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疣狹口蛙,狹口蛙屬,姬蛙科。國內分布在四川、貴州和雲南,棲息在海拔1100-2300米的山區池塘、水溝或潮濕草叢。原是昆明城郊農田、水塘和溝渠的常見蛙類。是中國的特有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多猶狹口蛙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兩棲綱
- 亞綱:滑體亞綱
- 目:無尾目
- 亞目:新蛙亞目
- 科:姬蛙科
- 屬:狹口蛙屬 (Kaloula)
- 種:多疣狹口種
- 分布:四川 貴州 雲南
分類地位,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繁殖,生態資料,分布信息,
分類地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兩棲綱
目:無尾目
科:姬蛙科
屬:狹口蛙屬
種:多疣狹口哇
形態特徵
雄蛙體長約42毫米,雌蛙體長49毫米左右。頭小,頭寬略大於頭長;吻短而圓;鼓膜不明顯。皮膚較粗糙,背面有許多小疣;腹面光滑。體背橄欖綠色或灰棕色,雜有黑點;腹面米黃色。雄蛙有單咽下外聲囊。繁殖期5-6月,卵單生。國內分布在四川、貴州和雲南,棲息在海拔1100-2300米的山區池塘、水溝或潮濕草叢。
體形中等.吻短而圓。吻棱不顯,鼻孔略近吻端,眼間距大於鼻間距或大於上眼瞼之寬;鼓膜不顯著,無犁骨齒。內鼻孔後緣有顯著的嵴棱,舌大,後端無缺刻。前肢較長;指端鈍圓而不膨大。雄性指端背面有4—6枚骨質疣突;指較扁而長,第一、二、四指幾等長;關節下瘤發達,一般有指基下瘤,有小而明顯之掌突2或3個。後肢短,脛跗關節前達腋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脛為體長的1/3,足比脛長I趾端圓,雄蛙蹼發達,蹼成圓扇狀,除第一、五趾外,蹼均以緣膜達趾端;雌蛙約半蹼l關節下瘤小;內外餓突均極發達,內踱突大,斜置,外踱突較小,平置。
皮膚較粗糙,背部有許多小疣.近脊中線小疣多為長形,斷續成縱行排列l背正中常有一細棱,由吻端到肛部I體側疣圓I枕部有一橫膚溝I顳褶厚,腹麵皮膚平滑;肛門周圍有很多疣粒。
生活時顏色有變異,背部一般呈橄欖綠色或棕灰色,上面有黑點,大小及數量均不等,有時體側也有黑點t少數標本肩部顏色略淺,但沒有象北方狹口蛙或四川I狹口蛙那樣肩部所有的顯著的寬淺色花斑.腹部乳黃色l雄蛙咽喉部滿布紫灰和綠黃色斑點。雌性咽喉部及腹部乳黃色。液浸標本背部棕色或棕灰色,在疣上或疣附近常有黑斑點l腹部灰白色,少數標本胸腹部也有花斑。雄性咽喉部色深。
生活習性
多疣狹口蛙每年4-5月雨季來臨時出蟄,9月中下旬即入眠,活動周期較短。主要棲息於水塘、菜地及路旁的排水溝中。屬中國西南地區特有種,昆明是多疣狹口蛙模式標本產地。多疣狹口蛙原是昆明城郊農田、水塘和溝渠的常見蛙類。
繁殖
多疣狹口蛙Kaloula verrucosa於雨季前出蟄,雨季結束後即入眠,生活習性較其他無尾類特殊。多疣狹口蛙繁殖時間與雨季來臨遲早、雨季持續時間及降水時間間隔等因子相關。其抱對產卵行為多發生於夜間至翌日上午。繁殖前、繁殖期和繁殖後的雌雄性比分別為1:4,1:7和3:2。繁殖期的產卵量與雌性個體體長呈極顯著關係。體長大於47mm的雌性個體每年產卵2次,而小於47mm的個體產卵1次。卵分批產出,每批約30粒左右,產卵持續時間長短受人類活動影響。繁殖過程中雌雄性比的變化與雄蛙多次進入繁殖場和入眠時間較早有關。少量多次產卵是為避免水塘乾涸造成卵與蝌蚪大批量死亡的一種適應。卵呈漂浮狀,有利於孵化和加速發育,避免臨時水塘乾涸對其種群生存的威脅。
生態資料
在昆明、下關、安寧等地採到的標本多於夜間尋其“哇一嗡一”的叫聲而獲,多采於水塘、菜地排水溝、路旁水溝、潮濕的水草間等處。常浮於水面或將頭露出水面,捕捉時能潛入水下,但即刻又將頭部露出。1 980年5月30日,在昆明採到一雌體標本,整個腹部懷滿卵,卵直徑1.5mm左右衲物極棕黑色,植物極乳黃色。