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洞庭

《夢洞庭》是近代詩僧釋敬安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記述了詩人夢遊月下洞庭湖的奇幻景象:在湖畔汲水,卻把君山也汲進瓶中;倒出洞庭湖水,煮天上的圓月,洗浴天上的繁星;白鶴前來受戒,湖中群龍前來聽經。尾聯宕開一筆,笛聲喚醒詩人,才知道先前的景象原是夢境,表現了詩人清雅超塵的生活和豁達開朗的情懷。全詩構思奇特,將夢中幻象同現實的月夜洞庭融匯在一起,勾畫出一個亦真亦幻的奇妙意境,富有浪漫色彩,想像奇特,迷離恍惚,超然物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夢洞庭
  • 作者:釋敬安
  • 創作年代:清末
  • 出處:《八指頭陀詩文集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夢洞庭
昨夜汲洞庭,君山青入瓶。
倒之煮團月,還以浴繁星。
一鶴從受戒,群龍來聽經。
何人忽吹笛,使我松間醒。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⑴汲(jí)洞庭:指夢中用瓶汲取洞庭湖的水。汲,取水。洞庭,洞庭湖,在湖南嶽陽附近,湖周五百餘里,近代日益縮小。
君山:一名洞庭山、湘山,在湖南嶽陽西南。原在湖中,今已與陸地相連。
⑶倒之:指再將瓶中的水倒出。團月:圓月。
⑷繁星:眾多的星星。
受戒:佛教信徒出家為僧尼,舉行的落髮受度的儀式稱為“受戒”。此指鶴受戒去野性而成仙鶴。
⑹經:佛經。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昨夜在洞庭湖邊汲水,青青君山被汲入瓶中。
倒出君山湖水煮圓月,還用湖水洗浴著繁星。
一隻白鶴來修行受戒,湖中群龍前來聽講經。
誰人忽然吹響玉笛聲,讓我猛然在松林驚醒。

創作背景

該詩作於宣統元年(1909),是釋敬安晚年作品。釋敬安出生在湖南湘潭,二十五歲之前都在湖南度過,對湖南的山水名勝十分熱愛讚賞。在遠離家鄉的情況下,詩人不時想念家鄉的山山水水。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他的詩集中,夢洞庭的詩就有四首,該詩是其中之一。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構思奇特、格調清新、富有浪漫色彩的作品。
首聯與頷聯描寫夢境,寫得撲朔迷離,亦真似幻。詩歌記述了一個完整的夢境:詩人昨夜夢回洞庭,汲水湖畔,卻把蒼鬱青蔥的君山也汲進瓶中。詩人把汲來的洞庭水倒出來,用來煮天上的圓月,浴天國的繁星。首四句著重寫景,這種離奇的幻境其實是洞庭夜景在詩人筆底的折射。月色迷濛,青山綠水渾而為一,君山好像被汲進瓶中而朦朧地消失了。倒映在湖水中的圓月與繁星,在浩渺澎湃的水波中翻湧著。詩人夢中的月夜洞庭,可謂涵渾浩瀚,氣勢不凡。君山在浩渺的洞庭澤國中迷濛空靈,明月與繁星在清澄的湖水中洗刷煙塵,寫景可謂虛靜之至。頸聯與尾聯著重寫僧,寫得清雅脫俗,意境雋永。在這充滿神奇色彩而又富有活力的洞庭湖畔,詩人在傳道講經。鶴來受戒,龍來聆聽,大自然中的萬物都在佛家的融陶之中。可惜幾聲清笛使酣睡松邊的詩人人醒夢破。靈鶴前來受戒,群龍飛至聆經的景象,烘托出佛法無邊的信力與高僧出神入化的禪境。“何人忽吹笛,使我松間醒”,尾聯看似含有清笛擾夢的遺憾,實則表現了松間酣夢的僧人的清幽灑脫,結束得突兀而富有餘味。
這首詩以浪漫的筆法,通過寫夢,把洞庭夜月的美景與詩人清雅超塵的生活、豁達開朗的情懷,以及對佛力無邊的信仰融合在一起,使詩境既新穎脫俗而又生動傳神。釋敬安的思想比較複雜,作為佛教徒,他主張清靜無為,但他又受儒、墨學說的薰陶,愛國憂民。所以這首詩雖有宣揚佛力無邊的因素,但情調並不消極,而且風格清新、雋永,想像奇特、豐富,藝術手法鮮明獨到,仍可為當今的詩歌創作提供借鑑。

名家點評

中國韻文學會副理事長陳聲聰《兼於閣詩話》:皆匪夷所思,有禪中真味者。

作者簡介

釋敬安(1851—1912),俗姓黃,名讀山,法名敬安,字寄禪。湖南湘潭人。篤信佛教,曾於阿育王寺燒殘二指,並剜臂肉燃燈供佛,故又別號八指頭陀。家貧,幼時父母先後去世,孤苦無依,替人放牛。但他天資聰慧,又好學。十八歲出家為僧,晚年為天童寺住持,並任中華佛教總會會長。工詩。多數作品清空靈妙,音旨湛遠,風格清淡幽雅,意境優美雋永。有《八指頭陀詩集》行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