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家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紅河州屏邊苗族自治縣新華鄉河南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新華鄉西邊,距離村委會3.3公里,距離鄉政府7公里。清初建村在大山腰上,當時只有三戶人家,故名"大三家"。壯族於公元1845年前後由文山、廣南及廣西百色一帶遷入,依山傍水,居草屋竹樓,置竹木家具,除從事農業生產外,善於捕魚打獵,竹藤編織。大三家村國土面積有2.4平方公里,海拔1510米,年降水量1140毫米,適宜種植烤菸、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388 畝,其中人均耕地2.46畝;有林地158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8戶,有鄉村人口158人,其中農業人口158人,勞動力8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85人。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4.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09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為主。該村目前正在發展三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三七、烤菸產業。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將進村道路改造成彈石路面;修建村中文明衛生路;發展生豬養殖,年出欄205頭;發展烤菸種植250畝,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三家自然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雲南省紅河州屏邊苗族自治縣
-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17℃
農村經濟,風土人情,特色產業,基礎設施,人口衛生,文化教育,基層組織,村務公開,發展重點,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388畝(其中:田156畝,地232 畝),人均耕地2.46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580畝;荒山荒地800畝,其他面積832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8年烤菸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5.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5.45%。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4.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2.9萬元,占總收入的67.16%;畜牧業收入 9.8萬元,占總收入的28.7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05頭,出欄肉牛1頭);林業收入0.6萬元,占總收入的1.76%;第二、三產業收入0.4萬元,占總收入的1.17%。農民人均純收入1709 元,農民收入以種植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7人(占勞動力的7.87%),在省內務工7人。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57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風土人情
壯族人民熱情好客,家族鄰里,朋輩夥伴或是外地客人,凡見面都以親切的"阿哥"、"阿姐"相稱。對於賓客彬彬有禮,十分盛情,使人真有"賓至如歸"的感受。壯族還特別喜歡唱歌。男女青年談情說愛、朋友久別重逢等常以唱歌的形式來表達。姑娘們三五成群的上路會唱歌;街頭、寨外碰上意中人,兩伙男女會唱歌;朋友來了,酒足飯飽之後要唱歌;新郎娶親也要唱歌。講究衛生是壯族人民的良好傳統,壯族庭院收拾得乾淨利落,整整齊齊;壯家穿著,樸素大方,清漿白洗,人人從小就養成了愛護清潔衛生的好習慣。壯族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喪葬實行棺木土葬制。 " 六月六"是壯族的一項重大節日。每年農曆六月六日,每家每戶壯族都要舉行節慶活動。節日期間,要殺雞、煮肉,同時將糯米用靛葉染成五顏六色的花米飯。初六清晨人人換上新衣,家家戶戶設上香壇,呈上酒,擺上豐盛的菜餚,獻上五顏六色的糯米飯,進行隆重的祭奠。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12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9.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三七、烤菸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產業。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38戶通自來水。有3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78.9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戶(分別占總數的42.11%和26.32%)。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7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7 公里。全村有機車3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4戶;建有小水窖41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34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56畝,有效灌溉率為40.2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56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99 畝。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河南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徐屏友誼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3.3公里,距離中學7公里。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0戶,共鄉村人口152人,其中男性72人,女性72人。其中農業人口152人,勞動力86人。 到2012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8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8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3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7.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30戶。
文化教育
基層組織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2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57.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