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 1901年,理察·托馬斯·貝克(Richard Thomas Baker)在《新南威爾斯州林奈學會會刊》(the Proceeding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New South Wales)上首次正式描述了多苞桉(Eucalyptus polybractea ),標本是來自理察·亨德·坎巴奇(Richard Hind Camba)在西威昂(West Wyalong)附近收集的標本。種名polybractea 來自古希臘語poly(許多的)和bractea(苞片),指的是該物種的許多苞片,儘管這是許多桉樹幼嫩花序的特徵。2018年,凱文·詹姆斯·魯爾(Kevin James Rule)描述了兩個亞種polybractea 和suberea ,但這些名稱尚未被澳大利亞植物普查所接受。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或大灌木,樹高可達10米。形成一個木質塊。
樹皮 粗糙,箱形,莖下部1-2米淺灰色至灰棕色;光滑的樹皮呈淺灰色到深灰色、棕色或粉紅色,有時在上部樹枝上有剝落的樹皮帶;處於開花期的較小的再生植物可能完全光滑;小枝通常有白霜或很少無白霜。幼苗生長(灌木或田間幼苗至50厘米):莖的橫截面圓形或方形,有白霜或無白霜;幼葉總是具短
葉柄 ,對生4或7節然後互生,披針形到線形,長4-15厘米,寬(0.2)0.3-1.6厘米,基部逐漸變細到葉柄,通常藍灰色或有白霜。成葉互生,葉柄長0.4-1.5厘米;葉片披針形,長6-17厘米,寬0.4-2厘米,基部逐漸變細至葉柄,同色,無光澤,藍綠色、藍灰色或有白霜,側脈極銳利,網狀稀疏或不明顯,邊緣內脈平行於和遠離邊緣,油腺多為島狀,或不明顯。
花序 腋生不分枝,花序梗長0.4-1.2厘米,每一
傘形花序 有花7、9或11朵,花梗長0-0.4(0.6)厘米。成熟
花蕾 棒棒狀至菱形,長0.4-0.6(0.8)厘米,寬0.3-0.4厘米,綠色或有白霜,無疤痕,
帽狀體 圓錐形至圓形,雄蕊不規則彎曲,
花葯 貼生,球狀,側孔開裂,柱頭鈍或針頭狀,子房3或4(5),胎座各具4垂直胚珠行。花白色。蒴果果梗長0.1-0.6厘米,杯形或桶形,長0.4-0.7厘米,寬0.3-0.5厘米,花盤下降,果瓣3或4(5),接近邊緣水平或封閉。種子褐色,長0.5-1.5毫米,扁卵形,背面有淺凹坑,種臍腹面。
子葉腎形至長圓形;莖橫截面圓形或方形,通常有白霜;葉具葉柄,對生3或5對後互生,線形至披針形,長4.5-14厘米,寬0.4-1.5厘米,基部漸細,邊緣全緣,先端尖,無光澤,藍色或白霜。
生長環境 生長於半乾旱內陸貧瘠的粘土和沙質土壤,局部常見但受限於肥沃土壤上的硬葉灌木叢中。原產地屬半乾旱溫帶氣候,海拔150-300米。可能全年降雨或僅在冬季發生,年平均降雨量在400-500毫米範圍內,旱季可能很嚴重,持續長達8個月。最熱月平均最高氣溫30℃;最冷月平均最低氣溫3℃,一般一年最多有10次霜凍。喜光,喜歡生長在中等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中;耐受貧瘠乾燥的土壤,尤其是礦物質元素含量低的土壤。耐旱。
分布範圍 原產於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南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主要集中在新南威爾斯州的西懷昂附近、維多利亞州的本迪戈至斯塔威爾,以及從庫恩附近向北穿過弗林德斯山脈到南澳大利亞的金門山脈。
多苞桉原產地
生長習性 該物種會長出木質塊莖,在幼苗基部附近開始發育。它擁有嵌入的營養芽,該物種在樹冠被破壞後再生(例如火災)。該物種沒有採取落葉習性並繼續生長,直到天氣太冷而無法繼續生長。這使它們更容易受到突然寒流的傷害。如果溫度波動更加緩慢,例如在林地中,該物種就有機會停止生長並進入休眠狀態,從而使它們更耐寒。
