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是2021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收入了作者近年來的代表作品七十餘篇,共分為四輯:自然記、書瑣記、走讀記、懷人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夜雨
- 作者:張洪波
-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 ISBN:9787520522953
《夜雨》是2021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收入了作者近年來的代表作品七十餘篇,共分為四輯:自然記、書瑣記、走讀記、懷人記。
《夜雨》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的一首抒情詩,寫於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整首詩貫穿著白居易大氣、又不失細膩的風格。詩人通過描繪夜裡風雨紛紛的場景,用直白的語言表達了對其相愛女子“東鄰嬋娟子”湘靈真摯的思念之情。作品原文夜...
《夜雨》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詩的前兩句,寫大雨前特有自然現象:蟋蟀鳴聲斷斷續續,頻添悶熱;接著又掠過一陣清風,吹得屋內燈火忽明忽暗;詩的後兩句,從聽覺的角度直接描寫夜雨,隔著窗戶聽到芭蕉聲響得知夜雨降臨。全詩所寫之景,或夜或雨,均從屋內來寫。通過對“蛩”“燈”“芭蕉”幾物...
《夜雨》是唐代詩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作品,出自《全唐詩》。作品原文 夜雨 九月三十日,雨聲如別秋。無端滿階葉,共白幾人頭?點滴侵寒夢,蕭騷著淡愁。漁歌聽不唱,蓑濕棹回舟。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祖居長安下杜樊鄉(在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南),因晚年...
《夜雨》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的一首抒情詩,寫於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整首詩貫穿著白居易大氣、又不失細膩的風格。詩人通過描繪夜裡風雨紛紛的場景,用直白的語言表達了對其相愛女子“東鄰嬋娟子”湘靈真摯的思念之情。夜雨 [唐]杜甫 小雨夜復密,迴風吹早秋。野涼侵閉戶,江滿帶維舟。通籍恨多病,為郎忝...
《夜雨》是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的詩作之一。作品正文 江邊依舊釣舟橫,萬事何曾有一成?空憶廬山風雨夜,自吹小灶煮蔓菁(1)。作品注釋 (1)蔓菁:蕪菁,蔬類。《名醫別錄》作“蕪青”,《唐本草》作“蔓青”。《爾雅翼》:“蔓菁春食苗,夏食心,秋食莖,冬食根。”蘇軾《狄韶州煮蔓菁...
海上多夜雨,陸上多日雨。因為太陽還未下山,地面就開始降溫,山坡上冷卻了的空氣不斷沿坡下沉,逐漸抬升了河谷中間的暖濕空氣,於是雲層在凝結高度以上迅速形成,慢慢地上升氣流就托不住越來越大的水滴,河谷夜雨便宣告開始。陸上分布 雖說“海上多夜雨,陸上多日雨”,但是我國內陸地區,如四川、西藏、貴州許多...
《夜雨》是清代詩人黃景仁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 瀟瀟冷雨灑輕塵,僵臥空齋百感新。旱久喜滋栽麥隴,泥深恐阻寄書人。希聲或變中宵雪,貴价先愁來日薪。歲暮柴門寒較甚,可堪此夜倍思親。作者簡介 黃景仁:清代詩人,文學家,少年時即有詩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為求生計開始四方奔波,一生窮困...
《浪淘沙·夜雨》是明代學者梁寅所作的一首詞。上片描寫“夜雨”驚夢的愁情,首二句“檐溜瀉泉聲,寒透疏欞”,不蔓不枝破題而入,從“夜雨”寫起。“泉聲”可見雨勢之大,“寒透”標明天氣之寒。下片“花發恐飄零,只待朝晴”二句承驚夢而來,一語破的,點明題旨。從“只待”二字中,可見詞人這一夜是...
《夜雨》是由北京鑫寶源影視投資有限公司製作,趙寶剛執導,耿旭紅、沈延風編劇,張鐸、張歆藝、隋俊波、趙蕾、梁靜主演的青春偶像愛情劇。該劇改編自作家“美女變大樹”的網路小說《給我一支煙》,講述了夜總會舞女葉子、小玉與精英白領李海濤之間發生感情糾葛,經歷一系列矛盾衝突後,猜疑和誤會讓彼此的關係走向無可挽回...
夜雨 《夜雨》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夜雨 燭花垂穗伴空齋,心事如灰入壯懷。老倦更闌惟熟睡,任他疏雨滴空階。
《夜雨》是南宋詩人鄭清之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品原文 夜雨 依風急雨墊秋清,疏數無時總有聲。最是可憐雲里月,幾番陰翳幾番明。作者簡介 鄭清之(1176年—1251年),字德源,初名燮,字永叔,號安晚,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少從樓昉學,有文名。嘉定十年(1217年)進士登第。嘉定十六年(1207年),遷...
《夜雨》是宋朝朱淑真的詩作。作品全文 抱影無眠坐夜闌,窗風戰雨下琅。我將好況供陪夢,只恐燈花不耐寒②。注釋 ①琅(láng)翠竹的美稱。②燈花:燈心餘燼結成的花狀物。作者簡介 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宋代女詩人,亦為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時在世,祖籍歙州(...
《水仙子·夜雨》是元代曲作家徐再思所作的一首散曲。這是一首悲秋感懷之作,不但寫傷秋的情懷,也包含了羈旅的哀怨,更有對父母的掛念。作者先寫秋葉和秋雨勾起了心裡的煩愁。梧桐落葉聲聲似乎提醒人秋天來了,雨點打在芭蕉葉上也仿佛都在人心上不停地增添愁怨。三更才勉強入眠,不過三更就又醒了來,連一個好...
