圍內適當進行漁業生產、觀光性旅遊、科學研究、教學實習等活動。緩衝區包括了南部緩衝區和中西部緩衝區,水質目標分別為(GB3097-1997)第一類和第二類,面積共174.5平方公里。
(三)、實驗區:在保護區管理機構統一規劃和指導下,可有計畫地進行適度開發活動。實驗區包括了北部實驗區和南部實驗區,水質目標分別為(GB3097-1997)第二類和第一類,面積共594.9平方公里。
職能
開展的業務工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海洋的開發程度不斷深入,對保護區管理將提出更高的要求,保護區管理處將圍繞其主要職能切實有效地開展工作,發揮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埋頭苦幹,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工作開展情況如下:
1、做好大亞灣南海石化引堤珊瑚礁移植工作。在我處與南海水產研究所共同實施的大亞灣中國首例珊瑚礁移植項目工程取得了圓滿成功,為野生動植物物種的遷移性保護進行了新的嘗試,也為協調近海工程與海洋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提供了新的模式。
2、開展保護區內資源環境的監測和跟蹤工作。今年六月至九月間大亞灣保護區管轄海域發生多次赤潮,我們都能及時掌握赤潮發生的區域,發生規模,赤潮生物種類及擴散的趨勢。其中八月份發生在大亞灣東升至壩光一帶海域發生的赤潮,我們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連續跟蹤監測,經過省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中心等專家的分析、鑑定,最終確定引起這次赤潮的生物為卡盾藻和錐狀斯氏藻。同時,我處多次協助省、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的專家做好赤潮的預警工作,加強區域的監測巡視,並將有關情況及時通知有關部門和漁民民眾,對預防赤潮危害提供指導意見,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使漁業生產損失儘可能減少到最低限度。
3、開展本底調查的前期工作。大亞灣水產資源保護區海域具有良好的海水交換條件,高度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區域和珍稀種類集中分布區。由於海區開發步伐的加快,相應的給保護區的環境和資源帶來一定的破壞,海區的生物多樣性也可能帶來相應的變化,需要對保護區的資源進行詳細的科學的調查,建立一套科學的數據資料。為此,我處開展了保護區本底調查的前期工作,查閱和蒐集有關大亞灣保護區水產資源的歷史、水文、水生生物等方面的資料,認真做好記錄,為今後進一步開展本底調查工作打下基礎。
規劃
1、保護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將興建實驗室、標本館、會展設施和培訓設施,進一步完善我處的硬體設施,努力把保護區建設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和持續利用的基地。
2、保護區的科研監測通過資源本底的調查,做好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的編目,作為監測它們的現況和發展趨勢的基礎,建立保護區專業信息系統,對海區的環境與資源實施動態管理,進一步完善大亞灣水產資源自然保護區的功能,開展瀕危水生動植物的人工增殖研究,以及大亞灣生態漁業的研究。.
3、保護區的管理和宣傳教育制定相應的水產資源管理規定,進一步協調好環境保護與濟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利用得天獨厚的環境教育功能,加強宣傳工作,把保護區建成一個天然的宣傳教育基地,教育重點放在以生態科學為基礎的生物多樣性、持續性和有關法律和檔案的基礎上。提高漁民的生態意識,並擴大我處的影響力。
意義
大亞灣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將有效的保護區域內的野生動植物及其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有效保護自然資源與環境,以及生物多樣性;有助於保留自然本底、儲備物種,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我處努力開展保護區的建設,樹立牢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制定相應的管理規定,建立保護區專業信息系統,對海區的環境與資源實施動態管理;開展保護區建設,進一步完善大亞灣水產資源自然保護區的功能,促進大亞灣生態漁業的研究;開展保護區建設,使陸地與海洋環境保護相協調;開展保護區建設,最大限度地保護髮展生產力的資源、保護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基礎、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代精神,營造藍色生態體系。實施大亞灣自然保護區建設,對維護海洋生態安全、促進我市乃至我省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確保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長遠目標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