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葉唐松草

多葉唐松草

多葉唐松草(學名:Thalictrum foliolosum),為毛莨目、毛茛科、唐松草屬的一種草本植物。8-9月開花。生海拔1500-3200米間山地林中或草坡。分布於中國、尼泊爾、錫金和印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多葉唐松草
  • 拉丁學名:Thalictrum foliolosum DC.
  • 別稱:馬尾黃連、馬尾連、金絲黃連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毛莨目
  • 毛茛科
  • 唐松草屬
  • :多葉唐松草
  • 分布區域:中國雲南、四川西南部(會理)、西藏南部(聶拉木)
  • 命名者及年代:DC., 1818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近種區別,

形態特徵

草本植物,植株全部無毛。莖高90-200厘米,上部有長分枝。莖中部以上葉為三回三出或近羽狀複葉;葉片長達36厘米;小葉草質,頂生小葉菱狀橢圓形或卵形,長1-2.5厘米,寬0.5-1.5厘米,頂端鈍或圓形,基部淺心形或圓形,三淺裂,裂片有少數鈍齒,脈平或背面稍隆起,脈網稍明顯;葉柄長1.5-5厘米,有狹鞘。
圓錐花序生莖或分枝頂端,有多數花,長約20厘米;萼片4,淡黃綠色,早落,狹橢圓形,長3-4.5毫米;雄蕊多數,長6-7毫米,花葯狹長圓形,長約2.5毫米,頂端有短尖頭,花絲絲形;心皮4-6,子房無柄,花柱與子房近等長,柱頭生花柱腹面,線形。瘦果紡錘形,長約3毫米,有8條縱肋。8-9月開花。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500-3200米間山地林中或草坡。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雲南、四川西南部(會理)、西藏南部(聶拉木)。在尼泊爾、錫金、印度北部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根含小檗鹼,可治肝炎、痢疾(雲南中草藥)、小兒熱症、痘疹難透等症(四川中藥志)。
根及根狀莖:苦,寒。清熱燥濕。用於肝炎,痢疾,目赤,小兒熱疳,痘疹難透。
【僳僳藥】華泥:根莖及根治腹瀉,痢疾,腸炎,結膜炎,癰癤瘡腫等《滇藥錄》。尼架兒此:根治肝炎,痢疾,眼結膜炎,小兒熱症,痘疹難透等症《怒江藥》。華泥,尼架兒此:根莖及根治腹瀉,痢疾,腸炎,結膜炎,肝炎,癰療瘡腫,小兒熱症,痘疹難透等症。
【阿昌藥】翔爾苦懂:根莖及根治腸炎,黃疸,目赤腫痛《德宏藥錄》。
【傣藥】馬尾黃連:根治月經過多《德傣藥》。
【彝藥】根治高熱不退,虛癆骨蒸,腹脹氣撐,痢疾腹瀉,眼耳紅腫,癰瘡疔癤《哀牢》。根及根莖治腸炎,痢疾,黃疸,目赤腫痛《大理資志》。

近種區別

多葉唐松草稍近毛髮唐松草(T. trichopus),但花梗較短,花葯有短尖頭,柱頭較長可以區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