夜雨 《夜雨》是詩人徐熥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客路逢秋夢易醒,空江煙雨晚冥冥。數聲夜半孤篷外,不似高齋竹里聽。作者簡介 徐熥,字惟和,閩縣(今福建福州)人。明萬曆十六年(1588)舉人。與弟徐渤俱有詩名。作詩宗法唐人,七言絕尤能作情至語。有《幔亭集》。
《江城子·夜雨》是王貞儀創作的一首詞。作品原文 無端寒雨促秋光。晚風涼。野雲蒼。才有梧桐,助響落銀床。窗外聲聲渾不住,愁絕處,夜偏長。況添低砌又啼螿。亂迴腸。更心傷。爐內寒煙,銷盡水沉香。欹枕難堪聽到曉,心滴碎,怯空房。作者簡介 王貞儀(1768-1797),字德卿,安徽泗州(治今泗縣)人,...
《夜雨》是詩人汪琬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寂寂守山村,幽懷莫更論。防媮牢設棘,畏虎蚤關門(時傳有虎警)。樹繞風聲厲,檐窺月影昏。夜闌判不寐,敧枕聽翻盆。作者簡介 汪琬(1624一1691),字苕文,號鈍庵,又號堯峰,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清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歷任刑部郎中、戶部主事等職.後...
《唐多令·夜雨》是金啟孮創作的一首詞。作品原文 仰見烏雲欺。低看花徑迷。響殷殷遠處聞雷。劃破長空驚電閃,天如墨,舞金蛇。窗外雨斜飛。涼風透敝帷。且籠燈起坐移時。遺憾明朝春已過,難買到,杏花枝。作者簡介 金啟孮(1918—?),生於北京,滿族,清室愛新覺羅家族。1940年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帝國...
《夜雨》是詩人呂本中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吟魂不飲覺惺惺,那更宵眠得雨晴。遍地亂沾霜葉碎,隨風斜上紙窗明。暗欣石罅添泉脈,幾回檐牙認雪聲。明日梅邊曾有約,西郊泥濘未堪行。作者簡介 呂本中(1084-1145),初名大中,字居仁,世稱東萊先生,祖籍壽州(今安徽壽縣),徙居開封(今屬河南),遂為...
《夜雨》是劉因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 夢覺呼童問幾更,未應先作不平鳴。山深六月有秋意,夜靜滿城惟雨聲。四海虛名此身愧,百年浮世寸心驚。誰教檐溜如愁思,欲斷還連直到明。作者簡介 劉因(1249—1293),字夢吉,號靜修,元保定容城(河北容城)人。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以才學薦於朝,拜...
《夜雨》是詩人曹伯啟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 老屋淙淙榻屢移,披衣起坐候晨雞。四檐急溜三江瀉,一道寒聲萬弩齊。飛電過窗開寶鑑,震雷鼓物揭征鼙。平明點檢人間事,流水溶溶漲小溪。作者簡介 曹伯啟(1255-1333),字士開,晚年自號漢泉,濟寧碭山(今屬安徽)人。元世祖至元中薦除冀州教授,累遷集賢...
《夜雨》是陳三立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四山春漠漠,一榻雨翻翻。草暗蛙鳴檻,燈寒鼠齧垣。深恩猶几杖,孤恨自朝昏。月出墓門石,應多蝸篆痕。作者簡介 陳三立(1852一1937),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修水)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任吏部主事。光緒二十一年(1895),其父陳寶箴為湖南巡撫,...
《夜雨》是詩人黃景仁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瀟瀟冷雨灑輕塵,僵臥空齋百感新。旱久喜滋栽麥隴,泥深恐阻寄書人。希聲或變中宵雪,貴价先愁來日薪。歲暮柴門寒較甚,可堪此夜倍思親。作者簡介 黃景仁(1749―1783),字仲則,又字漢鏞,自號鹿菲子,江蘇武進(今常州)入。二十三歲入安徽學政朱筠幕。
《夜雨》是清代弘曆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作品原文 春暮如膏雨,知時助發生。冥濛迷晚色,淅瀝入深更。澤潤良農樂,寒添薄絮輕。試思明曉趣,叱犢一聲聲。作者簡介 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清朝乾隆皇帝。乾隆帝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六十年,期間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
《夜雨》是詩人繆公恩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風吹海霧作輕陰,樹色迷濛暮影深。萬里暖雲春漠漠,一天細雨夜沈沈。看花擬欲燃紅燭,敲句無嫌擁翠衾。卻望朝來晴旭好,青山幾處待幽尋。作者簡介 繆公恩,字立莊,號梅湃,別號蘭皋,瀋陽人,官盛京禮部右翼官學助教。善書能詩,工寫蘭,精篆刻。著有《夢鶴...
《夜雨》是詩人項安世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夜帳不知雨,曉街初見泥。青方歸柳市,紅未到桃蹊。遠水牽歸纜,荒岡入杖藜。招呼舊僮僕,歡喜共鋤犁。作者簡介 項安世(1129―1208),字平父,號平庵。其先括蒼(今浙江麗水)人,後家江陵(今屬湖北荊州)。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進士,寧宗開禧二年(...
雙調·水仙子·夜雨是元代散曲家徐再思所寫的一首散曲。這是一首寫遊子思鄉的小令。作者以極其流暢的語言將旅人思鄉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感人肺腑。作品原文 【雙調】水仙子·夜雨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落燈花,棋未收⑶,嘆新豐孤館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注釋...
《夜雨二首》是一首七言絕句,作者是著有《斷腸集》《斷腸詞》的宋代女詩人朱淑真。作品原文 夜雨二首 其一 宋·朱淑真 抱影無眠坐夜闌,窗風戰雨下琅我將好況供陪夢,只恐燈花不耐寒。其二 明朝春在雨中看,心碎檐聲點滴間。蹤有酒能消熟恨,寧無花解怨生寒。體裁說明 其一,七言絕句,押寒韻。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