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鈕銅鏡,春秋戰國時期。1958年遼寧朝陽縣十二台營子出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多鈕銅鏡
- 所屬年代:春秋戰國
多鈕銅鏡,春秋戰國時期。1958年遼寧朝陽縣十二台營子出土。
多鈕銅鏡,春秋戰國時期。1958年遼寧朝陽縣十二台營子出土。文物特徵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直徑20.5厘米,厚0.6厘米。圓形,鏡面微鼓,外緣有凸起的簡單粗糙的花紋兩周,內周為回紋,外周為雙格回紋加斜線組成,鏡背面稍凹,近邊...
多鈕鏡 多鈕鏡,古代銅鏡的一種。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多為圓形,鏡背有2~4個鈕,體型厚重,紋飾主要是幾何圖案。根據迄今發現的多鈕鏡背面紋飾,可分為雷紋、三角勾連雷紋和蛛網紋。出土地多在中國的遼寧、吉林和朝鮮一帶。從墓葬伴出的短劍、飾牌顯示,多鈕鏡的使用族屬是東胡或歲貊族。
青銅鏡是一種古老的由青銅所制的使用器物,也是精美的工藝品。發現最早的青銅鏡,是距今4000年左右齊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直徑6厘米,厚0.3厘米,鏡面有光澤,鏡背中央有一個橋形鈕,未施紋飾。被譽為“中華第一鏡”,甘肅省廣河縣齊家坪遺址出土,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據史料記載,自商周時代起,古人就用青銅...
銅鏡源流 殷商時代出土的銅鏡發現的只有五面,一面鏡背有弓形鈕,飾以席紋和鱗紋圖案。另四面均為圓形,鏡背有拱形環鈕,且分別裝飾以葉脈或多圈凸弦紋,鏡成近平或微凸,鏡身較薄。此時銅鏡紋飾具有自己的風格。這種風格也見於同時出土的其它器物上。如銅鏡上的弦紋、乳釘紋,也常見於殷代的銅鏡。西周銅鏡 西...
●名稱:星雲紋銅鏡 ●相關背景資料:星雲紋多為連峰鈕,鈕座外為內向十六連弧紋,主題紋飾為數目不等的小乳釘,用曲線相連,其形狀很像天文星象圖,故習稱星雲紋。星雲紋圖案分為四組,其間有乳釘四枚,乳釘外均圍以連珠紋。邊緣亦作內向十六連弧紋,與鈕座外的連弧紋相對應。雖然多多少少地保留了戰國的...
東漢四神規矩紋銅鏡 直徑18.8厘米,1987年無錫縣楊市鄉火炬村出土。東漢四神規矩紋銅鏡為球形鈕,柿蒂形座。紋飾多達六層,並有三十八個文字呈環狀分布,紋飾精美,模製清晰。
比較遲者多無鈕座或素圓鈕座,內區瑞獸似狼似狐,繞鈕賓士,銘文內容多是閨閣整妝、頌揚銅鏡功能的銘句。從此鏡之總體情況看,其時代應屬時代稍遲的一類。如此高品位古鏡,非人工所能偽造,當是上千年前深藏地下氧化修煉之傑作,真乃古人不見今日鏡,今鏡曾經照古人 隋代和唐初,正值中華古銅鏡處於漢、唐兩...
漢四獸銅鏡,藏於開封市博物館。該鏡圓形,圓鈕,主紋飾區為二龍、二馬對峙。整件造型規整,紋飾清晰。文物特徵 這件漢代四獸銅鏡,圓形,圓鈕。鈕區飾連珠紋及二周弦紋,主紋飾區為二龍、二馬對峙。邊緣紋飾區有多圈弦紋相間,飾以連珠紋、鋸齒紋、水波紋。造型規整,紋飾清晰。文物背景 銅鏡一般是用含錫量...
千金銘蟠螭紋青銅鏡是戰國時期文物。該鏡直徑9厘米,緣高0.3厘米,三弦鈕,素寬凹弦緣。文物簡介 鈕外有一周凹寬素弦紋將鏡背分為二區。外區以三個菱形紋、三個博山爐形紋做六分度分布。鏡鈕區三弦鈕旁鑄有陽文“千金”二字,字型為小篆,三個博山爐心部各鑄有銘文一,合起來應為“宜子孫”三字。三...
此展品為漢代的金屬器,銅鏡製作精工,紋飾布局得當,線條生動。現收藏於鄭州博物館。基本信息 數據:直徑15.4厘米,厚0.4厘米 收藏:鄭州博物館 文物介紹 銅鏡圓形,有半球形鈕,四葉形鈕座,座外有矩形欄,欄四邊中部飾博局紋,其兩側各有一個乳釘,欄外飾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靈獸,神獸紋外飾一周銘文...