繁殖方法 冬末至早春在陽光充足的溫室內播種。來自高海拔的種子在2℃時會經歷6-8周的冷分層。一旦種子長出第二組葉子,就可以將幼苗放入單獨的盆中,如果等葉子長得更長,可能不利於移盆。在初夏的時候把其種到固定位置,在第一個冬天給它們一些越冬保護,使它們免受凍傷。種子也可以在初夏播種,在次年春末將幼樹種植在最終位置,種子有很長的生存力。
栽培技術 多苞桉在中國種植應嚴格按照《
桉樹豐產林經營技術規程 》《桉樹中大徑材培育技術規程》等多項行業標準要求執行。其中,明確要求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要預留一定的野生動物、鳥類遷徙走廊,保留林地邊緣的鄉土樹種和利用河流水系作為保護性走廊和珍稀瀕危動物、植物及其棲息地。造林面積大於1000公頃,應保留2-3%面積的次生林或灌叢、草地作為生物小區,“非桉”樹種應大於造林面積的20%。山頂、山脊、集水區(含水源庫區)和溝壑兩旁應保留原生植被。在江河、溪流、濕地、沖積溝、農耕地、省級以上交通要道和鄉村居民區周邊,以及受保護的廊道等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地段,應保留10米以上的緩衝帶(區)。同時,要求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禁止以“燒荒”清理林地,提倡“測土測葉”科學配方,平衡施肥。
主要價值 藥用 樹葉是一種傳統的土著草藥。在葉子中發現的精油是一種強大的防腐劑,在世界各地被用於緩解咳嗽和感冒、喉嚨痛和其他感染。精油是許多非處方感冒藥中的常見成分。從葉子中提取的精油具有抗風濕、防腐和祛痰作用。這是用於其藥用油的主要品種之一,其中含有高達85%的桉樹腦。該油可以外用,用於割傷,皮膚感染等,也可以吸入治療鼻道阻塞,可以漱口治療喉嚨痛,也可以內服治療各種不適。然而,建議謹慎行事,因為像所有精油一樣,大劑量的它會對身體產生有害影響。
經濟 葉子產生高達1.3%的精油,具有高1,8-桉樹腦含量(70-90%)。除了藥用以外,可用於牙膏、漱口水和止咳藥等產品中,也可用作食品調味劑。當塗在鋼上時,精油是一種有效的鹽酸腐蝕抑制劑。
精油含有非常高比例的單萜醚1,8-桉樹腦(也稱為桉樹腦)。它具有清新的薄荷味和辛辣、清涼的味道。在低濃度(0.002%)時,它被用作各種產品的調味劑,包括烘焙食品、糖果和飲料;它用於香水和化妝品中,也可用作驅蚊劑。木材堅硬而結實。它傳統上用於矛桿。木材也可用作燃料。
其他 花朵富含花蜜,是良好的蜜蜂作物。
保護現狀 種群現狀: 截止2019年,該物種的地理範圍很廣,已知有2000多顆。潛在威脅與持續下降之間的關聯需要進一步評估。
生態問題 經過科學論證,桉樹“有毒”的說法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桉樹人工林是否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主要取決於經營者採取的種植方式和經營管理水平。各國長期實踐證明,桉樹無毒無害。儘管桉樹速生快長,吸水吸肥力強,但不是所謂的“抽水機”、“抽肥機”、“綠色沙漠”。
雖然桉樹具有生長快、產材多、經濟效益好、固碳能力強等優點,但由於一些地方大面積發展桉樹純林,未能做到科學培育,導致產生了一系列生態問題。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區域布局不合理。有的地方未嚴格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在緯度過高、海拔過高、坡度過陡的區域種植桉樹,導致桉樹生長不良或受災嚴重。
二是造林地選擇不正確。有的在江河源頭、重要水庫、自然保護區、城市功能區等生態重要區域連片種植短輪伐期桉樹速豐林,對水土保持等產生不利影響。有的在交通幹線兩旁連片種植桉樹純林,林相單調,影響景觀。
三是培育模式不科學。以短輪伐期經營模式為主,3-5年即採伐利用。只種植生長量較高的單一品種。有的採取煉山整地、全墾整地,過量施化肥、除草劑導致地力快速衰退。
但客觀來看,這些問題不是桉樹樹種自身的問題,而是培育措施不科學引起的。通過合理布局、科學培育,完全可以將種植桉樹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