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過邵伯湖》是明代詩人李東陽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詩的前二句寫湖上:夜空景象,寫的是遠景,著重從視覺來寫;後四句寫湖面上的風勢與浪聲,寫的是近景,著重寫聽覺上景物;詩的最後四句抒懷,著重抒發了詩人南下途中羈旅的情懷。此詩借景抒懷,情思勃鬱,意蘊渾厚,格調高古。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夜過邵伯湖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李東陽
- 作品出處:《南行稿》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夜過邵伯湖①
蒼蒼霧連空,冉冉月墮水②。
飄颻雙鬢風③,恍惚無定止。
輕帆不用楫,驚浪長在耳。
江湖日浩蕩,行役方未已④。
羈棲在愁絕⑤,況乃中夜起。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邵伯湖:湖名,在江蘇省中部,位於揚州北面,北接高郵湖。
②冉冉:慢慢地。
③飄颻(yáo):飄蕩。
④行役:因服軍役、勞役或公務而在外跋步。
⑤羈棲:作客他鄉,寄寓他方。
白話譯文
漾漾霧氣在空中瀰漫,月亮慢慢地沉落水邊。
陣風不停地吹動我的雙鬢,我的船漂流著恍恍惚惚向前。
風鼓動船帆輕快地航行用不著搖槳,嘩嘩驚浪始終在耳邊震響。
天天面對著浩浩蕩蕩的江湖,我的旅行剛開始前程正長。
作客他鄉滿懷著憂愁,更何況半夜難眠披衣起床。
創作背景
成化八年(1472年), 二十六歲的李東陽,時任翰林編修,曾請假由北京回祖籍湖南。這次南行的路線是沿運河乘船南下,途經邵伯湖,此詩是詩人夜過邵伯湖時即興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蒼茫霧連空,冉冉月墮水。”此寫湖上夜景。邵伯湖北接廣闊的高郵湖,兩個湖到了晚上,水氣蒸騰、擴散,形成茫茫大霧,像是與天相接一般,遼闊無垠,一片灰白。開篇第一句就把湖上夜晚的特有景觀勾勒了出來,它宛然“簾幕無重數”的大舞台布景,宏闊氣派,又飄忽朦朧如夢如幻。緊接著出台的便是洞府仙子月姑娘,她皎潔如玉、脈脈含情仿佛被這潔淨浩秒的湖水所招引,“冉冉”而下,不偏不倚,像要“墮”入這湖水的懷中,盡情地沐浴一番。
開頭兩句看似尋常,實則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蘊含豐富,耐人尋味。詩人一是選用了“連”字寫霧使人感到霧在瀰漫,已與高空融為一體;一是選用了“墮”字寫月,月本是靜物,由於船行很快,船上人看月卻疑惑月在直“墮”,這是因為視覺造成的心理錯覺起了作用,也反映了船行月移相對運動的感覺。詩利用這種錯覺化靜為動,顯得別有趣味。同時“望”有沉重感,是詩人心情的自然流露。眼前景致雖美,但不與詩人內心情感吻合,此請樂景不為哀情所欣賞。因此“墮”字下得有分量,與結句“愁”字遙相呼應,使得詩情前後渾然不可分割。
以上二句,還只是邵伯湖的大背景,再下四句,則是“夜過”邵伯湖的正題了。這四句都著力在一個“風”字上。“飄翻雙鬢風,恍惚無定止”,這風吹來,恍恍惚惚,不知所起、不知所迄不知何時方休,這正是湖上風的特色;但休說它“恍惚”,它還真有力量,吹亂了船頭詩人的雙鬢,這還是其小者也。“輕帆不用楫,驚浪長在耳。”這才是湖上風八面威風的時候。“不用楫”,是說風大大了,鼓足了船帆,船再也不必靠划槳助行了。既輕快,又驚險。風使船飛駛,船一任風播弄,只聽驚濤駭浪拍擊著船板。捱過了這樣的時刻,詩人馬上提起筆來,記下這夜過邵伯湖的難忘之景。可以說,促使詩人寫作此詩的,不是霧、不是月,而是這湖上的風。從全詩的情緒看,詩人對這風似乎並無好感,但這四句實在是非親身經歷不能道得的妙句,不管詩人主觀感情如何,它們都為邵伯湖生色不少。
最後四句抒發詩人內心情感。“江湖日浩蕩,行役方未已。”詩人由運河至高郵湖、邵伯湖,水面日益寬闊,水勢日益盛大,而行程正處中途,遠遠沒有結束。按理最象越來越開闊,心情也應越來越暢快,可“方未已”三字所表露的卻是對長久棲身他鄉水上的無限厭倦,含有趕快終止這種動盪不安的羈旅生活的企盼。所以,末了詩人不禁感慨道:“羈棲正愁絕,況乃中夜起。”這兩句一方面緊扣“衣”,一方麵點明“愁”,題意遂獲得了突出。
以浩大開闊的自然境界襯托詩人憂愁鬱悶的情懷,這也是以樂景寫哀的一種方式。由於這種主觀內心情緒在起作用,在整個審美過程中,客觀物象也就難免不染上詩人的主觀感情色彩。對前面所寫的霧、月、風、浪和煙波浩渺的江湖,就都可以理解為是詩人“愁”的感情載體,都不免附有“愁”的情緒。
名家點評
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周寅賓《元明清詩鑑賞》:“李東陽在詩歌理論與詩作實踐上均注意古體詩與律詩在法度和音調上的區別,這首五古詩在布局與音調的變化上均與律詩有明顯的不同,處處露出學杜甫的痕跡。”
作者簡介
李東陽(1447—1516年),字賓之,寄籍北京(今北京市)。明朝中葉重臣,號西涯,湖廣茶陵(今湖南茶陵)人,文學家,書法家。著有《懷麓堂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