六山紋銅鏡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銅鏡。直徑23.2厘米,厚0.6厘米,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特點 戰國銅鏡紋飾豐富多彩,僅幾何圖紋就有山字紋、菱形紋、連弧紋等,其中山字紋鏡分布地區廣,數量多,堪稱是戰國銅鏡的典範之作。山字紋鏡,國外學者又稱之為丁字鏡、T字鏡。此類銅鏡,均為圓形,鈕座有方有圓,鈕...
星雲連弧銅鏡是中國西漢文物。文物歷史 1978年赫章可樂西漢墓M189出土。文物特徵 圓形,正面微弧,背面正中為連峰式鈕,鈕外為一周弦紋及弧線紋。其外為內向十六連弧紋帶,兩周短斜線紋帶圈之間為星雲紋帶,由對稱四枚乳釘分為四區,每區一組星雲紋,星雲由五枚小乳釘及三根細線紋組成,其中一根細線紋,在四大...
戰國金銀錯虺龍紋銅鏡,又名青銅金銀錯蟠龍紋鏡。河南洛陽金村出土,時代約在戰國中期。現已流失海外。戰國金銀錯虺龍紋銅鏡,又名青銅金銀錯蟠龍紋鏡。為小紐,圓紐座,在鈕座與邊緣之間有六個虺龍纏繞,龍體有“金銀錯”花紋。邊緣為一交叉渦紋帶。嵌入的金銀絲細如毛髮,工藝極為精密,可謂巧奪天工。它既是...
此展品為五代時期的金屬器,鏡背兩側有“都省銅坊、匠人倪成”銘文。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基本信息 名稱: 五代都省銅坊銅鏡 年代: 五代南唐 尺寸: 直徑16厘米 收藏單位: 浙江省博物館 文物介紹 五代都省銅坊銅鏡,這是地宮銅鏡中最大的一面。小鈕,鈕上方有一“官”字。鏡背兩側有“...
唐·寶相花重輪銅鏡是唐代製作的工藝品 文物鑑定 瑞花鏡大多盛行於中唐及其以後,只有寶相花銘帶鏡例外,流行於隋、唐初。寶相花銘帶鏡又稱簇六規格寶相鏡。有統一的規格:鏡體圓形,鈕為圓鈕,聯珠或花瓣紋鈕座。內區飾花葉紋,外區銘文,有“玉匣”、“靈山”等,此類鏡子的造型、鈕座、布局、邊緣紋飾...
名稱:東漢“長宜高官”銅鏡。尺寸:面徑11.5厘米,厚0.3厘米。時代:東漢。來源:廣西昭平縣北陀風清出土。這面銅鏡為圓形,五瓣紋圓鈕,圓鈕座。座外弧紋四邊形,四委角連線呈蝙蝠狀四葉紋,四葉內各角有一字銘,合為“長宜高官”。四葉間各有一組圖案化的對鳳紋。內向十八連弧紋緣,在圓弧中每隔四個...
這給戰國銅鏡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這一時期出現和流行的鏡類有:素鏡(全素鏡、單圈、雙圈凸弦素鏡)、純地紋鏡(方形的很少,圖案都有地紋,但沒有銘文)、花葉鏡、四山鏡、多鈕鏡等。鏡多數為圓形,同時也出現了方形鏡。一般鏡身材料薄,多有邊沿。整個造型規矩,給人以輕巧、...
鏡徑18.7,鏡厚0.3,緣厚0.5,鈕徑2.3,鈕高0.9厘米,六瓣蓮瓣形,圓鈕,鈕周圍對稱分布四組紋飾:海棠花四組、展翅蝴蝶四隻、飛翔鸞鳥四隻。鏡面光潔,清晰可鑑。2000年11月,游埠鎮沐藻塘出土。在古代,銅鏡是照面飾容的用具,既是生活用品,又是精美的工藝品,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唐代銅鏡...
戰國是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隨著禮樂制度的衰落,青銅禮器的鑄造數量逐漸減少,而日常生活的實用物品逐漸增多。這一時期的銅鏡種類多樣,數量和紋飾的類型增加,鑄造技藝精巧成熟。文物特徵 戰國蟠螭紋銅鏡直徑19.3厘米,重0.527千克。柱形鈕,圓形鈕座中空,凸起於鏡背,有鏤空花紋三組,主紋為三條...
