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草本。主根稍明顯,側根多;根狀莖稍粗,直徑4-10毫米,常有少數營養枝。莖少數,成小叢或單生,高70-120(-150)厘米,縱棱明顯,下部半木質化,上部草質,棕褐色或深褐色,分枝多,枝長20-40厘米或更長;莖、枝密被粘質腺毛與少量短柔毛。葉 草質,上面深綠色,密被腺毛,初時有稀疏的短柔毛,以後柔毛脫落,背面除脈外初時被灰白色蛛絲狀薄綿毛與稀疏的腺毛,後綿毛漸脫落,背面脈凸起,密被腺毛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本種提示,藥用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主根稍明顯,側根多;根狀莖稍粗,直徑4-10毫米,常有少數營養枝。莖少數,成小叢或單生,高70-120(-150)厘米,縱棱明顯,下部半木質化,上部草質,棕褐色或深褐色,分枝多,枝長20-40厘米或更長;莖、枝密被粘質腺毛與少量短柔毛。葉 草質,上面深綠色,密被腺毛,初時有稀疏的短柔毛,以後柔毛脫落,背面除脈外初時被灰白色蛛絲狀薄綿毛與稀疏的腺毛,後綿毛漸脫落,背面脈凸起,密被腺毛;莖下部葉與營養枝葉卵形,二回羽狀深裂,花期凋謝;中部葉橢圓形或卵形,長(5-)7-12(-19)厘米,寬6-10厘米,一至二回羽狀深裂或第一回近於全裂,每側裂片4-5(-6)枚,裂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5-5(-6)厘米,寬(1)1.5 2.5( 3)厘米,第二回羽狀深裂或淺裂,每側具小裂片2-3枚,小裂片橢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1.5(-2)厘米,寬3-5毫米,先端鈍尖或銳尖並有短尖頭,邊緣有時有1-2枚小裂齒,中軸成翅狀;葉柄長0.5-2厘米,兩側偶有小裂片,基部具小型、半抱莖的假託葉;上部葉羽狀深裂,每側具裂片3-4枚;苞片葉5或3深裂或全裂或不分裂,而為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多數,細小,長卵形或長圓形,直徑1.5-2.5(-3)毫米,無梗或具短梗,單側下垂,基部有細小披針形的小苞葉,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而在分枝上排成狹長的復總狀花序,在莖上再組成大型、開展、具多分枝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層,外層略短小,外、中層總苞片卵形或長卵形,背面初時微有蛛絲狀短柔毛,後無毛,有綠色中肋,邊膜質,內層總苞片半膜質;雌花3-5朵,花冠狹管狀,檐部裂齒不明顯,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銳尖;兩性花4-6朵,花冠管狀,檐部紫色,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鈍。花柱近與花冠等長,先端2叉,叉端截形並有睫毛。瘦果小,倒卵形或長圓形。花果期8-11月。
生長環境
常見生於山坡、路 旁與灌叢中。
分布範圍
產自山西(中條山)、甘肅(南部)、青海、四川、貴州、雲南及廣西;除廣西及雲南南部分布在低海拔至1 000米地區外,其他省分布在海拔1 000-2 800地區;印度(北部)、不丹、尼泊爾、克什米爾地區、緬甸(北部)、泰國(北部)也有。模式標本采自緬甸北部。
本種提示
作者查閱了本種模式標本,比較了R. Pampanini建立的A. pleiocephala Pamp. 的模式標本,包括其原變種var. typica Pamp.及其變型f. yunnanensis Pamp.及f. discolor Pamp. p. p.(存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標本館及北京植物所標本館),認為後者,包括變種及變型等,其體態、葉及頭狀花序等特徵與前者同,故予以歸併;而後者的島生變種var. insularis Pamp.實與紅足蒿A. rubripes Nakai.同;另國產的大花變種var. grand is Pamp. (quoad pl. Nanking, C. C. Chang 246),實是五月艾A. indica Willd.的錯誤鑑定。
據野外觀察,本種植物葉的大小與側裂片寬狹變化大,一般在蔽陰處及土壤肥沃濕潤 地區生長者,其植株高大,高可達130-150厘米;中部葉長可達12-19厘米,側裂片寬2.5-3厘米;頭狀花序直徑達2-2.5毫米;而在環境乾旱與土壤瘠薄地區生長者,其植株矮小,通常高70厘米以下;中部葉長僅5-7厘米,且近於羽狀全裂,側裂片寬1-1.5厘米;頭狀花序直徑僅1.5-2毫米。
藥用價值
雲南民間入藥,作消炎用。也作蠶豆發芽的催芽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