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渡兩關記

夜渡兩關記

夜渡兩關記是古代散文優秀之作。作品出處:《篁敦程先生文粹》。

基本介紹

作品概況,作品原文,作品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概況

作品出處:《篁敦程先生文粹》

作品原文

予謁告南歸,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過大槍嶺。抵大柳樹驛,時日過午矣,不欲但已,問驛吏,吏紿言,須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馬行三十里,稍稍聞從者言,前有清流關,頗險惡,多虎。心識之。
抵關,已昏黑,退無所止。即遣人驅山下郵卒,挾銅鉦束燎以行。山口兩峰夾峙,高數百尋,仰視不極。石棧嶇崟,悉下馬,累肩而上。仍相約,有警即前後呼噪為應。適有大星,光煜煜,自東西流。寒風暴起,束燎皆滅,四山草木蕭颯有聲。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銅征哄發,山谷響動。行六七里,及山頂,忽見月出如爛銀盤,照耀無際,始舉手相慶。然下山猶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計此關乃趙檢點破南唐擒其二將處。茲游雖險,而奇當為平生絕冠。夜二鼓,抵滁陽。
十七日午,過全椒,趨和州。自幸脫險即夷,無復置慮。行四十里,渡後河。見面山隱隱,問從者,云:“當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過峰後,馬入山嘴,巒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數村,儼若武陵、仇池,方以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窮,始大駭汗。過野廟,遇老叟,問此為何山,曰:“古昭關也。去香林院尚三十餘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驅虎也。”時銅鉦、束燎皆不及備。傍山涉澗,怪石如林,馬為之避易;眾以為伏虎,卻顧反走,顛仆枕藉,呼聲甚微,雖強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復循嶺以行,諦視崖塹,深不可測,澗水潺潺,與風疾徐。仰見星斗滿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員昔嘗厄於此關,豈惡地固應爾耶?盡二鼓,抵香林。燈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噫!予以離親之久,諸所弗計,冒險夜行,度二關,犯虎穴,雖瀕危而倖免焉,其亦可謂不審也已!謹志之,以為後戒。

作品譯文

我請假探親回南方,在成化十四年十月十六日過大槍嶺,到達大柳樹驛站。當時時間已經過了正午,不想就此停下來,向驛站的小吏打聽,小吏胡亂地說:“等天黑就能趕到滁州。”騎馬走了三十里,漸漸聽到隨從有人說:“前面有處清流關,非常險要可怕,老虎多。”我記住這些。
到了清流關,天色已暗下來,後退也沒有住處,就派人把山下驛站的差役找來,帶上銅鑼、火把一同前進。山口兩座山頭相對有幾百丈高,仰起頭也看不到頂。山路險峻,大家都下馬人踩著人肩似的往上爬。再三地約定:有緊急情況就大聲喊叫前後呼應。恰巧有一顆大星,閃閃發亮地從東往西滑去。寒風突然颳起,火把全被吹滅了;四面山上的野草樹木,發出簌簌的聲音。這一下人人都感到可怕,互相叫喊不停來壯膽子,銅鑼也一起敲響,山谷里到處震盪著回聲,這樣走了六七里,登上了山頂,忽然看見月亮,像一面光輝燦爛的銀盤子,照耀著無邊無際的大地,大家這才舉起手來互相祝賀。可是下山以後還是心驚膽戰,好久都沒能平靜下來。我估計這個山關就是趙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兩個大將的地方。這次遊歷雖然很驚險,但卻是一生中最奇特的。夜裡二更的時候,到達了滁陽。
十七日中午,過了全椒縣,往和州去。心裡正慶幸離開險境走上平坦的路,不用再擔心。走了四十里,渡過後河。只見面對著的山隱隱約約,問隨從人員,他們說:“應當爬過這座山,才能到和州香林院。”不久,太陽慢慢下山後,馬進入山中,山巒重疊,桑樹農田井然有序,總共有好幾個村莊,很像武陵、仇池,方才以為是可喜之事。到了晚上,往山里越走越深,山也越來越多,野草和樹木把山路封堵,深遠得看不到它的盡頭,這才開始害怕得淌出汗來。路過一座野廟時,遇上一位老漢,問他:“這是什麼山?”他說:“這就是古時候的昭關。離香林院還有三十多里,要快些走。前面山上有火燒起的地方,那是在放火趕老虎啊。”這時候,銅鑼火把都來不及準備了,靠著山崖,沿著山溝,奇形怪狀的石頭一塊連著一塊,馬被嚇得往後躲避。大家以為那裡伏著老虎,轉身逃跑,跌倒的人橫七豎八地,人壓著人,叫喊的聲音很低,即使強要他們大喊,他們也不敢大喊。過了好一會他們才爬起來,沿著山樑走,看看崖下的溝谷,深得沒法知道;山澗里的水嘩嘩地流淌著,和風聲一樣時快時慢。抬頭看見滿天星斗,自己估計這一回難逃危險了,同時想起當年伍子胥曾經在這裡被困,難道人在險惡的地勢就應該這樣受苦嗎?二更時分,到達香林院。在燈下忽然清醒放鬆下來,就像重新活了過來一樣。
啊呀,我因為離開親人久了,一切都不考慮,冒著危險連夜趕路,越過兩座關卡,擾犯了老虎窩,雖說臨近危險而能避免,大概也可以算是很不謹慎了!認真地把這些記下來作為以後的警戒吧!

作品賞析

作者把描寫自然景物和書寫主觀情感結合起來,揭示出遇險畏縮則一事無成,視險敢闖才能渡險如夷的深刻哲理。《夜渡兩關記》是一篇紀實散文,記載了作者因省親心切,夜渡清流關和昭關所遇驚險之事。兩次都是虛驚,同樣都是夜渡地勢險惡而又多虎的關隘,但在作者筆下,卻各有不同的寫法,都寫得扣人心弦,其情其境,讓讀者身臨其境。作者用筆跌宕起伏,曲折回合,極盡騰挪之妙,但這又是通過極自然的文字、巧妙的布局來完成的。

作者簡介

程敏政(1445年—1500),字克勤,明代休寧篁墩(今屯溪)人,時人稱為程篁墩。程敏政自幼聰明好學,酷愛讀書,從小就有“神童”之號。1466年(成化二年)殿式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編修,官至禮部右侍郎。程敏政博覽群書,熟悉歷朝典籍,多次參加明英宗明憲宗兩朝實錄編寫、校正。任侍講學士時,能聯繫實際講解經史大義,陳述利弊,直言不諱,盡職盡責,受到朝廷器重,皇帝稱其為先生。史書上稱他“學問該博,為一時冠”。程敏政在文學上與李東陽齊名,傳世之作有《宋遺民錄》、《篁墩文集》、《明文衡》等。程敏政熱愛鄉土,關心地方修志,他編寫的《新安文獻志》,對研究徽州歷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