清末獸鈕銅鏡 清末獸鈕銅鏡是一件清末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清末獸鈕銅鏡直徑7.8厘米,厚0.9厘 米。
漢四乳螭紋銅鏡是漢朝時期文物,現收藏於漢景帝陽陵博物院 文物歷史 漢朝時期文物,現收藏於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文物特徵 直徑9.7厘米。鏡背有紅綠銅銹。鏡為三弦鈕,圓鈕座,向外一周凸弦帶,主區以四個乳丁紋與四組蟠螭紋環繞,將鏡面分成四部分,地紋為渦紋,寬素緣,緣邊上卷。文物鑑賞 地紋的存在保留有...
雙鳳牡丹紋銅鏡,古代銅鏡的一種,為吉安路城隍廟下禮巷內往胡東有作。江西吉安地處江西中部,贛江中游,有“京九明珠”美稱。早在元代,吉安物產豐富,水陸交通便宜,手工業發達,是銅鏡鑄造的產地之一。“吉安路城隍廟下禮巷內往胡東有作”銘文的雙鳳牡丹紋銅鏡圓形,平頂小圓鈕,六瓣如意鈕座,直徑18.5厘米,重...
2015年01月10日,漢代·“長宜子孫”七子銅鏡在甘肅省靈台縣博物館被盜。2017年11月14日,靈台縣公安局對漢代·“長宜子孫”七子銅鏡被盜立案。文物特徵 鏡青銅質,圓形。鏡面微弧,鏡背紋飾以三道櫛齒紋為界分四區:背正中半球鈕,鈕外九星,間以“長宜子孫”四字和雲紋;外兩道櫛齒紋間有一圈交叉流雲紋...
明戲曲人物銅鏡是明代時期文物,於1992年在黃浦區斜橋肇嘉浜路明墓出土。文物特徵 花架形鈕,上置盆花。戲台以鏡鈕為中點向左右展開,鏡鈕左側有二人,一人手捧物件;另一人手執寶扇。鏡鈕右側也有兩人,一人身體微微向前曲恭,雙手捧物;另一人長須飄髯,雙手亦捧一物。前台有兩人,並置鹿、蟾蜍等。戲台有鋪瓦...
齊王墓青銅方鏡背部有五個環形弦紋鈕,兩短邊又各鑄二鈕。每一環鈕四周飾柿蒂形紋。背又飾有夔龍糾結圖案,捲曲交錯自如。這件大型銅鏡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撐,鏡背面和邊上的鈕可能就是與柱子和座子固定時用的。尤為特殊的是銅鏡背面的龍紋圖案,龍身捲曲,張嘴吐舌,栩栩如生,線條自然流暢,極為生動...
第五,半圓球鈕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紋飾以鏡鈕為中心環繞布局。第六,鏡緣以素寬緣為主。(3)西漢晚期,鏡背主題紋飾出現了四乳禽獸紋、多乳禽獸、神人神獸紋、規矩紋等新形式。四神、動物、禽鳥的紋飾造型趨向形象化、趨向寫實的風格,銘文豐富多彩,排列靈活,並開始出現紀年銘文鏡。主體紋飾精美,開始注重銅鏡...
春宮鏡,是指古代鏡背鑄有男女性交圖案的銅鏡。此類紋飾的銅鏡存世量相對於其他紋飾的銅鏡數量稀少。特別是直徑小於5厘米的袖珍鏡,尤顯珍貴。銅鏡簡介 春宮鏡,又叫秘戲鏡,鏡質地為青銅質,圓形或方形,枚橛鈕,通體綠銹,鏡背鑄有高浮雕組圖案,全是一男一女進行各種性交的姿勢。人物臉部表情逼真;動作造型準確...
四山鏡,盛行於戰國時期的典型銅鏡。正面為鏡面,背面為紋飾面。鏡體呈圓形,三弦鈕,圓鈕座,外圍凹面帶一周,紋飾由地紋與主紋組合而成,地紋為羽狀紋或花葉紋,主紋為山字紋。該鏡種以質薄器輕的形制、典雅華麗的紋飾、匠心獨遠的工藝著稱。鏡面的紋路運用了戰國時期初步發展的數學角度概念,使得山字紋飾...
整體紋飾端莊秀麗,線條流暢自然,而且銘文頗有研究價值。據《漢書。地理志》記載,丹陽即秦鄣郡,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更名丹陽,治宛陵(今宣城市)。“漢有善銅出丹陽,和已(以)銀錫清且明”反映了用“丹陽”銅製作的銅鏡是值得稱譽的珍品。1991年5月,宣州市公安局刑警隊沒收移交給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